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表明:人学会自我控制,就是学会自立,自立的必备条件是生活自理.生活自理越早的孩子,心理素质就好. 鲁迅先生说过:"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便是人类的一员.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该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如今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独生子女大多娇惯、溺爱,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总是"快速服务"地满足,时间长了,孩子在十分舒适、顺利的环境里生活惯了,意志情感脆弱,自控力差,生活不能自理,没有自立意识,一旦欲望不能及时满足,就会心理失衡,同时还生出了许多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2.
幼教拾贝     
鲁迅论儿童家庭教育鲁迅在批判封建的家庭教育时,对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提出过精辟的见解,即理解、指导、解放六个字的原则。理解,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要懂得幻想、好奇心、喜‘动’不喜‘静’、喜‘诚实’不喜‘诈’等儿童心理特点,采用具体、形象、有趣味的教育方法。将儿童看成‘缩小的成人’,一味要他僵化,‘少年老成’,是有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指导,即‘长者须是指导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要和孩子取平等的态度。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强制命令以至打骂的方法,进行压服。解放,鲁迅认为‘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须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相似文献   

3.
孩子     
兰姆是终身未娶的,他没有孩子,所以他有一篇《未婚者的怨言》收在他的《伊利亚随笔》里。他说孩子没有什么希奇,等于阴沟里的老鼠一样,到处都有,所以有孩子的人不必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话无论是怎样中肯,但在骨子里有一点酸———葡萄酸。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家庭很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不能成为家,没有孩子的家像是一株不结果实的树,总缺点什么。必定等到小宝贝呱呱坠地,家庭的柱石才算放稳,男人开始做父亲,女人开始做母亲,大家…  相似文献   

4.
鲁迅一生热爱、关怀孩子,他的教育孩子的事迹,至今仍然令人钦佩感动;他撰写的不少阐述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章,见解卓越,现在看来还是那么清新和深刻,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益的启迪。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文学形式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并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以反对反动政府对儿童施行的封建奴化教育。1919年,他又发表《我们怎样做父亲》,鲜明地表述自己对儿童教育的主张:“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  相似文献   

5.
潘石屹 《少年文摘》2012,(12):92-94
都知道潘石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潘让,一个叫潘少。父母都是公众人物,但这两个孩子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我是我,他们是他们,别把我们搅和到一块儿!"听起来很是铁面无情,这也是潘石屹一贯的态度:不想让儿子因为父亲的成功就觉得自己也跟着镀了层金。名字里暗含的期许我常常感到现在的教育让人很紧张,说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小的孩子,就教育他去争去抢,告诉他这个世界是怎么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你不争你不抢你就没饭吃!我曾经在北京动物园里亲眼看见,一个父亲抱着三四岁的儿子,看着一群老虎正在扑食  相似文献   

6.
淘猫妈 《家长》2008,(10):8-11
多年前我从《读者》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个有三个孩子的家庭,他们的父亲一直让孩子们承担为自己家庭修整草坪的工作,开始是三个孩子一起做这项工作,老大考上大学走后,便是余下的两个孩子分着做,以此类推。作者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当他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相似文献   

7.
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前对孩子百般疼爱,在别人的眼里甚至是有些过分溺爱了.有人劝说:这样会妨碍孩子的成长,母亲却说:等他长大后他不会觉得我给他的爱,他的眼里只有恨,因为他只看到我对他的管束而看不到我对他的爱,趁他现在不懂事让我多爱他一些吧.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爱规定孩子做这做那,总是听到家长说“别动“,“不许碰那个,否则……“使他们产生好像什么都不能做的感觉.孰不知,在家长的断喝中孩子的探究欲望没有了,只有怯生生的眼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
孩子:希望有个心理医生老爸我的父亲就是那种很传统的中国父亲,只管家里的生杀大权,从来不管他认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在他的眼里,买房子、买车子、工作赚钱都是大事情,烧菜洗衣、陪我玩、开家长会都是小事情。我不知道大人的世界究竟有多么的忙碌,看到《成长的烦恼》里,爸爸会为了妈妈而放弃事业照顾孩子,爸爸还会为了孩子抽出时间来和他们聊天,陪他们玩,我好羡慕。在现代教育中,父亲因为工作繁忙等种种原因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相反母亲成了家庭教育中的主要角色。母爱多了,父爱少了,这个问题在现代家庭中逐渐突显出来。作为家长,在这个…  相似文献   

9.
恒久的感动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习过一篇叫《小抄写员》的课文,那个叫朱里奥的意大利孩子,为了分担父亲的养家压力,偷偷地在每天深夜帮父亲抄写订单,因此影响了学业,受到父亲的误会,但他一直咬牙坚持着,直到父亲发现了真相……故事中浓浓的亲情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当时我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热泪纵横……十几年以后我成了一名农村小学教师,那时工资很低,但我仍然挤出一些钱来买书读。我终于买到了那本心仪已久的书——《爱的教育》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美契斯。我打开书翻到《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细细读来,泪水又一次打湿书页……《爱的教育》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书中浓浓的“爱”却似海如山——那个守在不是自己父亲的“父亲”身边的孩子;那个为了寻找母亲,万里跋涉的少年;那个曾误入歧途,但终于被亲情唤回,最后为保护亲人而死在歹徒刀下的菲鲁其奥;那个奋不顾身,跳下河中去救同40伴的男孩儿;那个在客船将沉的最后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马里奥……这些普普通通的孩子,他们也有缺点,一如我周围的学生,但他们的心底却埋藏着纯洁而高贵的感情,也一如我周围的学生。还有书中的那些成年人,他们不是书中的主角,但他们的宽容、善良、勇敢、爱国的品质却如明灯一般为孩子们指明前进之路。一...  相似文献   

