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组织的《中国黄金海岸巡礼》系列报道的采访活动中,我曾先后赴厦门特区和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进行采访。比起平日的采访来,这次有一定难度。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是多年来宣传报道的热点,如何既体现这次大的采访活  相似文献   

2.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组织的《中国黄金海岸巡礼》系列报道的采访活动中,我曾先后赴厦门特区和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进行采访。比起平日的采访来,这次有一定难度。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是多年来宣传报道的热点,如何既体现这次大的采访活  相似文献   

3.
安徽巢湖人民广播电台《青春旋律》节目开办“我写我说”栏目,一改过去“我说你听”、“你打我通”,缺少听众参与的局面,既有城市电台“电话交流”、直抒胸臆、表现自我的效果,又满足了农村及部分城市听众无电话交流但又急欲交流的渴望,是广播改革的良好尝试。“我写”即由听众自己去自由写作,内容只要是健康的,可以无所不包,以反映当代青年人理想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总编辑给我写回信1996年12月21日上班时,我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封人民日报社给我的信。我以为这不过是一封千篇一律的铅字退稿信。可是拆开一看,是一封手写回信。那清秀工整的笔迹,亲切的话语,使我异常高兴,我迫不及待地逐字逐句地阅读,等我看到最后...  相似文献   

5.
贝骁 《军事记者》2005,(4):33-33
今年春节7天长假,《解放军报》第一版共刊用自己采编的字稿件58篇,只有4篇是节前采编的正常稿,其余54篇稿件都是带电头的快讯。其中《“玫瑰”花开红哨楼》《假日,战士走进采血车》《春节里的“特别党日”》《除夕,巡逻在喀喇昆仑山口》《报喜电活响军营》等稿件.以其快、新、活、短、实的特点.赢得读一片赞誉。系列假日专稿《第一次在军营过年》栏目里的稿件,  相似文献   

6.
27年前,还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三学生的我,在天津日报实习期间,曾采写过这样一篇新闻报道。当年它曾“轰动”一时,现在读来那不过算作历史的一瞬。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最忌讳的是失实。为了防止报道失实,我给自己定下了‘三不写’。这就是: 道听适说的不写。当然,新闻来源并不排斥道听途说,但邪只是线索,要调查印证后方可动笔。去年八月,布尔津城镇到处都在传说:一个外号叫‘猪八戒’的穷光蛋变成了万元户。他是怎样成为万元户的呢?众说不一。为了揭开这个谜,我曾多次找他本  相似文献   

8.
"好军嫂"韩素云这个时代典型的宣传是成功的,这方面已有不少新闻媒体和业内人士进行过总结。韩素云为何感动中国?韩素云为什么能成为重大典型?韩素云高票当选全国"双百"人物充分说明:时代需要爱党、爱国、爱军的崇高思想境界和无私奉献精神;中华民族崇尚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好军嫂"韩素云这个朴实无华的时代典型,诠释了这种精神和美德。  相似文献   

9.
6月份我与《文汇报》的另一名青年记者一起踏上了东北的土地,我们的任务是采写一组“东北纪行”,的系列报道,反映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东北三省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气象、新面貌以及一些新问题。起初的打算都是从宏观着眼的,不过遗憾的是,这些高处着眼的报道似乎都没有在小处落脚,所以反映并不是很热烈。倒是一段时间之后,我在《文汇报》“各地通讯”版上发表的一篇小小的报道《“穷人饭店”的是与非》.却引起了出人意料的反响。这篇报道的着眼点很小,只是一家普通的三级饭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不少报刊开辟了生活版或生活专栏.给通讯员开辟了新的写作阵地。我最早写“百味人生”稿还是在1989年。那年.我看到我家的沙发在短短的几年内.更新换代几次。回想起沙发这类家俱,建国初只有高手才使用.而如今沙发不仅进了寻常百姓家.且式样是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便写出了《我家的沙发》这篇反映生活变化的稿子.被某报采用。此后.在写好新闻稿的同时.我总喜欢捕捉一些生活类信启、,写一些生活搞。去年我探亲时,给80高龄的父母买了一个可以发出笑声的“老人乐”玩具,父母高兴极了。我便写了《还给爹妈一个笑》的稿子被采用…  相似文献   

