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常用"寺庙"来泛指佛教寺院,罕对"寺""庙"二者进行辨异。笔者此文重在考察寺、庙的本义和历史变迁,并指出"寺""庙"的结合是外来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见证,也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须弥福寿之庙是承德外八庙中兴建最晚的一座喇嘛庙,是乾隆皇帝仿六世班禅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居所而建。1780年,班禅大师“不因召至而出于喇嘛自愿来京”,清帝遂采取“敬一人而千万悦”的宗教策略,不惜重金,落成此庙。须弥福寿之庙是清政府推崇藏传佛教,结好边疆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藏汉艺术结合的建筑典范,是民族团结的丰碑。  相似文献   

3.
苏南地区寺庙分布之广泛由来已久。为赡养僧道,寺观还必须拥有一定的资产作为开展宗教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作为寺院不动产的土地——庙田占据了重要地位。近代苏南庙田的来源是多渠道的,除了寺院的原有土地外,还通过皇室赐给、信徒捐献施舍、僧置产业、侵夺沙洲滩地等方式获取,从寺志、碑刻资料、地方志、农村调查资料中钩稽、排比史料可以分析其来源。  相似文献   

4.
建筑装饰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艺术意志的体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是藏式建筑的精华,其装饰艺术是藏区宗教、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装饰文化展示了藏民族宗教热情和审美情趣,反映了藏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是藏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清末庙产兴学及其社会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的庙产兴学运动席卷全国,利用尼庵、道观和寺院地产及租息办学是兴学期间的一个重要特点,其结果引起寺僧、民众、官绅等广泛而复杂的回应,从而将这一期间的社会与民众心理呈现出来,成为清末社会急剧转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曼荼罗在藏传佛教寺院中的象征意义无处不在,通过对桑耶寺、塔尔寺等藏传佛教寺院布局进行分析,从曼荼罗图像特征的角度探讨藏传佛教布局型制形成之缘由,阐述曼荼罗与藏传佛教寺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安多农区藏传佛教寺院林立,是藏传佛教在安多农业区的承载基础,能反映藏传佛教寺院的基本层面的变迁。本研究以社会历史调查为切入点,结合安多农区寺院的文献资料,尽可能的描绘当代安多农区藏传佛教寺院的总体形貌,并思考和探讨了农区寺院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曼荼罗在藏传佛教寺院中的象征意义无处不在,通过对桑耶寺、塔尔寺等藏传佛教寺院布局进行分析,从曼荼罗图像特征的角度探讨藏传佛教布局型制形成之缘由,阐述曼荼罗与藏传佛教寺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謇在清末新政和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佛教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庙产兴学的佛教经济观,试图把明清以来的经忏性寺院经济,转型成慈善、公益性的现代寺院经济;二是主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观,目的在于把明清以来的祭祀性佛教信仰,转型成提高现实生活质量的新佛教信仰。由此可知,张謇的佛教观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0.
葛根庙是内蒙古东部区规模较大影响力较深的藏传佛教寺院,历史悠久且拥有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在举办大型法会时会表演查玛舞,弘扬佛法。但是在葛根庙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中查玛舞随着时间慢慢退出了葛根庙,直到2010年葛根庙重新恢复了查玛舞的表演,本文以2010年5月24日在甘珠尔大法会上表演的查玛舞为例,根据庙内喇嘛提供的视频及图片和笔者的对葛根庙的实地调查为依据,对查玛舞角色、舞蹈、服饰、伴奏乐器及伴奏型的调查进行总结,简述葛根庙查玛舞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作者对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的藏传佛教尼众寺院进行田野考察调研之一,书松尼众寺院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内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尼众寺院。本文主要以寺院志的格式编写,介绍书松尼众寺院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状况、寺院组织结构、寺院现状、修行制度、修行内容及经济状况,本文是调查第一手资料,可供宗教相关部门以及藏传佛教研究、藏族妇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寺和庙     
人们常常把“寺”、“庙”连称,而且往往联想起和尚来,这是把“寺”、“庙”混为一谈了。其实,寺和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建筑特色及供奉。为了辨明这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我们需要从它们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距山西省太原市230公里,北距五台山火车站48公里。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环基250公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和尚,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住喇嘛。五台山过去有360座寺庙,到1956年时还有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有25处,菩萨顶寺是传说中的文殊菩萨居住处,为五台山黄庙之首。现存寺庙四十余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台怀镇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寺院一个挨着一个,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顸、殊像寺和罗侯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  相似文献   

