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说,“诗无达诂,诗不可解”。意思是说,诗不能分析,诗一分析,那种内在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洪春幸的这堂课,引领了一条古诗教学的路一诵读。洪老师从题目开始读,把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而且他自己先范读,这条主线抓得非常好。洪老师处理诵读也非常有章法:第一层次,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诗的意象。第二层次,读出诗情,如将“自然之酒”提升到了“精神之酒”。第三层次,读出诗境,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李白之思,这样的学习才充满诗情画意。当然,对李白这首诗,我建议教师应准确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另外,洪老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想建立送别组诗,加以整合,加以提升,但课堂结尾还单薄了一点。  相似文献   

2.
在诵读中走近李白——读得飘飘欲仙。为了读出李白的“仙味”,孙老师选了李白的三首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孙老师的示范读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要诵读,没有说“听老师读”;是进入境界的读,读得让学生忘了这是在上课,读得孙老师“得意”地“讨”学生的掌声。李白是“仙”,写的诗极度的夸张、有着非凡的想象,但并不全部是浪漫。在诵读《秋浦歌》中第一句“白发三千丈”时。孙老师是“极度”的“夸张”,指导学生时要求读出“三千丈”,而不是“三丈”“三十丈”。孙老师收放自如,诵读得使人感觉仿佛站着一个李白,坐着几十个小李白。坐在台下的我也恍如走近了李白。在这人情入境的诵读中,孙老师和他的学生悄然走近了李白,有的说,要读出意境(孙老师随即表扬这是行家说的话);有的说,看似夸张却是极其的真实(孙老师很高兴,说这是鉴赏家的点评)。是啊,真实是可以用极度的夸张写出来的呀!诗仙,不愧是诗仙;诗仙,到底是诗仙。诗仙,我们来了。  相似文献   

3.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不同的经典各有其流传的方式。范老师在《外孙女的经典诵读》中,通过与外孙女相处的点滴经历,讲述了如何在孩童的早期教育中传承经典。而《诗教入心育真人》一文中,范老师以清朝诗人袁枚的一首小诗为例,道出“诗教精品应流芳百世”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4.
赵锐 《贵州教育》2005,(10):44-45
语文课程标准除了继承《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强调的独立阅读能力外,对阅读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注重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2004年5月,笔者有幸听了来自武汉的洪镇涛先生在遵义的讲学和公开课,他也特别注重读。他还说读要“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思想”;“对语言要品味、对情感要体验、对思想要感悟。”这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他特别反对“分析语言、分析情感、分析思想”。当洪镇涛先生谈到语文教学的本质时,他说:“老师们,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是什么呢?一个字———读!”听了洪老师的这次公开课和讲学后,…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孤独     
读李白的诗,可以读出高昂激越的情调,可以领略到潇洒飘逸的神韵,但如果读得多了,反复吟诵,他的诗就会将你带进一个清冷的世界。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微凉,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静谧;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到“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颓唐;从闺中少妇的长吁短叹,到梦中仙人的上下翩飞,很多诗中透出孤独苦涩的后味。杜甫说他“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真可以说是他的知己。杜甫头脑中的李白,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张汉云老师是原部编教材《哲学常识》主编,现已80余岁,依然热情饱满、精力充沛!本刊有幸在他耄耋之年,策划了"我的'哲学故事'"系列稿件,并于2017年第5期开始,在"成长感悟"栏目连载。张汉云老师结合求学、教学、教研经历的数十个小故事,阐述对教育的感悟。从这些小故事中,我们看到张汉云老师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师长,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挚友,更是一位对学科充满真挚情感的"哲学工作者"。这些小故事刊出以来,读者反响热烈。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的屠玲老师,从张汉云老师的故事中读出了思路、读出了方法、读出了教学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镜子篇     
“他平时就不怎么样”体育课结束,范老师讲评纪律时批错了彭小华,班长举手说:“老师,他没有不守纪律,是李斌跟同学打逗。”范老师听了皱皱眉头说:“反正他平时也不怎么样,要不也批不到他头上。”同学们听后哗然。  相似文献   

