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長的責任     
今天,我国各地的儿童正在欢度自己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我們想谈谈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問題。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中,不仅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要依靠父母的照护,而且他們也从父母方面获得最初的教育。家庭成員的思想行动,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操行。儿童入学以后,他們大部分时间仍然生活在家庭,学校教育同家庭教  相似文献   

2.
浅淡农村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学校教育只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教育部分之一,为了少年儿童能适应高速、快捷的现代化社会发展,学校教育这一主要阵地需要社会、家庭教育两部分来参与,共同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因受地理条件所限,目前学校、社会、家庭这一教育网络还未被很多家庭所理解。有大多数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可抓可不抓,家庭对子女只起养育的作用,无教育可言,给了孩子吃、喝、住就算尽到了家长(或者监护人)的职责,教育孩子的任务应由学校去承担,孩子送到学校后,教育好与否就是学校的责任等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因此,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失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根本谈不上配合学校教育,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研究》2006,(8):F0002-F0002
学校创建于1989年秋.位于广西最大的居民居住小区之一柳州市胜利小区西区之中.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学校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以创建科普型家庭为切入点,办学效果显著,2004年.学校确立了《生活中的科学——衣食住行系列研究》校本课程规划.分主题开屣研究.深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家长、社区、学校三结合创建科普型家庭.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特殊教育的课堂和普通学校的课堂大有不同,因为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轻度学生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享有正常的教育环境,所以培智学校的教学对象都是中重度的残疾少年儿童,每个人身患一种或几种疾病。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家庭实际情况,由一位家长定期或不定期走进班级助教。学校对这些助教家长实施《家长助教制度》,签订《助教家长责任书》,使家长们的助教纳入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成为一只可以合作的队伍,一支有素质的队伍,一支效能感强的队伍。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家长是少年儿童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要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必须构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动发展的模式。作为一名班主任,家访是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引导家长  相似文献   

6.
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二者合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实现.在学校教育中,开家长会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途径,它是学校、老师与家长联系的纽带.我认为开家长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学习期问,我实地考察了美国中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现状,并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现状,作了一些比较分析。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保障 家长参与是美国教育的传统,在美国,对此有着完善的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美国的《家长法案》《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目标2000年教育法》等法案中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有相应的规定和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健康健全少年儿童的必然途径。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叠加。但是学校与家  相似文献   

9.
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固然起着重要作用,来自家庭成员的教诲与示范也同样易于为孩子们所接受。客观地说,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成才。然而由于一些学校在教育活动上与家长们尚未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使得双方的目的相近而手段各异,而恰恰因为没有拧成一股绳,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只有学校和家庭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共同携手,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创设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和氛围。那么,如何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呢?一、相知法学校利用家长…  相似文献   

10.
不知打什么时候开始,学校里流行起小学生每天的作业要给家长签字的做法。起初也许是从每五周发一次的《学校、家庭联系手册》,要求家长阅后签字得到的启发(其目的是明确的,为了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以便沟通学生情况,互相配合教育),发展到学生每次考试和测验的卷子要给家长签字,最后就演变成每天的作业都要家长签字了。学生的作业要家长签字,无非有两个意图:一个是  相似文献   

11.
吃苦是福 花钱找罪受曹东新(全国少工委副主任团中央少年部长)《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应,也引起了我们家长、学校和少先队工作者对夏令营这种形式的研究和探讨。夏令营作为少年儿童教育一种重要的形式,少先队的一个传统的活动,应该说在过...  相似文献   

12.
休闲本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但当我们郑重其事地谈论这个话题时,对于我们的教育而言,就带了些许沉重。 2000年3月1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学习负担影响少儿闲暇生活质量》。文章援引了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其中一个具体内容是“上一个休息日”孩子们在做什么——84.1%的少年儿童在“做家庭作业”,其中城市少年儿童平均做作业107.12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做作业72.26分钟; 85.2%的少年儿童“读课外书刊、报纸”,其中城市少年儿…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家长与教师之间冲突的必要性 自学校产生以来,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就被人们所关注,如何成功地实现二者之间合作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主要课题,同时,也是家庭和学校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这充分说明人们对家校合作的重视和期望,而作为家庭和学校代言人的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合作更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父母教育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父母——被遗忘的要素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结合,这已是教育工作者人人熟知的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26条明确指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那么,采取何种途径、如何使家庭积极地配合学校这是每个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由于家庭的教育主体是父母,而父母所享有的教育权利状况和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又直接决定着父母的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进而影响着父母在学校教育中作用的发挥。我国父母教育权…  相似文献   

15.
<正>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当前的劳动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和高校,对幼儿劳动教育关注较少,对于民族地区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实证研究也比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对拉萨市幼儿家长进行调查,通过问卷收集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6.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呼声由来已久。早在1899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就指出,所谓理想的学校,就是“一种更系统、更扩大、更加明智和更适当的方式去做大多数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只能以一种比较简单和偶然的形式去完成的工作罢了”,学校的任务,就是“加深和扩展它关于与家庭生活相联系的价值的观念”,在他看来,没有家庭及家长的参与,要实现青少年“自由,圆满的生长”则几乎是天方夜谭。时至今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仍更多地局限于单向度地对学校教育的服务,参与的层次低且大多流于形式。认识是实践的先导,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理性的认识是超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障碍、建立良好家校关系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先后以《学校家庭社会——创造教育一体化》、《小学生家庭创造教育指导模式》等为题,就家长学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年儿童德育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了更有效、更便利、更及时的沟通交流途径,也为学校、老师、家长提供了一个新型教育平台,相较传统的教育方式,它便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德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信息传递的现代化,少年儿童的智能不断提高,视野不断扩大,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要使少年活动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我认为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 学校是培养少年儿童的重要阵地,社会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大课堂,而家庭则是继学校、社会培养教育的必要补充。只有三方面的结合,少先队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常做常新。 如何搞好三结合,一方面,辅导员要和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通过成立“家长学会”和制订“家长到会制度”、“辅导员定点家访制度”及聘请家长为校  相似文献   

20.
郭毓成 《现代教学》2014,(3X):77-78
<正>少年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所能完成的,学校只有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与学生家庭密切合作,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中,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起早摸黑忙于打工维持生活,往往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大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算是完成了任务。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让家校联系充满生命活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