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勤禹教授的新作《民国以来慈善救济事业研究》集结了作者10年来辛勤探索的代表性成果。书中既有宏观的理论分析,也有微观的个案探讨;既有整体性的研究,也有区域性的剖析;既有多视角的透视,也有单视角的探微。  相似文献   

2.
天津地方的社会救济事业肇始于明代的养济院,一直延续到清代的育黎堂、普济堂、栖流所等救济机构。从清末到民国前期,在社会救济领域,官民合作的特征很明显。1928年以后,官办救济事业得到强化,官方救济机构办理得较有起色。地方政府在社会救济事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执行中央决策,兴办地方救济机构;劝导地方精英助办救济事业;以救济事业作为维护地方安全,救助弱势群体,实施社会控制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在民国38年中,社会救济行政主要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两个阶段,初步形成了社会救济行政的系统化,专门化,初步建立起了以总统制为核心的中央一级专职救济体制,明确了救济工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这一时期社会救济经济管理体制实行中央、省(道)、县三级管理,但由于这一时期军阀纷争、内战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及社会行政人才的短缺,建立起来的救济体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五年来,民国社会救济史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学者们的目光主要集中于救济理念与机制、对自然灾害和病疫的救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等方面,就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社会救济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与细化,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研究水平不高、缺乏互动交流等。  相似文献   

5.
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其特殊所在,人们往往用“转型”二字涵盖。对于这个转型的近代社会,学者们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如经济的转型、文化的转型、制度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等等。赵慧峰近著《近代转型社会中的集团与人物》(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则超越社会领域的一般层面,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与“人群”直接入手,诠释了中国历史由中世纪到近代的流转与演变。其特色如下。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时期,济南和青岛市政当局以现代社会救济理念相标榜,着力解决社会问题,增设或改组了原有的救济机构,加大了经费投入,采取了积极的救济措施。不过由于多种原因,当局在救济事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在19世纪前60年正处于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清王朝在百多年的统治后,帝国的根基正在动摇,而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向全球扩张,落后的中国成为附庸,并由此接受资本主义近代明的影响,为中国日后的社会变革进行了重要的积累,导致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为主的词学理论的分析,阐述他对于传统词学观念范畴的超越,并且指出其理论显现出来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清代呼和浩特地区因政治、经济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出现了穷苦蒙古、鳏寡孤独者和大量灾民。为此,朝廷通过建立仓储、蠲免赋税、分配土地、建立养济院等措施,防范和化解了土默特蒙古的生存危机,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为当今的社会救济事业提供了一定历史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大公报》是近代中国报纸中的代表,其中的医药广告集中了报纸广告中的主要特色,是我们研究近代广告业的重要史料。医药广告出现的原因、表现形式及特点都极富时代特色,是广告史的发展轨迹,在近代中国广告史上有典型的意义,对当今广告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是现代武侠小说第一代的领军人物。他的《近代侠义英雄传》以霍元甲为贯串人物,以爱国的诚挚深情和民族的凛然正气为全书的魂魄,塑造了一代气贯长虹、铁骨铮铮的侠客义士、英雄豪杰群像。此作反帝而不排外,肯定西方文明而不媚外,形象地表现了中西文化的可互补性。作者不满足于"武艺"的表层描述,而是从"道"与"艺"、"德"与"武"的辩证关系入手,深入揭示了作为"武艺"内核的深层文化内涵,把"武艺"提升到"文化"层次进而提升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融合的高度,堪称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之作与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廖平一生学经六变,就其经学理论而言,不脱尊孔尊经的基调。但是,廖平所尊的孔子已经不是传统经学的孔子,而是带有近代色彩的孔子;他所尊的六经也不是传统意义的经学经典,而是带有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的近代时代特征。廖平的经学体现了经学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船山遗书》的重刻发行,是作为组建“理(礼)学经世”文化秩序这一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曾国藩的高度重视:通过重刻《船山遗书》,不仅引发了曾国藩主持重刻中国传统典籍和翻译出版西方书籍的兴趣,而且对于传统中国图书出版业在近代转型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思想家面临着双重的启蒙任务 :不仅要启发个性意识 ,争取个性解放 ,以打碎封建专制统治 ,更要启发全民族的整体意识 ,增强集体凝聚力 ,以团结起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为启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寻求救亡之术 ,中国近代哲学家毅然放弃了虚荣的自尊 ,开始学习新学 ,传播西学 ,倡导以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来改造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由于中国近代哲学转型的动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属大势所趋 ,不得不为 ,因此这种转型有被迫的性质 ,但从其历史地位、作用上看 ,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今 ,处于世纪之交的整个中国社…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为主的词学理论的分析,阐述他对于传统词学观念范畴的超越,并且指出其理论显现出来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1913年,北洋政府改组的京师警察厅,它除了基本的治安管理功能外,在对贫民的社会救济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接管或成立的社会救济机构有针对孤寡病残的育婴堂、习艺所、贫民养老院、疯人院等,也有专门救济妇女的济良所和妇女感化所等,救济关注到了一直在社会上属于"失语"的弱势群体。本文主要研究北洋政府成立后,北京警察在社会救济方面的作为以及维持这些机构运行的资金来源,进而探讨其在社会救济方面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士向知识分子的近代转型中,晚清小说家是颇具代表性的群体之一,他们典型地体现出士的近代转型的状况和特征。通过小说创作,晚清小说家自身切实地进行着士的近代转型,同时还以其小说作品去改良政治,救治社会和"新民",从而启悟了其他士人向知识分子转型,他们对士的近代转型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冯文洵所作《丙寅天津竹枝词》,或谓其"是一部天津活的地方志,也是一个天津社会的万花筒"。藉以可一窥开埠及其他事变对该城的政治、经济影响,特别是其社会生活与风习情状。而冯文洵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作品,自与他特定的生平履历和情怀分不开。将该作品所展示的关于近代天津社会的斑斑点点,有选择性地串接和整合起来予以审视和解读,对认识天津社会变迁当有助益。  相似文献   

19.
日本小说观念的近代转型以坪内逍遥的文论著作《小说神髓》的发表为标志。他提出的写实主义小说观,成为明治文坛上振聋发聩的新声,在更新日本小说观念、确立文学的独立价值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显示出他作为先行者所具有的胆识和勇气,也为日本近代文学和文学观念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把近代文化转型放在近代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中考察,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从分析近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轨迹和历史特征入手,明确地划分了近代文化转型的四个历史阶段,阐释了各个历史阶段上文化转型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通过学术史的系统总结,提出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研究中应当着力探讨的若干重大课题,并对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为深化和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径;应当进一步深化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