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智能社会竞争对人才的需求.文章在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下,基于项目导向开展中学阶段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以实现培养适应智能时代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为中学阶段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研究进路的范式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50年中,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范式转化过程。从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到行为主义.人工智能研究中智能思想的形成以及认识的变化吸取多元学科理论观点和方法,在假说与实证、改变与重构的经验积累及实践选择中发展。这种以模拟人类思维、心灵复杂现象的人工智能学科.其研究势必遵循多元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式,并逐步向实体智能化(逼近于人体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本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新学科,它是以控制论、心理学、仿生学、语言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的目标是研究并模拟人的智能,扩展人类的智能。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是在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主要研究用机器(主要是计算机)来模仿和实现人类的智能行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在不少领域得到发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也有许多地方得到应用。本文就符号计算、模式识别、专家系统、机器翻译等方面的应用作简单介绍,藉此使读者对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应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研究智能机器和机器智能的高技术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最早在欧美等国家及地区发展迅速。随着我国经济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获得了巨大突破,主要涉及系统科学、生物学、信息科学、心理学等。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得到推广,如在农业、教育、通信、医疗...  相似文献   

6.
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目标是转向人工智能教育,推进教育智能化,其突破口是教育智能技术创新。随着以AIGC为代表的生成式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的突破,以及ChatGPT教育应用的风靡,人工智能教育的领域与学科迎来大发展机遇。双向赋能形成了教育人工智能和智能化教育双领域。人工智能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双向赋能,逻辑终点是教育的高绩效和培养智能素养。本文分析了AIGC教育应用的9大技术场景与4大角色任务,并基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双向赋能理念,论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领域、学科与专业创新框架,提出了学科研究范式体系以及专业创新的源动力、任务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热点持续被人们关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如何应变?本文尝试以“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智能分类垃圾桶”一课为抓手,巧借项目式学习,关注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探索人工智能模块的课堂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在智能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前瞻性布局为智能教育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育系统内部要素变革、教育科学研究范式转换、现有教育学科体系优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智能教育学科的建设势在必行。智能教育学在实践层面重点关注“学习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学习”“与人工智能一起学习”等内容,在研究层面重点关注理论导向的应用研究与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相结合,致力于探索“人际+人机”新场景下的教育教学内在规律、伦理要求等内容。当前,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师范院校已在智能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表明,智能教育学的学科定位还有待明晰、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与智能教育的发展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发展智能教育学应明确学科定位、加强协同创新、重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担当支撑我国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研究智能机器和机器智能的高技术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近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步与音乐发展融合,产生了诸如音乐教育平台、乐器应用、音乐编程等产物。基于此,对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的应用、乐谱数字化、音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等内容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是专门研究用机器来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通俗地讲,所谓的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天然智能而言,是指把人的某些智能赋予机器,让机器模拟和代替并去做原来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性工作。由于是用机器来实现人的某种智能行为,因此,我们也把人工智能称为“机器智能”。那么人工智能研究的中心是什么呢?美国人工智能专家Wmston讲:AI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原来只有人才能做的具有智能的工作。因此,在众多的科学领域,人工智能无疑最富有挑战性。它解决的是机器智能,于是智能问题就成了深刻…  相似文献   

11.
从人工智能的产生开始简单阐述了人工智能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前景,并通过人工智能与人脑智能的比较,近一步阐明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技术》2019,(4):12-18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能教育融入教育现代化建设,K-12人工智能教育的意义在于应用智能,培养学生的智慧。文章从K-12人工智能教育目标出发,探讨学生的智慧生成之路:以科学、技术与工程为基石,以编程能力为桥梁,培养学生的智能素养,生成智慧;以智慧的培养为目标,提出整体架构、螺旋上升式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以人工智能的学科特点与技术特点提出体验感知式情境教学与学科整合式项目教学的策略。最后,以K-12人工智能的逻辑思考分析K-12人工智能教材,以期促进K-12人工智能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开展。  相似文献   

13.
<正>人工智能(AI)是一门研究人类智能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的学科。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迅速地发展起来,它一方面成为人类智能的延长,另一方面又为探讨人类智能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伴随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我们将目光投向了  相似文献   

14.
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能教学系统涉及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教育科学,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在阐述智能教学系统概念与基本架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正>人工智能是在计算机、控制论、信息论、数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综合、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借助计算机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并将其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目前已在指纹及人脸识别、专家系统、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笔者要阐明的观点是,人工智能对社会伦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是一门边沿学科。通过文献分析发现,随着人工智能和教育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国际前沿发展研究人工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学习科学、在线与混合学习、终身教育的重大政策、战略、报告解读,领域内国家社科、自科课题研究成果,促进教育与学习变革的跨学科交叉研究。2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智能时代教育系统与教学范式的变革研究,如智慧教育、智能评价、智能教学系统、机器人教学、智慧学习空间、教师与学生发展、人工智能伦理等。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首先,人们工作生活的空间扩展到以人机协作与融合、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互补为特征的信息物理社会系统中,这要求人们需具有人工智能时代特征的新型基本素养;其次,科技发展迅速,各国竞争加剧,由人工智能深度广泛渗透到各个行业而形成的智能产业生态蓬勃发展,具备跨界跨领域多学科融合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炙手可热;再者,迅速普及的人工智能技术因伦理治理、安全可信等方面的问题给人们带来诸多困惑和焦虑,社会人文科学发展尤为重要。总之,人工智能新时代人才需求对现有教育系统带来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力量、评价体系等诸多挑战,实施教育变革势在必行,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工智能这个名词逐渐映入我们的眼帘,50多年来,人工智能获得很大发展,使它成为了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学科。能够透彻地了解人类智能行为产生的机理并制造出可以模拟智能行为的智能机,是人类长久  相似文献   

20.
多学科的交叉会聚是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浪潮的显著特点,将提升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人工智能创新性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未来的智能将进一步增强,人、物理世界的二元空间将转变为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虚拟信息世界的四元空间,推动人工智能更具智慧特征、普惠价值和颠覆意义。人工智能的重点方向将是引领交叉会聚趋势,进一步优化学科生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开展前沿研究;打通创新发展链条,进一步推动应用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