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每初见一些一两岁的小孩子,发现他们比他们的父母长得要漂亮得多,好像既不像他的父亲,也不像他的母亲,直道说现在的孩子真会长。孩子上了学,再看这个孩子,怎么看都像他的父母,而且一年比一年更像。这个时候就要感叹遗传的厉害。其实遗传除去我们常说的生物性遗传之外,还有一种社会性的遗传。也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语言、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这两种遗传就使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问题都脱不了干系。非常想和父母们交流这方面的想法,于是有了本期的话题———《缺点是可以遗传的》。做了这期话题,我们才…  相似文献   

2.
似乎是在闭眼睁眼之间,我们又到了新的一年。不知道您和孩子是以何种方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的,是在一起度过的,还是各自有自己的安排。也许您已经给孩子制订了新一年的目标,但是您自己呢?您有什么样的目标吗?不管您想过没有,要提醒您的是千万不要把眼睛只盯在孩子的发展上。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他人,而不是您自己。把自己的一切,都扑在孩子身上,与孩子融为一体,这样的父母自以为是尽职的,其实不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孩子您都是不称职的。这样的说法您可能有些不爱听,但是看了本期的话题《有了孩子,没了自己》;听到孩子说:“我…  相似文献   

3.
在管理领域有“细节决定成败”一说,在家庭教育中,细节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如果孩子发烧了,父母肯定会送孩子去医院。但是如果孩子睡觉打呼噜,父母可能就会觉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如果我们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和孩子打呼噜这两件事可能是相关的。您可能更要在心中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初一学生,比较喜欢看一些像《女友》、《少男少女》之类的书刊,而我的父母却不允许我这样做,他们说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只有学好功课才是根本。我知道他们这是为我好,但他们这样做限制了我的思维,缩小了我的视野,使我觉得生活变得枯燥无味。我已经是大孩子了,我也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他们无权干涉我的生活。老师,您说面对这样的父母我该怎么办?难道看课外书一定会影响学习吗?———曹娟娟5月话题:看课外书一定会影响学习吗?  相似文献   

5.
对于杂志的老读者来说《,好习惯·好人生》栏目并不陌生。为什么我们又恢复了这个栏目呢?因为我们发现好习惯是与人的一生长相伴的,永远都会有话题,真的是“说它千遍也不烦”。现在复出的这个栏目,我们更关注父母、教师们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好方法,更关注孩子们自己的感受。您有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别忘了写下来投给我们。  相似文献   

6.
看了这个标题您可能会说“学说话,那是小小孩的任务,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说过的话都快流成河了,还要学说话”。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能说话确实不是成年后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能说话并不意味着会说话,并不一定说话的方式就没有问题。从事外交工作的人与他人的交流可能没问题,但是他们需要学习谈判的技巧;做服务行业的人天生不会笑的也不多,但是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微笑;当您有了孩子,如何与他们说话,如何准确表达您的想法让孩子理解是需要学习的。首先不要过多地斥责孩子。《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更直接》的作者洪鸿说:“语言是用来表达…  相似文献   

7.
随着父母对孩子期望值的不断攀升,父母的角色发生了某些变化,父母本应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现在却更像一个关注孩子学习的教师。大多数父母的职业与教孩子学习学校的课本知识无关,所以他们大都是勉为其难地做着这项工作,而把自己应当做也擅长做的工作丢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应做的是与“人”有关的工作。本期杂志在这方面聚焦了几个视点。视点一: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让孩子做个好人。做个“好人”听起来有些空泛,但是《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郑板桥家训中的“仁爱”教化》一文介绍的郑板桥的做法却不是那么玄。他指出,对孩子教育的核心是养…  相似文献   

8.
“读者朋友,新年好!”这一声问候,意味着又一个365日悄然滑落,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新年年年有,但是我们希望每一年我们都有更好的礼物呈现给读者。这一期,我们以“成功”做为本刊的序曲,因为我们发现一个成功的序曲对于一个成功的人生是如此重要。本期的孙老师话题说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是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没有错。但是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也是千差万别的,对于一些人,尤其是孩子来说,也许“成功是成功之母”更贴切。看了本期的《前进一步就是成功》和《从做模特儿到爱学习》…  相似文献   

9.
文章的标题出自《战国策?赵四策》,意思是说父母爱他们的子女,就应该为他们的长远利益着想。这句话对我们很多的父母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在生活中随时做到这一点却不那么容易。就拿本期的话题《孩子睡觉要与父母分床》来说,就是许多父母忽略的一个问题。一家人如何睡觉,本来是一件私事,但是关系到孩子的教育,所以就不得不说一下。据我们的调查,妻子离开丈夫而和孩子睡在一起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这些母亲往往也都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做出这个决定的。但是我们采访的两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这样做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中日…  相似文献   

10.
说起“研究”,很多父母以为那是科学研究人员 的事,其实每一个合格的父母都应当是一个 研究者。您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 是您自己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在 不断出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正如医 生面对一个病人时,他首先要做的就是为病人仔细检 查身体;努力寻找病因,然后对症治疗一样,当孩子面临问题的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而是要通过观察.询问、反思自己的教育来查找原因。这个过程就是研究。 本期《赏识教育五步曲》一文的作者周弘,就是一个善于研究的父亲。面对自己的聋女,他没有悲观、失望,…  相似文献   

11.
有一本天书     
随着父母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指导父母如何教子的书也多了起来。但是,您可能很忙,没有时间去挑选书,也没时间看完整本的书,我们开办这样一个栏目,目的就在于把我们发现的值得一读的好书的部分章节介绍给您,或者您觉得这本书太好了,索性买回来读读,那我们就更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白做。 主持人/刘秀英 本期《图书阅览室》栏目,我们向您推荐徐国静的《有一本天书》这本书。徐国静是个记者,是个诗人,更是个母亲。因为是个母亲,所以她才能如此深入地了解孩子;因为是记者,是诗人,她又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使我们发现一些我们没有看…  相似文献   

