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爽 《林区教学》2013,(1):64-65
结合乌利茨卡娅的成长环境,对作家不同年代作品涉及的女性形象予以归类分析,剖析她们的性格特征。这些女性形象有着乌利茨卡娅本人的深刻烙印,更受俄罗斯传统文化的浸润,且兼具犹太文化的熏陶。作家青睐俄罗斯女性"温顺"的性格特点,其作品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2.
乌利茨卡娅是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不仅揭露时代背景下俄罗斯社会、家庭面临的诸多问题,而且也向人们展现出俄罗斯女性身上散发的独特魅力.本文以作家代表作《索涅奇卡》为例,从日常生活和内心活动等方面分析三个主人公的不同形象,表现俄罗斯女性博大的母爱以及探求内心平静的独特方法.  相似文献   

3.
《绿帐》是当代俄罗斯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长篇小说作品,小说描绘前苏联四十年间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一群"持不同政见者"的命运。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小说中的几个主要隐喻进行分析,从而更深入地揭示小说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用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交际原则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俄罗斯当代女作家乌利茨卡娅的戏剧《俄罗斯果酱》中的一段人物对话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揭示出人物之间的交际关系,进而为分析剧中的人物性格,阐释作品内涵提供一种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5.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乌利茨卡娅、托尔斯泰娅被称为"俄罗斯女性文学的三剑客"。她们都以女性的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剖析了处于社会边缘的俄罗斯女性在复杂环境下的生活。对生存本质悲剧性的描绘贯穿了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核心。  相似文献   

6.
《美狄娅和她的孩子们》是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因其描写家庭故事的创作风格,该小说又被称作"家庭小说"。作者将西诺谱里家族几代人的故事置于百年历史背景下进行观察与书写,主要通过讲述人视角与人物内视角的不断转换与交织,勾勒出历史变迁、政权更迭下美狄娅家族的命运流转,以及以美狄娅为代表的女性的坚韧与对道德的坚守、新一代女性对自由的勇敢追求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是苏联早期著名女诗人。她从学生时代开始发表作品,登上诗坛,一生手不停挥地创作了大量优秀诗歌。茨维塔耶娃的诗热情奔放、风格独特,在音韵、节奏、意向上自成一体、精妙绝伦,体现了她创新的天才禀赋,为俄罗斯诗歌史添写了极富表现力和充满激情的一页。1922年,茨维塔耶娃离开祖国,定居巴黎,1939年返回莫斯科,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被疏散到叶拉布加市,在孤独和精神抑郁中自缢身亡。茨维塔耶娃在俄罗斯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她和阿赫马托娃、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并称为“20世纪俄罗斯诗坛四巨人”。  相似文献   

8.
俄国作家果戈理在长诗《死魂灵》中揭示了俄罗斯文学中一个重大的主题——俄罗斯主题。通过对俄国19世纪现实生活的描写,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的优秀品质,批判了专制农奴制度,指出处于“死魂灵”统治下的俄罗斯是悲哀的,快乐的俄罗斯必将出现。  相似文献   

9.
“红字”三部曲是已故当代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对19世纪浪漫派作家纳塞尼奥·霍桑的经典名著《红字》的解构性改写。在对经典的重构中,后现代创作中常见的元小说叙事手法成为厄普代克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作者运用露迹、自我指涉、戏拟和碎片叙事等元小说策略旨在暴露小说的虚构性和不可靠性,借以达到解构原著的目的。17世纪清教禁锢下的男女主人公在厄普代克的笔下成为了20世纪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社会变迁带来的是人在价值观、道德观和宗教观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起,拥有厚重历史的俄罗斯经历了几场大变故,社会而变得动荡不安,俄罗斯民众陷入了生活和信仰危机。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俄罗斯思想中的宗教意识责无旁贷地成为填补空虚、平定危机的最好的思想武器,肩负历史重任的俄罗斯作家以文学方式反映俄罗斯民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寻找精神寄托的“弥塞亚”情结。  相似文献   

