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不同语境中的虚与实 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是迁流辗转,在很多艺术领域中都生根发芽,并且开花结果,显示了强旺的精神活力!  相似文献   

2.
一、不同语境中的虚与实 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是迁流辗转,在很多艺术领域中都生根发芽,并且开花结果,显示了强旺的精神活力!  相似文献   

3.
“虚”“实”是《老子》用以描述道体及道物关系的重要概念,但学界历来重“虚”而轻“实”。事实上《老子》中隐含着其从存在论、认识论、修养论三个向度深入探析“虚”“实”内涵,并从“以实见虚”到“以虚观实”着手对虚实关系做了系统梳理,揭示其“虚实并重”之真意的内在逻辑。就存在论而言,“虚”并非一无所有之真空,而是寄寓于“实”并与之结合才彰显并发挥其效用;就认识论而言,以“为学”认识万物之“实”之后方能“以实见虚”,即“为道”;从修养论而言,通过“观”,进而以具有“致虚”功能的心“涤除玄览”,去掉一切指向“实”的经验、知识,方能“以道观之”,最终实现“以虚观实”,关照人生。  相似文献   

4.
王云春 《现代语文》2006,(10):103-103
古人云:有为实,无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为实,隐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相似文献   

5.
虚和实,是写作艺术中经常运用的技巧之一。本文对虚和实在写作构思中的作用、关系、成因以及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情况作了较详细的论析,并从中归纳出类型化的手法来。  相似文献   

6.
在姜夔词中,到处可见他对虚与实这两种手法的交错运用。实的一面是姜夔词情感和意境的载体,是客观实在的场景物象和人物踪迹,是可以分析把握的实体。虚的一面是词的气韵,贯穿于词作之中,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趣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它能够被感知,却难以清晰地描摹出来。姜夔将虚与实这两种艺术手法进行了独特的运用和处理,并使二者高度融合,形成了"清"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姜夔词中,到处可见他对虚与实这两种手法的交错运用。实的一面是姜夔词情感和意境的载体,是客观实在的场景物象和人物踪迹。是可以分析把握的实体。虚的一面是词的气韵,贯穿于词作之中,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趣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它能够被感知。却难以清晰地描摹出来。姜夔将虚与实这两种艺术手法进行了独特的运用和处理。并使二者高度融合。形成了“清”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虚实的美学思想包含虚实统一,虚实相生和实生于虚三个基本观点.虚与实不仅仅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还包含了两者之间的相互涵摄,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错相杂,相交相接,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构成了中国画艺术处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虚”与“实”是包括雕塑在内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语言之一。在雕塑作品中,“虚”与“实”的对比,能产生出音乐般的节奏韵律,使观者产生审美上的愉悦。雕塑的“虚”与“实”通过雕塑的瞬间动态,发挥联想,具有把事件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的特性。雕塑和其他艺术一样,“实”的艺术表现出明晰与严谨,正是因为有“实”的衬托,“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虚”的雕塑艺术创造,才具有其生命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流动在空气中的无形,是"虚";但有了歌词的声乐,具备了明确的语义及内涵,赋予了音乐"实"。古话说"虚实相生",声乐表演便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练习、行腔和吐字三个方面的"虚"与"实"分别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和阐述,希望演唱者在今后的演唱中能注重"虚"与"实"的结合,做到虚实有度、相辅相成,促进声乐表演中哲学艺术之美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探讨历史小说创作的真实与虚构的原理,从而探讨作品在处理“七实”与“三虚”关系方面的是非得失,并进而论证其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发展,高校大学生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设置是其中积极的应对方式.但鉴于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与方法,尤其是效果存在不少差异,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虚与实,而避虚就实成为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学校中所弥漫的务实倾向,以及大学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和务虚性,使大学语文正在慢慢地被边缘化:面对整体务实的大环境,大学语文教育如何调整自身的定位?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把握好“实”与“虚”这两点。“实”的方面,一、文学与生存之道的紧密相连是大语教师们今后可以着重发挥的地方;二、用“实”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虚”的方面,“虚”是文学的存在之本,大学语文在务实的同时,不能丢弃文学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4.
虚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里两个非常常见的概念。在写作学中,虚与实是相反相对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象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白的、明朗的。中国文学在动人的事实描绘之外,也讲求肓外之意,正是虚处当实,计白当黑,让读者在无字之处领悟作品的情趣。  相似文献   

15.
实虚结合推进跨学科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该校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实践,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目标,从搭建创新教育平台、建立创新教育内容体系、建立创新教育保证措施及建设成效等角度出发,阐明了该校"实虚结合"推进跨学科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特色,并对"实虚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如何进一步实现整合优化与创新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虚""实"范畴在中国哲学中源远流长,如果从"虚"与"实"的角度分析《显学》篇,可见儒学之"虚"对比法学之"实"是全篇一个重要的行文逻辑;如果从精神与实际、时空两方面来论述,则《显学》篇全文还暗含着理论之"虚"与实际之"实"的行文逻辑。  相似文献   

17.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撷取并分析中国古代文史作品中容貌描写的虚与实,试图展现中国文学的虚拟美。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症结,在于大量充斥着虚的元素,改变这一状况的途径是在"实"字上下功夫,即去虚存实.实--实际、实在、实效.就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树立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和富有实效的训练,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价值在于对在职职工和成人进行非学历教育,即提高成人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成人教育重在实效,因此成人教育要避虚就实,走出学历教育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