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笔者将蒙古族戏剧家场景贤及其《西游记》杂剧与吴承恩及其《西游记》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取经故事的流传及杂剧在其中的地位和杨氏杂剧对吴氏小说的影响两方面 ,论证了杨景贤杂剧对其前的取经故事给予了一次大结集 ,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对吴承恩小说的成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回眸《西游记》作者研究及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存所有的《西游记》明代繁本刊本 ,均未注明作者姓名 ,清代所有刊本均说明为“长春真人邱处机”著。经鲁迅等人考证 ,确定《西游记》为吴承恩著。章培恒等人怀疑吴承恩的著作权 ,而苏兴等人则坚持吴承恩说。我们认为 ,天启《淮安府志》著录小说《西游记》 ,系照抄吴承恩的好友陈文烛所撰《淮安府志》。吴承恩的《对酒》诗透出的信息 ,可看作吴承恩写作小说《西游记》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是人创作与民间艺相结合的结晶,在取得非凡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浅陋廖误,缺漏衍生之处,为作品之美中不足,吴承恩之后,对《西游记》的艺术修补仍在进行,而在明清两代各种版本的《西游记》中,汪Zhan漪笺评本《西游证道书》艺术修补的成就最为突出,它虽是一部节本,但由于其高度的艺术独特性,居然实际上决定了清代《西游记》本发展的主潮流。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着眼史迹,自唐玄奘西行取经,衍出奇异险历。凭吴承恩巧手,直捣虚实、神怪之间,致其人物鲜活,情节精采,妇孺皆知,世上传译不绝。西游故事寓三教于一,前朝多评记系于丹术,近代侧重佛释,亦有不宜取自三教立场之说,但以此为论者,竟成世趋,当中,关于《西游记》中《心经》之探析,也渐获重视。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虽主要是根据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故事衍成,亦与道教甚有因缘。《西游记》小说在明代中期问世后,因朱鼎臣《鼎锲全像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志和《西游记》这两部节本上,均未署吴承恩之名,亦未说明是据全本《西游记》节编而成,在另外四种明刊本:华阳洞天主人校本《西游记》三种和《李卓吾先生批评西  相似文献   

6.
明代"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版本有"高石山房本"和"富春堂本",在刊刻时间上,它们均早于世德堂本《西游记》。世德堂本《西游记》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之间在故事主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故事结构和语言表述上存在着互文现象。这种若离若合、或明或暗的互文性表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吸纳了当时"西游"故事最新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多地受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记》前文本的影响。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向世德堂本《西游记》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稚拙、简单、趋同的互文现象表明,"西游"故事与"目连戏"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地演绎,特别是因同台连缀演出,使两者神奇般地形成了相互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它的成书过程,先有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后由吴承恩再创造加工写定。《西游记》成书流行之后,评议者不少。至清代有如陈士斌的《西游其诠》,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刘一明的《西游原旨》,张含章的《通易西游正旨》等,所论不一。有论谈五行道义的,也有看为宣扬禅门教义的,也有论为阐发儒术的,虽涉及主题,但均为各取所需,未真实地从作品本身出发。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实出于游戏”,也仅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8.
自从动画艺术诞生,文学一直作为其渊薮而结伴同行。文学为动画提供了无数再创作的素材与可能,许多动画经典也因此而产生。作为神魔小说代表作的《西游记》一直是我国动画改编创作的一个重点。在历次不同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西游记》的动画改编经由故事的改写和情节的重构,孙悟空的形象也开始了属于他自己的72变,他由"神"与"猴"的共同体逐渐成为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了一切基本情感的人。通过叙述的转向和元素的重构来对比《西游记》的动画创作与原著小说的异同,是探究文学作品改编成动画艺术过程中继承和嬗变潜在规律的一种途径,其中孙悟空形象的变迁也正标志着中国动画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善恶果报观的影响在明清之际发展到极致,在许多明清小说中都见其渗透痕迹。从《西游记》文本分析,小说的整体框架结构及某些具体章节都以此建构。《西游记》众多人物形象均经过"抑恶向善"的历程,尤其是孙悟空形象更是因"性恶"而受惩戒,再因"抑恶向善"到臻于至善,修成了正果。我们根据《西游记》小说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再结合前人于《西游证道书》《西游原旨》中的多处点评,可以进一步挖掘与探讨《西游记》以善恶果报而"淑世辅化"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0.
"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累积的著作。《西游记》的成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从唐代的玄奘取经的史实到吴承恩最终完成,中间经历了大约八百年左右的时间。《西游记》的发展方向为何不是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而是神魔小说?本文从唐代玄奘取经的源头探本溯源,关注"西游"的"话语体系",试图从漫长的演变岁月中找到线索。  相似文献   