11.
1992年我给省内外一些报纸写了50多篇“读者来信”,有38篇被采用。其中上中央级报刊的有4篇。有几篇稿子同时被好几家报纸采用。“读者来信”文体自由,易于触及实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只要碰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或鼓与呼的事情,我就穷追不舍,刨根问底地弄个明白,然  相似文献   

12.
李雷 《军事记者》2001,(12):6-6
一位知名新闻前辈在参加完举世瞩目的'98抗洪抢险之后,写下了如下一段话:“纸上横戈是职责所在,使命所驱,臣如是。我以我血写新闻”。秉烛夜读,偶然得之,顿生豪情,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3.
自己九年来只所以能坚持当一名业余通迅员,关键是《新闻知识》等刊物和报纸给了我精神食粮——知识、信心和力量。一是老师指导。新闻也是一门学问,要多写稿,写好稿,就需有老师当向导。多年来我在白费订阅《新闻知识》、《延安日报》等报刊杂志的基础上,1992年度又  相似文献   

14.
时统宇 《视听界》2014,(6):124-124
人们缅怀杨伟光,是怀念20年前央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9月20日晚,央视原台长杨伟光因病去世。在央视的多事之秋,老台长的离世迅速引发广泛热议,一些平面媒体也是消息、专访、照片、大V一起上,不惜版面。我和杨台的上次见面还是前年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举办的"荧屏守望者"颁奖会上,我恰好挨着杨台坐。我告诉他当年《中国电视论纲》的序言就是我写的,由此我的笔名被圈子内的朋友戏称为"杨伟光"。  相似文献   

15.
报道失实不仅给报纸的信誉带来影响,给自己开展工作也造成被动。我给《北京日报》当通讯员已有10个年头了,我没写过失实的新闻报道。我认为,当好通讯员一定要给编辑部写“放心稿”。我能够做到不写失实报道,主要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求自己,对报纸负责,对读者负责,不愧于“通讯员”这个称号。在写稿时,不管是自己发现的线索,还是基层反映的情况,我都要认真核实之后再动笔。如,今年春节,有个基层店负责人汇报工作时说,他们店的一位女职工在节日期间,结婚不休假。我没有立刻写稿,而是先去找基层店有关人员核实情况。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女青年婚假和晚  相似文献   

16.
林浩 《军事记者》2006,(11):66-66
顾名思义,“编后”是编辑“编稿之后”写的,与稿件的作者何干?通讯员给自己的新闻稿写类似“短评”、“编后”这样的评论,是不是越俎代庖?是不是狂妄之举?笔者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这种做法对报道员来说是有益的。给自己的稿件写评论,可以从历史渊源中找到根据。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一些篇章的末尾附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所记叙的人和事写下的评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短评”、“编后”之类的文字。《史记》之后的史籍也多有类似评论,诸如《汉书》的“赞曰”、《三国志》的“评曰”、《魏书》的“史臣曰”、《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基层班组和站段当了10来年业余通讯员,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了“八不写”,供同仁们参考。一是有损党、国家企业声誉及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决不写。二是企业的经营、销售、效益、技术、决策等商业秘密不写,以免给企业在市场竞争造成泄密和损失。三是没有构成新闻五要素的“残缺新闻”不写。四是自己没搞懂的不写。如今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新东西、新技术很多,自己写稿时,首先要对其中的原理、名词等搞懂,否则,就会“开黄腔”、闹笑话。五是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东西不写。六是指名道姓的批评报道不要轻易写。若遇…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五年,我共向各新闻单位投稿二百三十多篇,被市以上报刊、电台(站)刊用一百八十一篇,其中有不少是篇幅很短的“小不点”新闻。我体会到,一滴水能见太阳。短新闻也能反映大问题。真正写好短新闻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深入实际,抓住活“鱼”。短新闻的一个特点就是“快”,所以要抓新鲜的东西。去年,中央针对部分农民弃田经商的问题,号召和鼓励农民种好责任田。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便深入采访,发现我们乡采取了一些鼓励  相似文献   

19.
在写批评稿时,我给自己订了个“约法三章”:实、准和适当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20.
《出版经济》2005,(3):16-18
近期,有少数出版单位出版了一些含有虚假信息的图书。普遍的做法是伪造外国作者,伪造国际知名媒体、人物的评论,伪造国外图书畅销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