10.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落花生》《落花生》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许地山。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花生品格的人。落花生即花生,也叫长生果。我国栽培极广,以黄河下游各地为最多。因为在地上开花,花落以后能钻进地里结出果实,所以叫"落花生"。  相似文献   

11.
我的儿子一年之后就3岁了,很快就要上幼儿园了,但孩子入园前后的教育问题让我这个做家长的感到无所适从.当我看到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时,欣喜异常.我认为,应该把这份真正的"育儿指南"送到每一个幼儿家长手中,指导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 《指南》让家长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教育.在幼儿入园之前,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按照《指南》的要求去做.比如在身心健康方面,《指南》指出:"成人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幼儿做出榜样.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人.成人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幼儿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这些科学的方法对3岁以前的孩子同样有效.我学习了《指南》之后,就反思了自己平时不当的教育方法,明确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强化孩子的独立意识青铜峡市二幼李光锋现在,许多父母总是不让孩子单独进行活动,事事护着孩子,有些事孩子可以做的也不让他做,因此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马卡连柯在他的名著《教育诗》中写道:“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  相似文献   

13.
周远喜 《初中生》2006,(25):32-33
同学们读鲁迅的<风筝>,读到"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时,总有些疑惑.仅仅不爱,就"嫌恶他"尚可以理解,而对"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的说法则难以理解.的确,鲁迅只不过长他最小的弟弟周建人7岁,在当时,他也还处在一个爱玩的年龄,他的这些成人化的意识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14.
卢安克,一个从德国来的人,他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有人说他是天使,因为他带给中国的孩子最美丽的情感教育,请原谅我说美丽,美丽对于孩子来说,是他们认为最好的词语。也有人说他是魔鬼,因为他的教育观念里没有学分,没有学习,没有数理化的专业教学,认为他把学生带进误区。可他还是他自己,他用他自己的感觉亲近着孩子,理解着孩子,用孩子的方式改变着自己。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读鲁迅的《风筝》,读到“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时,总有些疑惑。仅仅不爱,就“嫌恶他”尚可以理解,而对“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的说法则难以理解。的确,鲁迅只不过长他最小的弟弟周建人7岁,在当时,他也还处在一个爱玩的年龄,他的这些成人化的意识从何而来?其实,只要读读鲁迅的《〈呐喊〉自序》,了解鲁迅的生平,我们就会明白,鲁迅头脑中的“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源于他的家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渐趋…  相似文献   

16.
揣摩     
《孔乙己》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可是篇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并非鲁迅自己,咱们确切知道鲁迅幼年没当过酒店小伙计,这就可以提出个问题:鲁迅为什么要假托这个小伙计,让这个小伙计说孔乙己的故事呢? 大概鲁迅要用最简要的方法,把孔乙己活动的范围限制在酒店里,只从孔乙己到酒店喝酒这件事上表现孔乙己。那么,能在篇中充当“我”的惟有在场的人。在场的人有孔乙己,有掌柜,有其他酒客,都可以充当篇中的“我”,但是都不合鲁迅的需要,因为他们都是被观察被描写的对象。对于这些对象,须有一个观察他们的人。于是假托一个在场的小伙计,让他来说孔乙己的故事。小伙计说的只限于他在酒店里的所见所闻,可是,如果咱们仔细揣  相似文献   

17.
父亲的柔情     
原来,我觉得父亲总是生硬冰冷的,事实上,父亲的爱深埋心底……玛可和他父亲约瑟夫似乎总是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屏障,如果在公共场所,玛可最多站在离父亲比离别人更近一点的地方,但他绝不会攀着父亲的手臂,或者搂住父亲的腰。约瑟夫也不像别的父亲那样,他从不和自己的孩子逗乐。别家的孩子会缠着自己的父亲用塑料块或木头做一些小玩具,做农具的小模型,但约瑟夫对此却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8.
胡适先生是大家公认的大师,他在1930年11月2日写的《九年的家乡教育》一文中详细叙述了他在家乡接受的小学教育。他说:"我才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了……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我  相似文献   

19.
父爱在心中     
正我今天读了一篇文章——《送汤》,感动得流泪了。文章中讲了一位父亲,因为工作卑微,老婆离他而去,从此他与女儿相依为命。父亲为了补偿女儿,专门为女儿送自己做的汤。而女儿并不领情,总是责怪父亲另有所爱。父亲因患老年痴呆症,在一次送汤途中迷了路。女儿终于悔悟,最后把父亲接回了自己身边……  相似文献   

20.
一个小学生渴求知识,喜爱课外读物,可这却恼了他爸爸。一天,爸爸雷霆大作,一边训斥,一边把孩子的读物烧去。孩子伤心极了,捏着纸灰,滚动着泪珠给《孩子周报》写了篇倾诉心曲的稿子:《爸爸,息怒》。——听周报编辑小檀给我聊这件事时,耳边似乎响着孩子的抽泣声……六十多年前鲁迅先生论过怎样做父亲的问题。他说:“动物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一一爱不周到的如鱼类之外,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