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翁颖怡 《辅导员》2012,(Z1):122
今天我读了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我是第二次读他的作品,读得格外仔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看似互不相连的词语是如何被作者联系起来的呢?本文作者林海音将自己的童年经历写成了故事,让我们和他一起经历了  相似文献   

2.
我没看过周洲主持的中央台的《风车转转转》,但读了她图文并茂、装帧“另类”的《非常童年》一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也算是领教了她切实、真诚、活泼的主持品格。 周洲写这本书,完全出于一种职业责任感。众所周知,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心理疾病愈加严重,儿童的教育问题愈加突出。近些年来,少儿犯罪、自杀、出走、吸毒等现象时有发生,一切罪孽活动似乎都呈现出低龄化的  相似文献   

3.
在"五一"七天长假中,我读了一本小说,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书名叫《童年》。书中,高尔基用优美的文笔写下了小时候,因父亡而迁居到外祖父家的所见所闻。在  相似文献   

4.
正街道上,一个男孩子奔跑着,他身体匀称,皮肤黝黑,大约十二三岁。这就是童年时的高尔基,他的乳名叫"阿寥沙"。阿寥沙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惨,经常被兄弟欺凌,被舅舅辱骂,成为大家的出气筒,谁心里有怨恨,都撒向阿寥沙。阿寥沙先后失去慈祥的父亲、温和的母亲还有活泼可爱的朋友。而外祖父在生活中扮演了严厉的角色,只有外祖母对他慈祥。但最后由于分家,舅舅们与他们反目成仇。外祖父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疯子,外祖母也渐渐地离  相似文献   

5.
《小读者》2009,(1)
全国著名女作家、诗人、本刊顾问柯岩老师一直非常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而对《小读者》更是时时牵挂,《小读者》成长发展的六年来.她从未停止过支持与关怀:热情帮助《小读者》邀请知名顾问;多次亲切点评小作家作品:2008年奥运期间。本刊举办的"写奥运画奥运"大赛进入评选阶段.她百忙之中向获奖的小读者赠送了自己亲笔签名的作品……本期我们再次邀请柯岩老师为小作家点评.并对她为青少年成长和对《小读者》的无私付出致以我们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6.
语文出版社的教材中有一篇马克·吐温先生写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先生的作品以幽默诙谐见长,在这里选了一篇他写的《童年》,请同学们想想自己写的童年与之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7.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式的描写。童年不仅仅是鲁迅文学描写、表现的对象,也是鲁迅作品的结构和立意的支撑,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儿童童年生活的态度和关注,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儿童教育的思想。因此鲁迅在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儿童教育家。正如柳亚子先生所推崇的那样:"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于1926年对自己的过去,特别是童年生活进行了痛快的回忆。这些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和其他一些文章结集为《朝花夕拾》。在这本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散文集里,鲁迅用恬淡的笔调展现了一幅幅迷人的童年时代的生活图景,缅怀眷念那些与自己生活相伴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9.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内容包括了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断面。《童年》最基本的主题就是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高尔基以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苦历程。俄罗斯生活中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是促使高尔基成长的直接动因。他在作品的开头就写道:“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以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个儿童都只能经历一次童年。我们不能回到过去改变自己的童年,也不能代替儿童去过属于他们的童年。身为小学教师,置身于无数儿童的童年时光里,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守护这弥足珍贵的童年?对此,读《童年社会学》很难找到具体的答案。作者威廉·科萨罗教授似乎在考验你的耐心,他列举了各流派的理论,陈述了多家幼儿园的研究案例,讨论了许多有关儿童成长的社会问题……但就是不提供你可以怎样你应该怎样的答案,他只是告诉你他怎么理解儿童,他怎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的《童年》深刻描绘出了19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现状,他的这篇文章采用将儿童和成人视角相互交替的方法,展现了作者幼年的生活状况,对那段历史的下层劳苦群众的生活进行了复现,通过这篇文章的描写,也体现了作者的苦难的生活经历,再现了高尔基在艰难困苦的社会背景下不断进行反抗不断成长的丰富历程。  相似文献   

12.
张琛 《新读写》2011,(4):37-37
世界上有三种伟大的感情——亲情、爱情与友情,然而从你生命的最初,到你长大成人,到你成家立业,有种感情都会随时随地地伴随你,那大概只有亲情了吧?  相似文献   

13.
高洁 《早期教育》2009,(6):12-13
《童年的消逝》由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主任尼尔&;#183;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本书初版于1982年,12年后又再版。该书从文化学角度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的儿童成人化现象并分析了产生此种现象的社会媒介原因。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的《童年》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的方法,描绘俄国19世纪末的社会图景,展示底层人民生活状态,同时再现作家童年生活的苦难及他在不屈反抗中不断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也许是由于对童年的由衷痴迷和对人生初始缺憾状态的深情眷注,也许是出于对教育理想的祈想,文质老师关于“保卫童年”的思考,让许多童心未泯的教育者深刻地意识到童心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光辉,自然也让许多为尘累俗羁而日渐微弱的心,时不时回头去嗅一嗅童年的生命气息。人类精神的  相似文献   

16.
刘徽 《现代教学》2011,(12):75-77
[本书及作者简介]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任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系主任,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诚心诚意的反对》等,深刻地揭示了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辛辣地讽刺了后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童年的消逝》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父母的童年     
蒋一星:寒假里,妈妈带我回了江西外婆家。那天,妈妈带我去看她读小学时的学校。那个学校在一座山中,房子全是用大块的土砖头砌成的墙,好像都要倒下来了。进去一看,地面坑坑洼洼,上楼梯的木板破了一个又一个洞,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真害怕!这哪像学校啊?简直就是我们在电视上见到的破庙。  相似文献   

18.
孙晓丽 《文教资料》2010,(30):154-156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创造出辉煌的物质文明.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安享它带来的快乐时,它也正在威胁着人类特别是儿童的发展。包括电子媒体在内的现代科技,正左右着儿童的思想和生活。当儿童被成人所主导的电子媒体淹没时,我们惊异地发现童年在消逝。  相似文献   

19.
驼铃声声入课来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作品。题目文字中间的那两个小圆点多像两颗珍珠,串联起暖暖的冬阳、纯纯的童年和那长长的骆驼队。品味着这种感觉.我们把课题读一遍。  相似文献   

20.
驼铃声声入课来师:<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作品.题目文字中间的那两个小圆点多像两颗珍珠,串联起暖暖的冬阳、纯纯的童年和那长长的骆驼队.品味着这种感觉,我们把课题读一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