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清代是牛郎织女传说演变的重要时期,文人作品和民间传说都反复叙述这个传说,以此为题材的戏曲和小说也层出不穷。清代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变直接影响了近代牛郎织女故事的形成。本文通过概述清代以牛郎织女为主题的戏曲和小说,比较《双星图》和《牛郎织女传》在情节、主题和人物形象上的异同,以期勾勒清代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戏曲题材在由表现帝王将相、英雄传奇的传统题材向以描绘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或人民心态情感为己任的现实题材转变的步伐比小说加快了。这种趋势影响到戏曲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事实上,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是古典戏曲首先进行的。其采用的题材及艺术手法都影响了后来的明末清初时的人情小说,进而影响到《儒林外史》。本文将以古典戏曲为研究对照。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着重分析戏曲对科举弊端的批判对与其关系紧密的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戏曲改编对小说素材不仅具有依赖性,也具有能动性,包括选择性和再造性。本文以清代“聊斋戏”为切入点对其中的选择性从文体因素和作家因素两方面进行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4.
书商与文人是古代戏曲小说文本传播的两大主体。书商以"射利"为传播目的,其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推销"意味,如精刻图像、名家评点和降低书价等等。书商传播策略注重文本之"外",文人传播策略则以文本之"内"为中心,如提升俗文学地位的尊体意识,阐发文本的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传播策略对认识古代戏曲小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妥协与反叛--论村上春树小说中人物的两难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旭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3):30-33,,57,
由于民主政治的完善、多元主义话语的提倡,在“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中彻底的反抗社会已经成为不可能,于是村上笔下的人物只能处于怀着反叛的愿望及彻底反叛的不可能这样一种尴尬位置上,觉醒、抗争、妥协,在失落的状态下复归现实。这种矛盾的性格恰是对“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6.
由于民主政治的完善、多元主义话语的提倡 ,在“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中彻底的反抗社会已经成为不可能 ,于是村上笔下的人物只能处于怀着反叛的愿望及彻底反叛的不可能这样一种尴尬位置上 ,觉醒、抗争、妥协 ,在失落的状态下复归现实。这种矛盾的性格恰是对在“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7.
通过解读鲁迅对世情小说和人情小说的界定,在探究世情小说特质的同时,可证世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是隶属于人情小说这一大概念下具有不同特质的两种小说类型,二者的关系是平行而非从属关系,世情小说更不是才子佳人小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8.
州县官既是晚清禁毁小说戏曲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也是主要执行者。他们通过颁布告示、督促差保、亲自缉查、审理判罚等方式主持基层查禁。州县行政制度下查禁小说政策暴露出重视困难、难以持久、缺少协调等困境。从晚清州县等地方官主持查禁的方式和困境可以看出,官方缺少的不是法令条文,而是监督和执行法律条文的有效行政机制;伴随小说戏曲的日渐兴盛,清代州县行政制度下的基层文艺管理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其的保守和低效的特质,说明文艺繁兴正期待着文艺管理制度和方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戏曲艺术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京剧“申遗”成功,让我们重新审视新时期戏曲生存和传播问题。文章从戏曲与影视结合、与互联网结合等角度,进行了思索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小说与戏曲传奇同源共流,互相影响和交融,而且,它们都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现象,因而对于中国小说发展与戏曲传奇发展来说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此.研究小说、戏曲传奇之间的关系,是切合我国小说戏曲传奇现象之实际而又必要的研究.本文试以<娇红记>为例,通过对小说版和戏曲传奇版<娇红记>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两方面的分析,以此来探明小说与戏曲传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和民间艺术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便是戏曲.文章从梳理清代贵州戏曲的地理分布来探求清代贵州文化的结构及其蕴藏的文化背景、社会意义,探究清代贵州的戏曲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关系及文化特质.这时于打造贵州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色品牌,促进贵州文化繁荣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戏曲进课堂符合新课程理念。本次何老师教学的内容是《打进匪窟》,节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何老师的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感,抓住戏剧矛盾的集中处,以点带面;体现了奠基石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小说入手,通过对比让学生掌握戏曲特点;抓好着力处,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运用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本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抓住戏曲的"接唱"艺术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体会感悟。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学语习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同生共长,彼此依托,关系密切,对此,古今不少学者都很关注。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在追溯元杂剧渊源时就有所涉及,清人焦循明确把唐人传奇视为戏曲的渊源,近现代学者王国维、蒋  相似文献   

14.
《太原大学学报》2016,(2):50-54
孟称舜在创造戏曲《娇红记》时,对小说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戏曲版相较于小说版在情节设置方面通过删改和扩充,使得剧情更紧凑,矛盾更丰富;在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塑造方面,同样进行了扬长避短的继承与修改,令戏曲版在保持原故事的整体脉络下,进一步彰显"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叶紫的小说通过对人的生存困境、生活苦态的深切关注和审美叙述,不仅揭示了在沉重苦难与死亡边缘中生命存在的苦楚与叹息,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人们在超越苦难时所进行的形式各异的自我救赎,渗透出执著的生存意识和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中前期小说关于长安、北京、南京三大都城的叙事,既体现出集大成的“总结”倾向,同时又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长安”作为文化符号出现在古代文学家想像的空间世界里,寄托作家对于汉唐盛世的遥想,具有比较明显的虚位化特征;北京叙事则如一幅工笔写真图,通过对北京市民生活形态与文化品味的琐细描写,如实地表现了作家对于京城的“观看”与“阅读”;南京叙事在延续历史传统的同时又弥漫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度超越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小说。  相似文献   

17.
文学研究的落脚必然在于人。在新的生存环境下,对人的生存方式的关注,是文学研究的最终必经之路。当消费文化袭来时,菲茨杰拉德的现实创作人生与其塑造的人物命运交相呼应,谱写了一曲人的异化的悲歌。  相似文献   

18.
王敏 《学语文》2015,(2):65-67
徐坤的女性文学作品充分表露了从女性视角对女性精神状况的观照。她基于沉着的理性思索对奋起反抗而收效甚微的女性疲惫心态作的文化上的透析,充分展示其对现代女性的深切关怀和女性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20.
明代涉及倭寇描写的小说、戏曲作品约16部,大多产生于晚明时期。在传统叙事视角下,倭寇形象有的是作为过场式的"异族侵略者"而被轻易击败,显得简单而粗糙;有的则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并考虑到当时倭寇成分的复杂性,对其中的中国人首领予以了相对客观的塑造与评述,甚至不乏同情的笔调。倭寇中的日本人形象缺乏足够生动的细节展示则是这些作品共同的缺陷。明代小说、戏曲里的倭寇描写不仅为明清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一组新的人物类型,而且以通俗文学的样式忠实记录了倭寇肆虐的情形,反映出晚明以后中国人对日本整体认知的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