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舍得     
父亲是数学老师。那天,父亲在外面吃喜酒,回来时带回了一包糖果。父亲先拿出一颗糖果给我。我正要剥开来吃,父亲拦住了我。他从那包糖果里数出17颗,一颗一颗地摆在桌面上。他要我把这17颗糖果分成三份,第一份是桌上糖果的1/2;第二份是1/3,第三份是1/9。这下可把我难坏了。17不能被2、3和9整除,怎么也不可能按一道别出心裁的题目,一番富有哲理的话语。在生活中,你“舍得”付出吗?请记住:有“舍”方有“得”。(汪兆龙荐评)点评父亲的要求分开的呀。我急得抓耳挠腮。父亲见状,在一旁叹了一口气说:要是有18颗糖果就好分了。我一听这话,知道是父…  相似文献   

2.
今天刚收到《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2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刘江事件》,颇有些感触。尤其是镇西老师当时的指导老师冯老师的一句话更使我受益匪浅:“向学生认错,只会赢得学生真正的尊敬。”是的,德高者方能为“范”,要想让学生懂得敢于对自己的错误负责,敢于为自己的错误道歉,我们怎么能不从自己、从我们的课堂做起呢?我知道学生从来不会瞧不起那些敢于“认错”的老师的,相反,他们倒是很鄙视那些虚伪的假“圣人”。刚走上讲台时,我连自己讲课过程中的一些错误都羞于在课堂上当众更正。有一次勇敢地更正后,学生竟然很大度地回答:“人总…  相似文献   

3.
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学生交流思想,传递情感,约 法三章,阐明观点,学术论坛等“综合频道”的“直播室” 上周“让生活充满爱”的主题班会,是在《爱的奉献》的歌 声中开始,又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结束,开得很圆满 明天的班会课怎么上呢?我思索着,一学期来,同学们 的思想在涣散,好习惯在遗忘,学习在松懈,缺点、错误 在逐渐显露。不如来一次“敢于认错”的主题班会。 班会课上,我单刀直入:同学们,今天的班会主题是 (板书)“敢于认错”。我相信你们一学期来,做了不少好 事,但在做好事的同时,在不经意间,也许做了一些不该 做的事。我相信…  相似文献   

4.
1998年,我布置学生写话题作文“感悟亲情”。我先把自己的一篇“下水作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这是我追忆已故父亲的纪念文章。然后我让学生课后温习一下朱自清的《背影》和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  相似文献   

5.
《父亲》一文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 ,谱写了一曲用孝心和良知 ,善良与真诚交融的爱的绝唱。小说以“我”的求学经历为线索 ,通过日常生活小事 ,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崇敬、感激之情。让我们一起来回放那一个个令人难忘的镜头吧 !镜头一 :父亲弓起的脊背、刀刻似的满是皱纹的脸。注脚 :“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品读 :父亲的这句话足以把地面砸一个三尺深的坑 ,“我”为父亲的公正无私而感动 ,没有男尊女卑、没有急功近利 ,这是农民父亲的伟大 !“我”理解父亲 ,望女成凤的心愿 ,我第一次读懂了父亲 :看似平时不经意 ,只是未到关键时。镜头…  相似文献   

6.
陈升阳 《阅读与鉴赏》2011,(5):57-57,21
一、预设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慈祥的母亲和一位严厉的父亲对孩子的爱。如何让12岁的学生去读懂那伟大的母爱和深沉的父爱.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寻找一些细节,剖析一些字眼,然后去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7.
初一语文公开课,一年轻老师教《我的老师》一课后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一学生举手小声问:“老师,我没有父亲,怎么写?”“那就写你母亲吧。”老师说。那学生为难地说:“我不认识母亲,听爷爷说,我很小,父亲就死了,母亲随后改嫁了。”老师愕然:“那……那就写你爷爷吧。”从这段对话看出,教师定死作文题确实让个别学生难于写作。如果那教师把作文题定为《我的———》(要求写自己喜欢的一位亲人),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别扭的场面。平时作文课训练学生写作,命题范围要有一定的空间弹性,让学生在写作题材上有选择的余地…  相似文献   

8.
《钓鱼的启示》是新编入小语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了,“我”从中获得了终生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选编本课的意图很明显,是让学生在运用已  相似文献   

9.
初当班主任时,我常常为班里那些琐事而烦恼。一会儿是这个学生打碎了玻璃,一会儿是那个学生打架……一天中多半时间都耗费在这上面,几乎一刻也得不到清闲。而最让我头疼的,是学生重复出错,总也不长记性。我这边三令五申,那边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这样一则故事:1920年,一个11岁的男孩儿在踢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一块玻璃的价格是12.5美元,对男孩儿来说,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闯祸的男孩儿鼓足勇气向父亲认错,父亲却让他自己负责解决。男孩儿为难地说:“我没有钱赔偿…  相似文献   