8.
俞祖琳 《师道》2010,(9):40-41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个周末,也是李镇西老师接到一届新生开学后的第一周,他给学生口授了一封家长信,请学生记下来拿回家给他们的爸爸妈妈看(信的全文附后)。我从这封信中读出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9.
林志荣 《四川教育》2008,(12):39-39
一、深入修炼,浅出应用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魅力无穷,必须深入修炼“内功”。修炼的形式众说纷纭,有的说教师修炼在于“修心、修情、修行、修性”,有的说教师要修炼出“诚心、耐心……”等9颗心,还有更为直白地表述为“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等12项修炼。总而言之,“内功”修炼难尽其详,但只要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就是最好的功夫。现代诗歌“新派”教学人戴建荣老师从1999到2001年,两年时间就在家里修炼诗歌教学的内功,他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就极为简单明了,“读”诗则是“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吟”诗则是“半读半唱”、“无腔无调”、“自我陶醉”。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读”的作用 ,这已经是许多老师的共识。但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对课文的阅读 ,一直都是我们所苦苦探究的问题。日前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 ,对我启发很大。薛老师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线 ,以语感训练为核心 ,使学生从读对、读懂逐步走向“读活”和读、用结合 ,从而实现了“读出意思”、“读出内涵”和“读出智慧”的教学构想。片断一 :师 :(指名读课题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一个字念得重一点才好?生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生 :我应该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11.
在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自主招生考试面试中,多数考生都“遭遇”到范跑跑,被要求以此为例就师德问题进行口头作文。报考免费师范生的学生.大多是受了自己老师的影响,耳濡目染喜欢上教师这个职业,因而选择“长大后我要成为你”,这类考生对范跑跑的行为非常不齿,“很瞧不起他”,认为他虽然跑出了地震,但是一个“跑不出自私的人”。也有少数学生坦陈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2.
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源于语言魅力的召唤,而最具有美感效应的语文,即是诗的语言。王老师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孩子们徜徉于古典音乐的世界,一轮千古明月映照古今,一曲低吟浅唱流芳百世,学生在乐声的激荡下“读、品、写”,老师“范、导、兴”,这位栖息在“诗意语文”里的大师以其灵活变通的方式,增强学生感情的体验,让学生将智慧的碰撞、知识的竞争演绎到巅峰对决,课堂正能量在无限流淌。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想象“美”二、理解朗读,感受“美”1.假如有了神笔后,同学们想做的事很多很多。现在我们来读一读《假如》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小朋友最想做什么?2.学生自由读诗,画一画诗的节奏,讲一讲自己对诗的理解,议一议诗中的孩子想干什么?3.指导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第一段:①谁能读出“快活”来?②大家听后感到“快活”了么?那小树在冬天里又该怎样读呢?③谁能既读出“快活”又读出小树的“可怜”呢?(教师适时评价:你读得真棒,老师好像听见小树在叹息,又好像听到…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常常见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舍不得读,一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讲,或老师问学生答;一种是使不上劲,课堂上有读,但质量不高,老师指导不到位。如有一位老师教《变色龙》这一课时,叫学生读出奥楚蔑洛夫因狗的主人变化而变化的几次对话的不同语气。学生怎么读,他都不满意,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指导学生弄明白读出什么语气来,怎样读出这不同的语气来。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诵读训练是语文教学大纲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的要求。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先…  相似文献   

15.
在诵读中走近李白——读得飘飘欲仙。为了读出李白的“仙味”,孙老师选了李白的三首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孙老师的示范读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要诵读,没有说“听老  相似文献   

16.
安娜 《吉林教育》2004,(3):45-45
1.走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从你的语言中读出你的爱。有一句话说地好:“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让学生平视你的眼睛,从你的眼神和语言中读出你的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语言,都在学生心中有很重的份量。学生都希望他的老师跟他们说话时目光在自己身上,甚至老师蹲下来目光与他的目光在一条水平线上,他们都希望他的老师的脸上  相似文献   

17.
父爱如山是我们在谈论有关父爱话题时常用的词,用来形容父爱的深沉,朱自清《背影》中描写的父爱是中国式父爱的缩影。范老师由《背影》中的父亲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又由父亲想到了如今的人情淡薄。从文学作品中,他读出了父母对子女的牵挂,通过回忆父亲的背影,他觉得,如今的教育,应该呼唤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填平雅俗鸿沟》首发式暨研讨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对一本书的评价,也超出了对范老师个人学术成就的评价。范老师这几年的学术成就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都摆在那里。从他文学史“多元共生”概念的提出,到现在的“填平雅俗鸿沟”,每一次他的重要著作的出版,对我们学术界都是一次冲击,我们作为后辈,都在他的这样一次次冲击下恍然大悟,感到境界又提升了一层。今天我们这个会上,严家炎老师、温儒敏老师两代现代文学学科带头人都亲自参加会议,对范老师的学术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我想这个会对我们现代文学学科的深入发展,以及整个方向都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池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教学这首诗,我力求体现“以读促悟”的教学理念,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将朗读与思考、朗读与想象、朗读与积累、朗读与运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并最终达到诗境、语境与心境的巧妙融和。  相似文献   

20.
夏尔·波特莱尔(1821—1867)是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在散文创作和文艺评论上独树一帜的文学家。他的诗集《恶之花》、散文《巴黎的忧郁》都是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 说到波特莱尔对文学的贡献,一般论者都喜欢引用波特莱尔本人的夫子自道:“什么叫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跟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之美。”他因擅写“恶中之美”而备受非难。但是,高尔基却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了这样的意义:他“生活在邪恶中而热爱着善良。”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波特莱尔创作的丰富与深刻又是“恶中之美”所不能包容得了的。波特莱尔也说过:“诗在本质上是哲理,但是由于诗首先是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