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也在法律规定的基础职能上不断衍生,产生出许多新的职能。研究并构建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体系,能够更好的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法/过程】文章以文化强国战略为背景,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法律规章及公共图书馆职能的发展现状,具体分析公共图书馆的各项职能,进行科学定位,以期为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结果/结论】结合实践和探索经验,探讨了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各项职能,并提出构建公共图书馆职能体系的针对性建议,以更好地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建设文化强国不能忽视网络文化这一新领域。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用优秀文化产品充实网络文化内容,扩大网络文化的覆盖面,提高网民素质,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是我国现阶段两个重要的发展战略,它们的提出为担负着体育文化传播任务的体育学报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从分析两个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入手,对体育学报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现实差距进行了分析,并从明确定位,打造特色;依托学校,服务学科;顺应时代,多元发展等方面,为体育学报的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分析在新的国际形势和时代条件下,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领域受到来自各国的文化侵袭下,企业如何积极加入到世界优秀文化的平台,向世界展示我们卓越的企业文化,并以此促进我国向文化强国迈进。具体措施包括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加强品牌建设以实现文化和品牌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6.
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是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实这一战略部署,文化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文章从文化的基本概念辨析出发,分析了文化的特性、本质及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所依赖的文化土壤,得出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一定的社会氛围,内在本质是一定的社会意识的结论,进而系统地提出了知识产权文化的概念、功能、本质及其与知识产权强国的关系。文章从鼓励创新精神、树立竞争意识、彰显诚信道德、培育法制观念、倡导人本主义5个方面论述了知识产权文化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具体影响。最后,文章就知识界、学术界、科技界在知识产权文化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作了剖析,纠正了社会上不准确或不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川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低级腐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乘机而入,川东地区传统习俗中的个别糟粕也沉碴泛起,赌博、封建迷信、卖淫嫖娼等社会问题屡禁不止,不断冲击着川东地区的淳朴民风和社会秩序,严重阻碍了川东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技强国建设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文章从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意义出发,总结了科技强国建设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科技强国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与科技强国建设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关系,探讨了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阶段性任务。文章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科技强国,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要素质量,构建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强国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本质上是一套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其影响所及远远超出科学共同体本身,对于塑造现代社会、促进科技发展乃至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科学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从小众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嬗变,普适原则基础上呈现出的民族特色,无不彰显着科学文化的强大张力,进而对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家有义务着力培育并弘扬科学文化,而科学文化研究也应该适度地把学术研究与政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科技界、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必须共同担当的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10.
构筑和完善大学信仰教育体系,是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可行选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强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努力推进高校的信仰教育,保障文化强国建设的知识供给,助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刘莹 《科教文汇》2014,(3):17-18
构筑和完善大学信仰教育体系.是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可行选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强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努力推进高校的信仰教育,保障文化强国建设的知识供给,助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王华 《科学中国人》2014,(7S):46-46
近年来,随着市政企业文化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被各级领导干部和员工所认知认同。特别是一些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了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赋予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从市政企业文化创建的整体看,发展还不够平衡;从创建活动的效果看,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的领导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有偏颇,浅尝辄止,导致创建目标不够明确,创建内容不够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企业文化的创建效果。对此,本人就企业文化创建应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谈几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3.
电影《梅兰芳》的创作,应该说是包括陈凯歌在内的一代导演回归本土文化、挖掘民族瑰宝的一个可喜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志刚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0):1112-1116
<正>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这既是国家发展阶段演进的内在需求,也是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结果。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党中央都围绕科技创新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  相似文献   

15.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从战略体系视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中系统推进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具体包含:(1)界定科技强国战略内涵,建立“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能力-战略行动”战略体系分析框架;(2)分析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环境,准确研判长远发展大势,牢牢把握科技战略机遇;(3)丰富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4)提升科技强国建设战略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5)深入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战略行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6.
曾宪柳 《今日科苑》2010,(11):199-199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大众流行文化如通俗歌曲、影视文化、激光唱片、时尚服饰、广告文化、网络文学与文化等不断涌进中国,并且从后台走向前台,从边缘走向中心,使广大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纯语文教学语境已不复存在,学生变得更加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因此,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语文课程,一方面既要坚持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也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全面创新语文教学思维,创造多角度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海洋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由此,必须加强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队伍建设,在思政课中渗透海洋意识理念教育内容,搭建高校海洋意识教育平台,以提升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服务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李述章 《中国科技信息》2006,(18):310-312,301
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既是不可回避的挑战,又是不可多得的机遇。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而人才资源是智力资源的载体,因此人才资源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我们要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合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对福建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一系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思想,福建省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保护思想的基础上,对保护传承福建八闽文化的“根”与“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在历史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对福建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措施和成效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提升福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玛窦面对东西方的巨大文化差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传教策略,这些策略对于扭转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文化输出逆差具有借鉴意义:尊重对方民族的文化是文化输出的首要条件;加深对本民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了解是中国文化输出的关键;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主导力量;综合国力的提高是中国文化输出的坚强后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