12.
做了这么久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我发现父母与孩子真是一种太特殊的关系,他们之间由于血缘的关系,那种割不断的亲情是任何感情都无法比拟的。但是他们之间又不能仅仅局限于亲属的表达,因为父母还肩负着教育孩子的任务。于是矛盾便由此而生。 父母认为,因为我要教育你,要对你负责任,所以我有权了解你的一切,孩子也有义务向父母坦白一切。父母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因此也是无法实现的。本期的《孙老师话题》我们探讨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走向独立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拥有秘密并能恰当地处…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标题的这句话得自于陈鹤琴先生。本期的《本刊专访》采访的就是陈先生的女儿陈秀云。陈老师回忆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及他的一些教育思想。也许是因为陈老师的亲身经历,也许是因为陈先生是一个教育家同时更是七个孩子的父亲,他的教育思想听起来就像是对我们今天的父母在说。比如他曾说:做父母的要多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要用语言来激励孩子,使他们感觉自己是主动的,是很高兴做某事的。此篇专访希望父母们能够翻开一读,父亲们能读读当是最好的了。也许读过并认真地想一想且在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中应用之后,就像陶行知先生…  相似文献   

14.
怎样办好家长学校本刊记者刘秀英随着子女来到这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您理所当然地成了父母。但是,您了解孩子吗?您知道如何做父母吗?任何一种社会角色,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父母角色也不例外。为了让父母避免的母亲的遗憾,1994年12月21日,本刊和全国家庭教...  相似文献   

15.
儿子对父亲进行了一次“心理测验”。忙完一天工作的父亲,疲惫地回到家里,十岁的儿子抬头望着父亲说:“我爱你,爸爸。”父亲不知该说什么。好一会儿,父亲只是站着,看着儿子,终于似有所悟地问:“你想要什么?”儿子笑了,说这是老师让我们对父亲做的心理测验。第二天,父亲去学校找到老师,想知道自己测验的结果。“大多数家长的反映基本上是和你一样的。”儿子的老师这样说。“关键是”老师解释道:“感受到爱是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往往没有完全表达出这种感情,我们忽视了孩子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除了餐桌上的食品,衣橱里的服装以外更重要的东西。孩子们在说我爱你的时候,最想听到父母说的是‘我也爱你,孩子。’”  相似文献   

16.
父母在一个人的生命里扮演着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父母的关爱、引领下,一个孩子可以从懵懂无知走向知识渊博,有了自己的人生,有了自己的思想,最终昂首挺胸、骄傲地行走于这片阳光底下。记得导演陈凯歌曾经说过,父母是孩子的天,有了这片天,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编者真的希望父母亲们能告诉我们您与您孩子的故事,也许是惊人的,也许是平凡的,可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是想与您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那段曾经走过的岁月。  相似文献   

17.
夫妻过日子,经常会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说的只是一件事,就是为了喂饱自己的肚子。这样的日子让人感到乏味。让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孩子,看他们一天睁开眼睛都干了些什么?上学、做作业、上课外班,这其实也只是一件事─—学习,而且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这就不仅仅是乏味,而且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孩子应该享有丰富的生活,这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 看了本期《警惕:都市生活设置成长障碍》,您也许会认同这一点。您也许从没有想到,一直让您着急的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障碍与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8.
标题是一句谚语。我对这句谚语的理解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正常的环境。在这个“村子”中,父亲或者说成年男性是不能缺少的。本期《焦点》谈的就是父教。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我们谈父亲角色的作用时,我们是在谈孩子成长中需要的一些其它的元素,这些元素往往是带有男性特征的。如果父亲们把自己的角色与母亲角色混淆,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父教仍然是缺乏的。《父亲这样教育我》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先生关于父亲对自己的教育的回忆。看到那样的描述,我忽然发现那就是我想说的父亲角色应该有的行为方式。他给孩子讲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  相似文献   

19.
这几年,孩子流行一个“巨”字,如巨远、巨乐等等,表示巨大的开心。这里,我们也向孩子学习,向父母们提出要做“巨爱”孩子的父母。之所以有这样的念头,是因为本期文章《网站不过是个玩具》中的被访问者宋铁军就是一个巨爱孩子的父亲,但是他和他的儿子宋司宇却创办了e童网,宋铁军任这个网站的首席执行官,宋司宇担任首席信息官。通过读这篇文章,您会发现,他的巨爱就是不怕孩子把电脑弄坏了,坏了就去修,修不好就送到专业店去修,但从不埋怨孩子;他的巨爱就是孩子不想上数学学校就不强迫孩子去上;他的巨爱就是如果妨碍了儿子的思…  相似文献   

20.
"状元"父亲教子记 我们县今年的高考理科状元是一位姓刘的同学,他父母都是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父母有没有关爱孩子的那份心.那份心不是逼迫,不是责骂,是一种心灵的互动,是在强大的父母之爱面前,孩子产生的一种对家庭、对父母的责任,这种责任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早在三年前,我们县这位姓刘的同学曾想从乡镇中学转到县城重点中学——我县的一中.当时他的父亲找到一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他们村蹲过点的县里干部,那位干部面露难色,这位父亲就说:"我想让您帮我认识一下一中的校长,请您帮帮这个忙,其他的问题就不要您解决了."在那位干部的引导下,这位农民找到了一中校长,并对校长说:"我不识字,但我知道学习很重要,我给您送个学生来,我保证这个孩子能在同年级内考前十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