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撒拉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撒拉先民是在元代中西交通大开的局面下由中亚撒马尔罕迁来我国的。传说从前撒马尔罕有两兄弟,因受统治者忌恨,带领族人外迁,到东方寻求乐土。他们笃信伊斯兰教,用骆驼驮着古兰经行进,还带着家乡的土和水,走到水质土质和他们带的水土相同的地方,便是目的地。他们辗转前进,历尽艰辛,走到今青海循化街子地方时,发现当地水土和他们带的水土质量相同,便决定在这里落脚,但驮经的骆驼走失,找到时已卧在泉水中化为白石,这就是撒拉族民间流行的“骆驼石”,“骆驼泉”传说,撒拉族人民爱演的“骆驼舞”或“骆驼戏”是这一传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撒拉族没有文字,撒拉族的来源也缺乏文献记载,因此这一传说便十分有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思维、思想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是通过借助于行为载体来表现的.撒拉族在婚礼仪式中将“骆驼舞”转化为一种物态符号,成为一种思想感情的载体,寄托着对撒拉先祖东迁历史的追忆和缅怀.本文从音乐艺术文化特性和符号特性入手,将音乐视为一种隐性文字来探究“骆驼舞”中所承载的撒拉族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圣纪节是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节日之一,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本文通过对撒拉族圣纪节仪式过程的实录、仪式音乐形态以及仪式音乐文化的分析,解读宗教仪式对撒拉族民众精神的影响,使我们对撒拉族文化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立足世界文化这个大坐标系中,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有我们主流文化的“根”,没了对它的传承,我们整个民族也就失去了栖居的“精神家园”。于是,汉代成人仪式的恢复、“读经热”的席卷、传统戏剧进校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从学一段戏,剪一纸窗花开始的。  相似文献   

5.
阳戏主要流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上演的剧目主要有祭祀仪式戏、世俗戏和仪式世俗混合戏三种基本类型。仪式性阳戏演出旨在实现驱鬼逐疫、祈福庆丰、酬神还愿的祭祀功能;仪式世俗混合性阳戏是在仪式程序的框架内演出世俗内容;世俗性阳戏包括历史演义、家庭生活、婚姻爱情、社会生活、民间传说等题材,表演旨趣侧重展示戏剧的艺术审美。阳戏的三种形态反映了传统戏剧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6.
“变”是戏曲发展的必然,冯光钰先生说:“中国的戏曲剧种都经历了孕育、演化、衍变、形成到发展,从成热到繁荣的过程”(冯光钰《秀山花灯戏的历史积淀与现代传统》中国音乐2006:(1)1-3)戏曲,是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艺术形式,即将音乐与美术集一身,使过去的音乐形式更加完善系统化。当然可以说艺术形式也一直是以求生存谋发展为轴心的不断由不适应社会需求的革新变革史。  相似文献   

7.
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艺术的形成渊源,既有“口里”移民生态变迁的因素,也有张库商道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张家口坝上东路二人台生态与形态的嬗变大致经历了“打坐腔”、“社火玩艺儿”、“玩艺儿”、“抹帽戏”、“二人台”五个阶段。其未来生态与形态的构建与打造在于创编精品剧目、改良戏词、革新方言和借鉴科学发声方法等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扛神》是流行于荆山一带的民间传统“巫教仪式”,它一直长期地支配着荆楚腹地的信仰活动与社会生活。无论是在仪式行为、艺术形态还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浓厚的楚风巫师祭祀的民俗特色。通过对其仪式行为及音声环境的简要描述和分析,发现其隐含的荆楚社会、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特别是《扛神》仪式“音声环境”中所投射的“信仰”,其深层次文化内涵、象征符号及发展现状,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深刻关注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9.
陈蕾  唐啟晴 《江苏教育》2022,(34):61-62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挖掘地方美育资源,汲取昆曲和评弹的艺术元素,聘请戏曲专业教师,重组戏曲艺术课程,把戏曲文化与学校美育结合,以点带面,逐步营造“戏韵墨彩,以美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体验戏曲艺术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何怡伟 《文教资料》2021,(3):46-47,62
立足黄梅戏的艺术底蕴和发展现状,展望中国—东盟“红铜鼓”交流论坛“松茂竹苞”的繁荣发展前景,综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将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融合,探究黄梅戏传承的方式方法,推动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艺术文化交流,打造独有的中国—东盟“红铜鼓”展演的黄梅戏艺术品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为视角,分析我国乡村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以及当今我国乡村文化的表现形态.文章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乡村文化共享公共空间的衰退以及乡村文化仪式和传播主体的缺失是导致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同时指出乡村文化在嬗变的过程中逐渐与异质文化互动融合,在传统文化日益衰落的同时形成了乡村多元文化混杂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枕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从开始无意识地使用,到有意的制作,再到基本功能的扩大,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枕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除了枕的实用性,人们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和礼制观念等,也都通过这一载体有所表现。枕兼容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三重属性,属于文化范畴,可称之为枕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谈孔子的艺术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把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放在艺术审美境界,孔子的艺术教育主要强调礼乐教化,他认为礼乐的根源在于仁德的修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通过礼乐培养人的内在品格,以艺术审美活动推进道德伦理原则的内化,实现政治道德教化的功能。这是孔子一直倡导“礼乐教化”的原因所在。这种以“礼乐教化”为核心的传统艺术教育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程中。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从“德”字原初内涵出发,提出了“尚德”的教育理念,建构了“尚德教育”的新格局。“尚德”理念中,“尚”的内涵为尊崇、崇尚;“德”的内涵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厚德载物,养性励行”。“尚德”的两个内涵之间是“道”与“德”的关系。是思想方法与艺术追求的关系。“尚德教育”中,“尚德”是一种仪礼,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6.
孤清之竹     
孤竹,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孤生之竹,这种竹子极为难得,在上古时期人们将其制成“孤竹之管”,成为祭祀的重要乐器,也成为后人向往的能演奏出奇妙音乐的乐器。另一种意思是孤竹国,这是个北方边远的小国,但却出了两位极为有名、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人物——伯夷和叔齐。而后代“孤竹”这个概念常是融合了孤生之竹与与孤竹二子两者的品质,并且士人在咏竹时常把一般的竹子当做孤竹来赞美。孤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质点。  相似文献   

17.
《孽海花》采用零视角为主的多重视角模式展示了一幅真实而全面的晚清社会画卷,体现了作者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批判与反思民族文化的深刻思想。同时《孽海花》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叙事手法,既继承了传统小说精髓又有重大创新,是同时代小说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8.
“洗寨”仪式是苗族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苗族古歌贯穿于整个仪式活动的始终.“洗寨”仪式与古歌的互疏性表述,强化了苗族村化的防火意识,增强了苗寨的文化同感,同时也是苗族历史文化记忆的再现描述.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它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意蕴,其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保民”,“爱民”.同时,毛泽东民生思想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实践形成的.既在“革命”中践行“民生”,又把“民生”的履行作为“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进而达到“革命”与“民生”目标的融合与实现.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关怀的一面,又体现出与时俱进,超越前人的一面.因此,深入研究毛泽东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格,也是历代儒家推崇并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中的“仁”、“义”、“礼”、“信”、“学”等内容寓有深刻的人格教育内涵,研究“君子人格”对当下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