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教育》2014,(5):25-25
家庭是孩子们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时间最早、内容最广泛、影响最大的教育,学校与家庭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成为每个校长都应重视的工作。本期邀请几位校长,就如何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经常说成功的教育是家校教育,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总和。家长和老师因为孩子联系在一起,但双方所处的环境和角色不同,很多时候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观点。如果这时不注意沟通,就可能产生不利因素,从而使教育效果难以体现。一方面,沟通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沟通也越来越困难。作为班主任,我们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更应该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与家长一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一、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是沟通的前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  相似文献   

3.
家校沟通的话题,到这期就暂告一段落了。我们以一位母亲的经验之谈,来结束我们的讨论。这位母亲的做法很实际,很有用,是发自内心的话语。但愿有更多的老师与父母互相理解,勤于沟通,共同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89):25-26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可见,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因此,本人针对学生家长、老师就如何构建家校共同体,共同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良好学习习惯方面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有统一的作息、铃声的提醒,孩子可以在 有老师的学校塑造的学习环境中有规律地生活、有序地学习。而在课下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变得千姿百态,学生们的自主学习 能力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 教育,要想获得优质高效的教育效果,学校和家庭就必须要建 立起良好的沟通,加强家校合作,促成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原样重复,也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续,而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因此,良好的家校联系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为此,近年来,各地中小学都在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家校之间的合作进展得并不顺利,其原因是:一是部分家长顾于面子,虽然有很多想法,但不好意思和学校沟通,不敢向学校提意见;二是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他们仅仅把教育看作是学校的事,无意识也无能力与学校沟通与合作;三是大部分家长的工作也十分繁忙,无暇顾及与学校沟通关于自己孩子教育的问题;四是众多家长的意见难于统一,在沟通过程中,学校无法判断家长们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难于对学校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35岁以上的人恐怕多数会清楚地记得当年班主任家访的情形。事实证明,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全新的家校沟通方式校访出现了。它既是家访的辅助手段,又和家访相辅相成,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新方式。家访是教师为了促进家校信息交流,主动到学生的家中和其父母联系有关事宜的一种沟通方式。校访则是家长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主动和教师取得联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的一种新的家庭和学校…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使命。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建设,可以使学校教育接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双减”背景下,解决亲子沟通不畅、亲子关系紧张这一现状,采用“焦点解决教育”心理技术,挖掘优势资源,引导家校携手育人新方法,同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沟通能力,指导孩子觉察自己,看见自己,指导家长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关注孩子成长,促进多方和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是人生初始教育的起点,它始终与学校教育相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家校沟通顺畅、相互信任、理念一致,就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巩固和促进学校教育的成果。如果家校之间交流不畅,或意见相左,则可能影响和阻碍学校的教育。如何才能让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呢?让家长到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热播剧《虎妈猫爸》引发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强烈讨论,"就近入学"、"择校"、"学区房"、"素质教育"等热词又迅速进入大众的视野。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目前存在着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上的向往成功与追求快乐,父母不统一;教养态度上是溺爱还是严管,代际有分歧;教育内容上的学习知识与提升素质,关系理不清;教育主体上的学校为主还是家庭为主,家校少沟通。我们应该统一父母思想,加强代际沟通,理清知能关系,增强家校联系,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为此,近几年来,各地中小学都在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家校之间的合作进展地并不顺利,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部分家长碍于面子,虽然有很多想法,但不好意思和学校沟通,不敢向学校提意见;二是家长自身的素质的限制,他们仅仅把教育看作是学校的事,无意识也无能力去和学校沟通与合作;三是大部分家长的工作也十分繁忙,无暇顾及与学校沟通关于自己孩子教育的问题;四是众多家长的意…  相似文献   

13.
家校合作在基础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另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教育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志同道合”。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校目标一致,可以一起努力,创造辉煌。但是,现代都市背景下的家校教育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向我们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难题。这些难题是什么?产生难题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广大家长都在积极努力推进家校协同共育各项工作。然而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通过调查当前家校合作共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进一步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共育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合作体,在学生的终生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从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家校互动合作在推进工作中仍存在若干困难与问题。本文在对周边学校、家长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家校互动合作中的老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多边关系主体间存在的问题来探究改善家校互动合作的方法和途径,建立起长效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有多少个家长就有多少种想法,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如何将家长们"拧"在一起?我努力通过沟通和交流影响家长,使家校认识统一.……  相似文献   

17.
家校社网协同育人可以有效改变父母对孩子问题行为的认识,改善孩子拖延厌学的情况。从家、校、社、网四个角度出发,探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式。利用学校教育寻找孩子拖拉厌学原因及强化因素;通过家长心理沙龙活动展开家庭指导教育,共同改善孩子厌学情况;借助公益讲座,教授父母正确应对孩子拖延厌学;在公众号、家长群网络平台定期推送家庭教育、心理育人的推文,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8.
袁明明 《云南教育》2009,(10):42-4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素养。然而,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很多家长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孩子只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老师和学校。要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就要求教师在加强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努力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来,打造一支家校合一的优秀教育团队。  相似文献   

19.
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为此,近几年来,各地中小学都在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家校之间的合作进展地并不顺利,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部分家长碍于面子,虽然有很多想法,但不好意思和学校沟通,不敢向学校提意见;二是家长自身的素质的限制,他们仅仅把教育看作是学校的事,无意识也无能力去和学校沟通与合作;三是大部分家长的工作也十分繁忙,无暇顾及与学校沟通关于自己孩子教育的问题;四是众多家长的意见难于统一,在沟通过程中,学校无法判断家长们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难于对学校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以后,由于年龄的增长,升学压力的增大,很多孩子便很少与父母沟通和交流了;而家长也普遍认为家庭、工作以及自身的难处没有必要和孩子多交流,只要孩子专心学习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孩子们不了解父母的现实生存状态,从而对父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产生误解,或对父母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作为品德教师,我们可以结合我们的品德课堂,引导孩子们向家庭的内在深处进发,更多地了解父母,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