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永丽 《内江科技》2008,29(2):56-56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源泉,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2.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人才目标培养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剖析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目标,兼议大学生自控力、意志控制力、自尊心、内隐性和文饰性的培养,提出构建大学生和谐完美人格个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加强音乐艺术教育构建社会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教育对于和谐意识的培养具有独特功能.在高校加强音乐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情感、和谐人格、和谐思维,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意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有着重要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芬  李正帮 《科教文汇》2011,(5):193-194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同时也是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分析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适的培养策略,对于促进现代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健康人格培养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紧密的相关性。现代教育应注重从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整合优化育人环境、建设良好校风学风,教育学生学会悦纳自己、他人与现实社会,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6.
和谐人格的塑造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形成良好品格的前提,文章分析了造成大学生不良人格的主要因素,指明了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阐述了在修德修能中铸造大学生和谐的人格思想.  相似文献   

7.
魏琳 《科技风》2013,(5):209
贫困大学生是现今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社会、人际和经济诸多压力,负面心理问题相对突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贫困观,培养独立的人格,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尤为重要,不仅有助于贫困大学生"双脱贫",也关系着和谐校园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忠 《科教文汇》2011,(24):175-177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存在的两种角色现象:一种是短暂的怀有感恩之情的人;一种是日常的处于戒备状态的人。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这两种角色现象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关系,有助于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有助于高校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9.
指出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应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利用和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培养好大学生.并从民族精神、理想人格、建立诚信和谐关系、培养创新精神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大学生人格发展和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际,指出健康人格的培养塑造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进入新世纪的呼唤.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描述分析,通过对西方心理学的人格理论的分析,构建出我国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模式.并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给出具体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关于"和谐人格"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提出了"和谐人格"的概念,其内容是指人们在心理、伦理、法律、经济等方面一系列的素质与品质的综合与和谐,是个体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人格,是一个包含"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和"经济人格"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动态的矛盾统一体;论述了"和谐人格"的形成是"知情意行"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以及"和谐人格"是"真善美"的一体化,以启示人们应在长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培养与塑造高尚的"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和谐道德人格的构建将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高校党支部是学生党员和谐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基地。以培养学生党员和谐道德人格修养为目标,充分发挥教育平台与战斗堡垒作用,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道德现状,探讨高校党支部在学生党员和谐道德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要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必须从构建和谐教育入手,树立和谐教育的理念,采用和谐教育具体实施措施,形成和谐、有序、文明、进步的和谐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其终极目标应是人格完善,对大学生实施健全人格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使其在身体和心智上获得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主动为大学生读者群提供儒学经典文献阅读的条件.让学生通过阅读明了和谐思想的精髓,以达到对学生的人格心理教育,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依赖性强和责任心不强等现状的分析,指出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引起上述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提出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实现环境育人等方法,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才。  相似文献   

17.
杨军  朱晓静 《科协论坛》2007,(10):62-63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们,由于其人格发展处于特殊时期,如不用适当的方式给予正确的引导,易导致其形成异常人格。因此,引导大学生构建理想人格刻不容缓,这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校园、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艳芳 《科教文汇》2007,(1X):34-35
针对当前大学生人格发展和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际,指出健康人格的培养塑造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进入新世纪的呼唤。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描述分析,通过对西方心理学的人格理论的分析,构建出我国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模式。并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给出具体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9.
姚兰 《中国科技信息》2009,(20):273-274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本文从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对健康人格的促进作用、健康人格塑造与培养的途径与方式3个方面,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香宇 《内江科技》2007,28(9):187-188
本文通过对人格的内涵、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标准及健康人格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分析和探讨,认为高校教育应把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结合起来,辅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手段,最终达到培养出人格健康、素质较高的新一代大学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