11.
花果山原型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样,《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原型是小说家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就地理地望的属性而言,花果山在“东方”“海外”,地近东海和淮水,云台山与这一属性没有抵牾;就《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祖籍和诞生地而言,云台山是“淮海浪士”家乡的一座名山;就吴承恩的亲朋故旧而言,云台山地域有他的舅舅、老师、挚友,尤其是云台山有一支与淮安吴氏同宗相知的吴氏家族的聚居地,甚至有与报处机栖真地长真庵相邻的吴家花园;就云台山的风物而言,水帘洞、花果山、傲来国、玉女峰、尉迟公塔、定海神针、平顶山乃至诸多的唐王遗迹,皆在西游故事中有着清晰的投影,其中花果山几次大战的古战场至今还依稀可觅。  相似文献   

12.
培育福建旅游精品 服务海西经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打造福建旅游品牌,服务海西经济建设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唐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元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再到小说《西游记》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唐僧由一个历史人物演变成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名著.其作者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尽情发挥着他孩子气的想象,同时,作者在书中也溶入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求功名而不得的苦恼,创作的过程是他宣泄自己情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五行踪迹或显或隐,虽非难辨而意义未彰,乃因后世对其符号思维本质失察。五行作为是书精髓,于其品格改造、主旨提升莫不重要。美猴王从不在五行到皈依五行,从齐天大圣到行者,作者自号华阳洞天主人等,莫不深藏用心:治乱两可者居其所则治,失其所则乱;千载齐天功名无非改朝易代,一朝行者之位总是扶正辟邪;以暴易暴决非福音,对美猴王当束之用之。小说之锋芒,终极鹄的自非为所欲为、不欲受制外力之专制皇权莫属。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作者通过孙悟空从最初的野性十足、逍遥自在、天不怕地不怕到成为"斗战圣佛"的人生经历,给我们展示了孙悟空由"猴性"的丧失和"人性"的获得的心灵历程,这一生命历程的内涵不断启示我们思索人生,并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对话中的谐音,无标记语的情形多于有标记语的。在无标记谐音中,话轮内部谐音多于话轮外部谐音。有标记谐音中,谐音元和谐音对象都不是单音节语词,这一类谐音都有相似的结构模式,可概括为:甚(甚么)AB,《西游记》中此类拷贝式结构与谐音的结合,即可形成《红楼梦》中的"什么A(的)B的"结构型拷贝式谐音。从语用角度看《西游记》对话中的谐音,有利于人们深入鉴赏《西游记》的语言艺术,有益于人们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早期白话文经典著作中"蕴藏"的丰富的语言资源;在理论上亦有助于人们解释话语结构、语义和表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被""把"同现句是汉语中值得关注的一种句式,这一句式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大量存在。从句法结构层次、语义以及语用功能这三个方面入手,可对文本中的这一重要句法现象进行详尽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简要回顾《西游记》著作权公案的形成和发展之后,从误解产生的根源上辨疑:云台山中的长春庵和吴庵园林遗迹的检索;吴承恩、邱处机之间的文脉关联及其同名著述的根本差异;吴承恩的家世、行迹和云台山风物存留以及《西游记》中的相关描述;作者的生活背景、思想胸襟、向往好恶等方面.试图求证公案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胡适1934年发表《〈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九十九回),改写了吴承恩所著《西游记》第九十九回,细腻地描写了唐僧遭遇劫难之时舍身度群魔的心理活动,突显出一个功成行满、佛性充分彰显的高僧形象。胡适的改写,表现了作者有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对佛教有精细、深入的研究,以及以人为本、以科学为基础的博爱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