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过早去工业化问题。对此,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究高技术产业发展对过早去工业化的阻滞作用及其机制。理论析表明,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够促进制造业升级、提升制造业投资和就业吸引力,阻滞过早去工业化:一方面通过促进制造业规模扩张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避免劳动力过度流入传统服务业即抑制逆库兹涅茨化;另一方面通过抑制虚拟经济过度发展,防止脱实向虚。进一步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04—2021年数据,以工业增加值占比作为去工业化的代理变量、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代表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运用带有倒“U”型曲线的调节效应检验模型,构造转移份额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以及替换解释变量为实体经济比重、被解释变量为二三产劳动生产率比值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够使得工业比重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的倒“U”型曲线转折点右移,并使得曲线变得更为平滑;高技术产业发展通过抑制经济脱实向虚和经济结构逆库兹涅茨化阻滞过早去工业化。  相似文献   

2.
罗勇  张倩倩 《软科学》2015,(3):97-101
运用工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估了东部地区的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筛选出应当优先转移的产业,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目标行业的承接地进行承接能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上升,亏损加剧;江苏纺织服装制造业,浙江家具制造业,上海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应当率先转移;中西部各省份应选择性地进行产业承接,重庆对家具制造业具有承接优势,四川在承接专用设备制造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中国省级部门就业面板数据,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制造业就业和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就业每增加1%,分别能够创造出约7%的单位制造业就业、约2%的非单位制造业就业,以及约1.6%的单位服务业就业。高技术产业对单位制造业就业的创造作用大于非单位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对单位服务业就业的创造作用明显,对非单位服务业就业的创造作用不明显,表明高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对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是通过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中介作用形成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并不能直接带动服务业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4.
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是否体现了产业的集聚效应?通过选取我国东、中、西部27个省(市、自治区)2000—2009年20个两位数制造业数据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集聚式"承接了东部产业转移,总体上并未呈现行政干预过度问题,转移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显著地被产业集聚所解释;与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相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更易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效应;研究揭示出配套基础设施和产业链的完善以及城镇化同步推进过程中,非农就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对于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河南省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型工业比重大、对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高,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以及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集群经济实力弱等.制造业升级面临的约束条件和制约因素主要有资本深化与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的矛盾、制造业规模扩张与城市化发展滞后的矛盾、制造业升级与对价值链低端环节依赖的矛盾以及体制、机制和认识上的原因.河南需要通过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方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成为产业未来的发展重要方向。以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对中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波及效应,发现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中起到较强的“粘合剂”作用。制造业更加依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现代服务业却不能很好反馈制造业与国民经济,在“两业融合”中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应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和要素结构,加快“两业融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德国等工业强国纷纷制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以重振制造业。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正面临高端制造向发达国家回流以及中低端制造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双向挤压”。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全球竞争力已迫在眉睫。文章以我国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为内生变量,选取2002--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一阶差分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工具深入分析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互动发展,并且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8.
许晖 《未来与发展》2007,28(8):11-15,10
以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也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本论文以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为背景,通过京、津、沪、穗等主要城市在吸引外商投资服务业的对比研究,发现比较优势,探索我国吸引外商投资服务业的关键因素与路径选择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前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德等工业强国纷纷制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以及中低端制造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双向挤压",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全球竞争力已迫在眉睫。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为内生变量,选取我国2002—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一阶差分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工具分析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促进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互动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涌现,数字经济必将对中国的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不仅将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更快速的增长,还将提升生产率、消费结构转型、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企业出口规模、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并引领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文章构建了非竞争型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采用支出法GDP(即最终支出的3个方面: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总额)核算了我国数字经济的经济规模,最终估计3类支出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分别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能够带动经济规模的扩张,特别是网络消费的增长,以此产生的消费导向型就业效应正在逐步扩大(使得非农就业占全部就业人数比例从2014年的15.2%增长到2016年的20.2%),其中未来应特别关注的发展领域应聚焦在医疗健康、文化娱乐和交通通讯。(2)数字经济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就业影响强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同时在生产型服务业中也表现出了强有力的就业影响效应,并促使我国产业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3)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将带来生产率的提升和创新的提速,并促进职业技能的培养,促使人力资本从低成本优势向职业技能优势转型,从而培养更高技能的劳动力队伍。  相似文献   

