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家窑文化与半山-马厂文化时期的人形彩陶艺术品,是中国彩陶文化的一大特色.以上文化类型与古羌有所关联或存在源流关系.本文分析了这一时期人形彩陶艺术品艺术、文化与工艺的特点,并对其属性进行了剖析,认为历史与社会属性、实践与实用属性、精神与信仰属性共同促成了“古羌”人形彩陶艺术的出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甘肃彩陶     
甘肃彩陶文化是璀璨的黄河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勤劳朴实的古代西北人民,在这里创造出了中国最早的彩陶文化,培育出了华夏大地最绚丽的彩陶之花。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青海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入手,通过对彩陶的实用功能、科技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等方面的分析,对彩陶造型的功能进行了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4.
康艳 《运城学院学报》2011,29(1):110-112
半坡型彩陶文化是仰韶文化中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器形丰富,多见圆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彩陶器的装饰纹样采用散点式构图,"鱼纹"和"人面鱼纹"以及由鱼头、鱼身演化而来的几何纹是半坡类型中最具特色的彩陶纹样。半坡型彩陶器造型规正,纹饰简洁生动,富有浓郁的原始气息,是当时经济、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同时反映了原始先民质朴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刘寅 《学前教育》2011,(1):33-33
设计意图 甘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奔腾不息的黄河、雄厚肥沃的黄土高原、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彩陶文化。为了让幼儿认识彩陶,感受、体验彩陶的美,我们设计了系列活动“辉煌灿烂的甘肃彩陶”,在活动中帮助幼儿构建和获取有关彩陶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第二大题(科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人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  相似文献   

7.
论文以中国传统彩陶文化及色彩在现代陶艺的作品创作中的应用为基础,论述了中国彩陶传统装饰文化艺术与现代形态造型艺术的互补,揭示了传统彩陶艺术与现代社会人生往复流转、浑然一体、互依互生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了把传统彩陶装饰元素当作陶瓷艺术造型主体精神的形式载体之一,创造出具有强烈民族特性的全新的中国现代陶艺作品,从而创立一种具有民族风格和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是中国现代陶艺家共同追求和探索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界首彩陶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当代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卢山义在传统烧制工艺基础上,创刻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刀马人"图案而一举屹立于国内陶艺之林。随着与时代发展同步产生的城市文化、时尚文化和流行文化等的兴盛传播,多种文化艺术品类令人目不暇接,也争夺着受众市场。在此背景下,界首彩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传承人才培养、作品营销以及衍生品开发等方面,存在着影响发展的症结,制约着对界首彩陶的有效保护。树立原创保护与工艺拓展并举的理念,加强后继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视界首彩陶文化品牌的塑造与适路营销,尤其是积极合理地开发以彩陶为主的衍生产品,应是促进界首彩陶保护与合理开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甘肃境内发现的远古文化,大体上属于原始社会中、晚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特别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科学工作者与广大群众相结合,配合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工程的开展,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文物遗址普查与踏勘,初步掌握了有关新石器时代各类型文化在甘肃各地各流域的分布线索。分别发表了关于甘肃地区的渭河流域(包括其支流南河、搒沙河、漳河),西汉水流域,洮河、大夏河流域以及黄河上游和河西走廊地区有关考古的资料。依据考古调查和重点试探各类远古文化遗存的资料,特别先后获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之友》2022,(7):49-50
<正>中国的绘画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那个时候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图案上。1921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渑池发掘仰韶文化遗址的时候,第一次发现了彩陶。此后,青海、陕西、四川等许多地方也相继有彩陶被发掘出来。这些出土的彩陶虽然各有特色,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仰韶文化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彩陶。仰韶文化彩陶以彩绘为主,在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其中的庙底沟彩陶比半坡彩陶成熟得多,常用点、线、面搭配,形成连续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1.
西亚哈拉夫文化(前5 100年~前4 300年)晚期彩陶盘纹饰有表达立杆侧影、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十二月历法内容者,其源头在中国渭水流域的半坡类型,证明前4 500年炎黄杀蚩尤后半坡类型先民有远徙西亚者;哈拉夫文化及受其影响的一些考古学文化中还有更多的文化因素如"拣骨葬""牛崇拜"、尖底瓶等也可能进一步佐证这种认识。哈拉夫文化结束后即转入苏美尔时代。苏美尔人的来源目前仍不清楚,但有人认为他们来自中国,哈拉夫文化晚期彩陶盘纹饰内涵表达及其他相关文化因素为这种认识提供了一种新证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无论是学者、普通民众、还是传承人,在工作中都常用"原生态"来形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田野考察也就成了我们研究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同样因为人们对原生态的过度重视而导致在非遗的传承中固步自封,难以突破。以界首彩陶为例,从原生态与衍生态的角度进行探析对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家窑彩陶在不影响实用(包括日常使用和礼用)的基础上,逐步增添审美的附饰和纹饰,不断对造型稍加变形,以趋于美观,是实用与审美的巧妙结合。马家窑的先民们由观物取象而获得陶器造型和纹饰的灵感,由所见所感而激发创造性的模仿,并对物象加以简化和抽象化,使它们呈现为独特的几何形。与此同时,他们还近取诸身,在陶器器形和纹饰中表现人体形象,舞蹈彩陶盆就是一个典型。其他如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以及神人纹等,都体现了人体对彩陶造型和纹饰的影响,而陶器纹饰中能通过线条写意、表情,更是彩陶的精妙之处,并且在对称、韵律和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构图中自发地体现了和谐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青海是一个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博大精深的昆仑文化是青海多元文化的概括和定位,也是青海文化地方民族特色和价值品位的集中表现.深入研究和挖掘整理青藏高原文化,大力开发青海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5.
仰韶文化晚期以来,崤函地区形成了一个连接流域性聚落群的道路及交通网络,以彩陶为特征,庙底沟文化逐步向西、北、东方向扩张和传播,先后开辟了通往关中及以西地区、晋南及以北地区:手口郑洛及以东地区的通道,由近及远,编织起了大范围的彩陶分布网和复杂分布路线,同时,亦构筑起庞大的交通网络和复杂的行近走远的彩陶之路。这条道路也是炎黄部落的迁徙乏路、华夏集团的融合之路。它是崤函古道的最初形态,对崤函古道的最终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云南新平县戛洒镇土锅寨的土陶制品逐渐成为当地特色旅游商品,成为代表花腰傣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土陶文化"。其产品与工艺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造型与品种的多样化、采用混合原料等等。同时,土陶技艺的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在青海柳湾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墓葬彩色陶器上,考古学家发现了100多种类似于文字的符号。我们通过比较发现:这种文字与汉民族文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字不属于同一种符号体系,但却可以在古羌后裔的纳西族东巴文以及普米族刻划符号中找到许多类似的特征,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从民族迁徙史以及语言文化的接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古羌人中已经流行着一种记事符号。  相似文献   

18.
彩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将彩陶文化导入现代服装设计,不仅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一种最易被接受的形式得以传承,更提高了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对缔造民族特色服装品牌以及开拓国内外市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现了石雕女像、陶塑等雕塑作品与彩陶艺术,到中期以后彩陶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石雕、玉雕、骨雕等艺术较为发达,并且显示出地域上的文化特征。在西周以后,这里是农业民族、游牧民族、游猎民族交叉生息的地方,留下了丰富的美术类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现代在传承古代遗产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几乎遍布整个白山黑水。从保存状况看,虽然已经颁布了各级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人,但很多的遗产已经消失或处于濒危状态,急需调查、记录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