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师教给学生求得这些知识的方法,使学生逐渐摆脱教师的搀扶,自己走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新课改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构建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科知识.是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是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必备的知识。本刊特约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主持“语文学科知识精要”专栏,较为系统地介绍语文学科知识的具体构成及其重要内容,希望对语文教学的改善、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多方面的才能。其中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是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倡五“性”,忌九“话”。  相似文献   

4.
所谓“教”“学”同步.就是指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以教示学.在中师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同步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  相似文献   

5.
语文赛课是一种衡量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有效手段,赛课的一般形式是给定文本自由发挥.然而这种“例题式”命题模式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常有教师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知识需求过度挖掘文本,使得语文课变味.基于语文知识能力点的“点化”命题,是一种符合语文特征并顺应学生学习要求的命题模式.“点化”命题既可以防止过度挖掘文本、评判标准难以掌握等问题出现,也有利于师生追求科学的知识能力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一个教师都有必要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不仅应该因“文”制宜,因“生”制宜,更应该因“师”制宜,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拘泥于固有的教学方法,大胆地超越甚至打碎权威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一个教师都有必要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不仅应该因“文”制宜,因“生”制宜,更应该因“师”制宜,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拘泥于固有的教学方法,大胆地超越甚至打碎权威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下水方知“深”与“浅”。教师写“下水文”,从一个侧面探测作文教学的“深”与“浅”,这对指导学生作文是极有帮助的。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写“下水文”。一、写“下水文”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发展素质教育,首先强调的,应该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所谓“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之说,言下之意不外乎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点知识,作为老师,必须有更丰富的知识。写“下水文”,不要简单地看成是一种“应付”,而要当成是一种锻炼写作能力,培养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  相似文献   

9.
阮真先生1936年出版的《中学国文教学法》曾影响过20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我1996年阅读其中的片段,就为阮先生卓识所折服.2003年我从国家图书馆获得了复印件,细读全书,不禁为阮真先生的远见击节.阮真先生在书中引用了蒋维乔先生发现的一个语文教育悖论:能文之士不肯虚心研究教授法.这里的“能文之士”是指那些能够写文章的语文教师,“不肯虚心研究教授法”是指不屑于研究语文教学.初次接触这个悖论,也觉得有道理,当时的国文教师大都满腹经纶,自认为国文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有了知识干吗还要研究教学?教学不过是雕虫小技,自命不凡者无须为之,智能低下者不能为之,赖以生存者不能不为之.“研究教学”就成了学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阮真先生不舍“鸡肋”创造了国文研究的奇迹.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11.
目前,语文教学中妨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多而杂;二是深而空;三是满堂灌.概括起来,一句话:(女保)姆式的教授法.这种方法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双方活动,就其二者的关系来说,“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主要不是看他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看他在教知识中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针对语文教学中的弊端,从让“教师在作文的实践中深知作文的甘苦”,进而“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的目的出发提出的“教师下水”这个“确然”“切要的号召”,与今天素质教育对教师能力的要求相一致,也是全体语文教师经过努力都能够做得到的。 首先,语文教师具备“下水”作文的知识与能力。仅就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来看,具有中文专科以上学历者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提高,他们在修业期间接受过较系统的写作知识教育和写作实践的训练,无论知识功底还是语言表达能力,支持“下水”作文应该说是游刃有余的。…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古典诗词教学及文言实词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二重证据法”,既可以让讲解的知识点变得透彻、显豁,易于学生牢固地掌握,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二重证据法”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以储备大量的知识,供随时选用.  相似文献   

14.
董琦 《河南教育》2004,(10):25-25
人们常把师生之间知识量的比例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意思是要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本身必须要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才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笔者以为,教师的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决定语文教学成败的惟一因素。要想培养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  相似文献   

15.
我担任多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学,体会最深刻的是讲读课的“讲”要讲在“点子”上。 何谓“点子”呢?首先“点子”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年级知识的具体要求。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所必须遵循的要求。其次。“点子”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的“重点”和“难点”,这就是教师所要“精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研读、研透教材开始.研读教材是教师与文本进行个体对话、交流的过程.教材中的文本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不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享受吗?教师研读教材,应该做到“走进教材”和“跳出教材”.  相似文献   

17.
“登山式”语文课程表明,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攀爬语文山峰,教师对于学生的意义形同导游,教学过程中的艰险与不易、勇气与胆量、情趣与欢乐不言而喻.语文知识教育就是学生的语文经验重建,“登山式”语文课程强调学生的“神与物游”;风光与险境同在,语文教学风险意识对师生的“神与物游”具有支撑与推动作用;对“所学”的技术处理让位于对“学”的境域关怀,是“登山式”语文课程对教学关系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是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为根本目的和任务的基础课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过程”,应该是“内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即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和内化呢?只有一种途径:实践。一、转知为识语文课程中有很多是必需的语文知识。学习生字新词,可以说是阅读教学课中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教师会带着学生认读。但是如何实现知识的转化,这要求教师必须思考能促进转化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不少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的任务理解为只是“教课本”,从第一篇课文教到最后一篇课文就算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教每一篇课文,往往也是从作者背景介绍开始,讲第一段、第二段……然后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练习一、练习二……然后又教下一篇课文。上课照本宣科,教学依照一个固定的套路,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这样的语文教学只能导致“少慢差费”。如此效果,症结何在?除了教师缺乏经验、知识功底欠缺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语文即教课本”的观念在作怪。观念决定行动。有落后的教学观念,必然有落后…  相似文献   

20.
读《语文学习》2011年11期王荣生教授提出的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的标准(《语文学科知识概论》).大受启发。我认为.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还必须有另外两项基本的标准,一是具备阅读的习惯.二是具备写作的能力。缺少了阅读和写作的意识和能力,一个语文教师还有什么呢?放眼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少教师只通过网络资源或现成的教案,进行亦步亦趋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