10.
我是《文史知识》的老读者。先后拜读了伍翰仁先生的《说“倒过醮来了”》(《文史知识》1991年第12期)和魏连科先生的《也说“倒过醮来了”》、韩振飞先生的《“倒醮”应该是“倒醮”》(二文皆发表在《文史知识》1992年第11期上)。三位先生认真分析考证《金瓶梅》词语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所谈知识也给我们很大教益。我是山东微山人,对书中的家乡话较为熟悉了解。“倒醮”(倒嚼)一词的比喻意义,三位已详解且正  相似文献   

11.
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李森祥的《台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时,我阅读了朱月君老师的《父亲为何‘若有所失’》(《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4期),诚如朱老师所言:“李森祥《台阶》主题的多元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解读的空间。”我想,除了朱老师所说的“精神层面的隐喻和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2.
国外幼儿教育的五个典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从小培养责任感 教育典范: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相似文献   

13.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指导学生作文时,若在审题之后马上把“下水文”抛给学生,学生得益不大,甚至有害无益。为了防止“副作用”,我在利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作文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一、作前“下水”示错,防患未然。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不妨在学生习作之前,采用“下水”病文示错。根据训练要求,让学生评议病文,在评议中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如指导《记一次接力比赛》一文时,根据“注意场面描写,把人物的活动情况写具体”的训练要求,我先出示下列“下水”病文: 一场紧张的接力比赛将要开始了。我们组  相似文献   

14.
吴迪 《云南教育》2022,(Z1):24-25
<正>1月12日7时50分左右,一名女子在北京地铁7号线上狠狠地捏孩子的脸,还让孩子当众下跪,引得同车乘客纷纷侧目。车厢里有人劝这位女子,可女子却回怼说:“我说我的孩子,我想让(他)干嘛就得干嘛。”2022年1月1日起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五条规定,家庭教育应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在地铁上当众让孩子下跪认错,不仅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错误教育方式,同时还触犯了国家法律。  相似文献   

15.
无声的爱     
前不久,我在《经典美文》杂志中,看到张建伟写的《哑巴父亲哑巴爱》。文中非亲生的哑巴父亲,用大海一样的胸襟包容着“我”的一切,用残疾的躯体托起“我”的希望。体现了一种人性的美,给人以心灵的感憾和洗涤。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哑巴父亲”用特殊的“哑巴爱”诠释了爱的深刻内涵。我也曾见到过一位“哑巴”父亲,每当上学和放学时,他就早早地守在教室门口,忘情地关注着他的“哑巴”孩子。若是看见了教他孩子的老师,一定乐呵呵地从衣兜里翻出“好东西”硬塞过去,不亦乐乎地作揖、比划,嘴里还“哇哇”地说个不停,时而退求,时而感谢……我是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每当面对这些残疾学生,“哑父”的影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2.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3.用自己的眼光品评优劣。教学设想一个清晨,坐在回乡的长途车上,望着渐近渐远的景,听着崔京浩唱的《父亲》的乐声,我心猛地震动。我不由地想起远在故乡的父亲,想起父亲的辛劳一生,想起父亲待我的点点滴滴……于是突发奇想,何不也让学生听听崔京浩的《父亲》,也让学生想想自己的父亲,写一写自己的父亲?传统的写作教学总是教师给题目,教师分析题目,谈题目的深意,挖掘题目或许就不存在的“深刻含义”“、崇高主题”,并给学生几种自认为是“完美”的套路——其实是陷阱,让学生往老师…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次教新课之前,我都让学生对课文先进行阅读理解,每篇课文设计10个问题,并作回答。如在教学《小麻雀》一文时,我让学生对小麻雀最后的结局进行想像,结果有的学生想像小麻雀死了,写道:“我”含泪地把它掩埋在葱郁的山上,每年都要送上一些食物和水,祈求小麻雀永远平安快乐。怜爱、善良之心溢于其中。有的学生想像小麻雀受伤后经过“我”的悉心照料,竟奇迹般地好起来了,“我”又把它放回到大森林中去。又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续写。有的学生写到皇帝经过这…  相似文献   

18.
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我在教完课文后才让学生看插图。我先让他们自己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正你一言我一语时,坐在讲桌前的几个竟然吵得面红耳赤:“在牢里!”“在外面!”……  相似文献   

19.
舍得     
父亲是数学老师。那天,父亲在外面吃喜酒,回来时带回了一包糖果。父亲先拿出一颗糖果给我。我正要剥开来吃,父亲拦住了我。他从那包糖果里  相似文献   

20.
母亲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从没进过学堂,也不识一个字。然而,对我而言,她是一位慈母,更是一位良师,我从她那得到了最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她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一人嘴动,百人嘴馋。”在我年幼的时候,父亲每次从镇上回来都要捎些糖果,母亲总是让我把这些糖果分给一些玩耍的伙伴。葡萄成熟时,母亲则让我把刚摘下来的葡萄分给邻居,年年如此。在我的印象中,我只从母亲那里听到过这样的话,而且不知听过多少次,以至于至今仍能清楚地忆起。“一人见识短,两人见识长。”我上学时,父亲经营了一家石灰厂,由于效益不好,他常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