14.
纳西族与藏族地缘的接近,民族的同源,双方的互往使彼此间的文化不断交融。尤其是明清以来,在宗教认同、宗教冲突、族群冲突背景下,木氏土司与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共同利益诉求使得彼此间互往频繁,并带动云南丽江地区藏传佛教大发展,出现信徒众、寺院多、佛经精的特征。然而,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土司制度以及不同于藏区的民风、民俗,藏传佛教传至丽江后在生活习俗、服饰、饮食起居、礼仪典章制度、建筑佛画、造型艺术、寺院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于藏区藏传佛教的特殊性,且具有明显的宗教去政治化倾向,属于明显的"政教分离"。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寺院因其拥有独特的组织机构及教育体系,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藏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角色,对藏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形成与传承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客观、辩证地分析藏传佛教寺院的组织机构及特点,认识佛教寺院的社会功能,对制定藏区有关政策,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藏区经济社会,从而达到稳定目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地处青海东部,安多腹地的青海塔尔寺也同样扮演着这种角色。  相似文献   

16.
论藏传佛教寺院的教育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藏传佛教寺院的教育文化功能王建民何波教育文化就是“人类教育活动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物的全部总和,以及人类借助于教育为实现自身的理想而进行的追求与实践”。①根据这个意义来考察藏传佛教寺院,我们可以发现它具备上述这些功能。青藏高原藏传佛教寺院林立,大者若城...  相似文献   

17.
庙学是封建时代官办育才场所,科举是封建时代选才方式,两种不同的制度结缘于隋唐,基于价值导向的趋同性而得以融合促动。其融合促动是全方位的,在建筑空间上,庙学常被用作科举童试的场所,科举除拥有号房、执事楼、文昌宫等相对独立的空间外,庙学的祭祀、教学空间也带有明显的科举痕迹,隐藏着丰富的科举意蕴;在教育教学活动上,科举元素渗透到庙学的学官管理、生员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在常规仪式方面,在庙学内举办的进学礼、宾兴礼和科贡题名活动等都是庙学与科举融合促动的真实呈现,深刻影响着读书人的价值观和社风民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北宋福建庙学经过初期、中期、末期发展,使得唐末五代出现的星星点火扩展为遍地开花之势,全路各境均有庙学分布.但各地庙学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大致可分为庙学发达区、一般区、落后区.从空间分布角度观之,北宋福建庙学呈现出斜“土”字形架构、“中间大两头小”、区域梯度差异等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区域性、人口数量及地域开发等因素影响着北宋福建庙学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9.
叙永厅从光绪二十九年(1902)初开始,按五成计算对境内58座寺观提拔庙产.提取庙产虽然经过办学士绅议定,地方官的批准,实际上,与僧人议定的庙产提成是不大稳定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学堂学董要求把寺庙认提的田产提归学堂,佃户也转学堂投佃.在地方官的干涉下,叙永厅部分租佃寺庙产业的佃户与各区劝学员或学堂的学董建立了新的租佃关系.光绪三十三年(1906)劝学所设立,促进了地方新式教育的推行和发展,使乡村公立小学堂的数目迅速增加,也带来经费筹措方面的难题.为了增加办学经费,学绅对寺院僧人隐匿、漏报和拖欠的庙产进行了调查和清查.而僧人及各类庙会被迫分割出自己的资产以兴学,自未必积极.在这种情况下,学董只能借助官府的权威,派差锁押、拘传僧人,迫使其补缴所应交之学款.结果,叙永厅提拔庙产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地方官、办学绅员与僧人不断对抗和讼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对四川省成都市一座藏传佛教尼众寺院——铁像寺的田野调查报告,从寺院的历史起源和形成背景、寺院修行、寺院组织及戒律几部分进行的调查。特别是对铁像寺为藏传佛教尼众寺院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状况作了比较详细的田野调查。本文的调查资料可供宗教部门、妇联部门以及佛教领域研究、妇女研究、社会性别学等研究者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