11.
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效应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二者的共生演化模型,并以"义乌商圈"和"柯桥商圈"为例对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共生演化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在特定区域(城市)空间内,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不仅存在互惠效应,而且还存在相互排斥的挤出效应;(2)(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制造业,但不完全受制于它,尤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主导性;(3)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演化路径由二者的互动效应决定,二者的互惠效应越强,区域(城市)的整体经济容量就越大;(4)地方政府应致力于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并在都市圈经济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  相似文献   

12.
《华夏星火》2010,(8):4-4
从某种意义上说,涵盖农业、加工业与流通服务业的农业产业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产业对劳动人才的需求巨大,提供了其他工业无法比拟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3.
立足福利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本文构建了产业结构与科技资源投入结构之间的结构偏差指数,以2004—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为样本,分别研究了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子产业、服务业子产业产业结构与科技资源投入结构的匹配关系。结论认为:(1)科技资源在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配置基本是有效率的,制造业比服务业表现出微小的资源效率优势;(2)制造业内部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呈现梯度差异;(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表现出对科技资源利用效率长期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4.
据测算,1990年到2002年间,全球制造业的国际直接投资(FDI)流入量增长了2.03倍,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了1.46倍和3.81倍,而同期全球服务业FDI流入量增长了3.6倍,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了2.99倍和5.74倍.国际产业资本流入结构的变化表明了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的世界服务产业转移也逐步展开,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一个新热点.面对世界服务产业转移的浪潮,本文在分析了世界服务产业转移的含义,方式及趋势后,根据我国服务业的现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1、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产业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重构和转移,哈尔滨市做为一个传统产业基地,必然会受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态势,对哈尔滨产业空间开拓的探讨就非常必要。 2、经济全球化带给哈尔滨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为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从发展机遇看,首先经济全球化将促进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构和转移,这种发展趋势将有利于加快哈尔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加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其次,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哈尔滨具有低成本、低价格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第三,经济全球化将有利于目前的垂直分工贸易向水平分工贸易的转变。 3、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产业结构分析哈尔滨是50年代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城市之一。经过50年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建国初期以重工业为主的  相似文献   

16.
国际制造业与服务业向中国转移的协同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十多年来,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转移过程中的关联性日益增强.从协同关系视角看,国际制造业与服务业转移正从非协同阶段向协同阶段演进.本文着重研究了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向中国转移过程中的协同关系及表现形态,并分析了协同关系出现的主要原因和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缺少像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那样能够全面反映中国科技创新、制造业和新经济成果,特别是能够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方向的博览会。"雄安世界创新发展博览会"聚焦于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产业革命前沿与高端制造业发展主题,旨在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和新经济发展的成果,宣传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理念,加强我国科技和产业标准、技术路线的引领,扩大中国制造、中国解决方案的国际影响。筹划创办"雄安世界创新发展博览会"无论对于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还是对于雄安新区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符合雄安新区的发展定位,有成功的国内外经验可供借鉴,应从规划、建设、组织、宣传、产业发展等方面加以统筹谋划。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国内外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相关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黑龙江省劳动力非农业化趋势变缓,省际迁移高素质人口比重较高,资源型城市出现就业困难,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影响劳动力配置等问题,提出以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拓展服务业领域增加吸纳劳动力能力,通过新兴产业发展扩大资源型城市劳动力就业,实现多元化的劳动就业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工业4.0时代,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创新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当下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探究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因此针对上海市信息产业结构,将信息产业主要分为信息制造业、信息销售业、信息服务业3大类,根据信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发展现状,运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上海市信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非常高,其中信息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最大,其次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1997—2016年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产业总值和上海市生产总值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服务业对上海市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其互动机制作用不明显。最后从优化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注重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制造业融合发展、以创新驱动信息制造业升级带动信息销售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并根据分析的需要重新调整组合了国民经济部门数据,把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三大类。利用历次的投入产出表和延长表系统地计算了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主要产业部门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比较弱,而与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优化需求结构,调整供给结构,促进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