11.
柳德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颇具影响力的作家。20世纪末,随着俄罗斯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在俄罗斯文坛大放异彩。她的作品形式多样,除散文、小说、剧本之外,她的童话创作也别具特色。但是研究者普遍将研究重心置于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小说创作上,往往忽略其童话创作。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分析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童话创作的类型以及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思想家解构传统美学和建构新美学二者并举的重要时代.桑塔耶纳解构经典美学的“非功利性”和“普遍性”;建构“对象化”思维范式.桑塔耶纳认为美是情感的对象化.桑塔耶纳的“情感对象化”不是以外在客体对象表现主体内心情感,而是情感和感觉印象一起构建对象性事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老的文明曾经有过自由的辉煌,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桎梏下,“爱情”成为被随意践踏、随意诬蔑的符号。“五四”作家们采取自上而下的视角,以一个精英知识分子的姿态俯视民众,开启国民灵魂,改造国民性。“五四”启蒙与20世纪40年代上海作家“启蒙”形态就是一对既有继承又有颠覆的不同的启蒙姿态。杨绛先生以幽默调侃的手法将“知识女性”对爱情的理想宣言消解为世俗的琐细和无奈的人生,来实现其对“五四”爱情神话的解构。  相似文献   

14.
本主要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女性小说创作中“水仙花情节”倾向。认为这种倾向恰恰有力地表现出女性作家正以独有的女性方式向男性话语体制、男性价值成规、男性权力发起挑战;用女性的身体和情欲去解构男权化,并构筑女性创作的美学空间和化空间。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文学中出现的"母性神话"倒塌的现象已经在引起学者的注意.但这一问题在中西文学的古典时期就已经出现,呈现出如赫拉、美狄亚、细侯等"恶母"形象.本文对中西古典时期恶母形象进行了列举陈述,并通过对当时父权社会的分析,得出所谓的"母性神话"是根本不存在的结果.另外,这些"恶母"形象表现出了母亲的多元性,是对于"母性神话"的解构,母亲之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穷尽式量化分析法,对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初70余年间,六位现当代北京作家的九部作品中的“给”字句进行量化分析,系统探讨了北京话中“给”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分析欧里庇得斯的戏剧《美狄亚》中主人公美狄亚的弑子行为,沿着“弑子惩夫”这条伦理主线,还原古希腊时期的伦理现场,逐一解构美狄亚的多重伦理身份及其面临的艰难伦理困境,强烈的伦理取向指引了美狄亚做出最终的伦理选择,也使她在痛苦中实现了自我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2月7日,一年一度的俄语布克奖揭晓,<库科茨基医生的特殊病例>被评为该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其作者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成为俄语布克奖自1992年设立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作家.俄语布克奖在其10年的历史中,似乎总是对男性作家更加倾心,在获得过提名的56位作家中,包括乌利茨卡娅在内,只有11位是女性,她们分别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夜晚时分>,1992)、尼·戈尔拉诺娃(与其丈夫合著<教育小说>,1996)、奥·斯拉夫尼科娃(<像狗一样大的蜻蜓>,1997)、伊·波里扬斯卡娅(<影子的旅程>,1998)、亚·奇斯佳科娃(<对于她一人是否太多?>,1998)、亚·瓦西里耶娃(<我的小玛鲁夏>,1999)、维·普拉托娃(<岸>,1999)、玛·帕列伊(<午餐>,2000)、斯·申布伦(<玫瑰和菊花>,2000)和塔·托尔斯泰娅(<吉斯>,2001)等.……  相似文献   

20.
皮利尼亚克的创作在20世纪20—30年代对当时俄罗斯文学的贡献很大,他的作品已成为俄罗斯文学的遗产。他的创作具有独特性,曾被称为“皮利尼亚克风格”,当时许多年轻的作家纷纷模仿他。本文将从皮利尼亚克对俄罗斯传统文化和前辈作家创作的接受来探究皮利尼亚克创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