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也是"人生三书"的最后一本,是龙应台在经历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病,兄弟的相聚又分离,孩子的叛逆远去等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写下的对于人生悲欢离合的独特感悟。在《目送》中,我们读到了另一个龙应台:不再谈犀利的社会议题,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描绘最平常的生活之美,充斥着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命运轮回的敬重,向我们讲述一场场生命的"目送"。  相似文献   

2.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以犀利的杂文和温情的散文著称,其中温情散文作品以"人生三书"系列为主,这一系列作品有以叩问人生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龙应台的个体意识,一个是龙应台面对孩子成长对个体发展的尊重,集中表现在《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两本书中,一个是龙应台面对父母老去对个体生命的思考,集中表现在《目送》一书中。  相似文献   

3.
目送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龙应台在《目送》扉页上写的第一句话. 这本书是母亲买给我的.当她把书放到我手里时,我并没有感到什么特别,也并没有马上阅读,因为我认为那会是一部父母诉说亲情有多么伟大、对儿女有多么负责任的大众化作品.  相似文献   

4.
赵国忠 《教师》2014,(15):F0002-F0002
正本书分为《与书为伴,终身学习》《与书为伴,专业发展》《与书为伴,教导学生》《与书为伴,润泽生命》四章,编录了49位名师和读书之间"不得不说的秘密",这些"秘密"包括读书故事、读书建议和读书思考等。以阅读改变人生的窦桂梅;用一辈子读懂一位教育家的李镇西;阅读史即成长史的闫学;与学生签读书合同的王立华……一个个真实的读书故事的再现,为一线教师在阅读方面提供了一面面可供借鉴的镜子。阅读此书,相信所有教师都会被吸引,沉浸其中。  相似文献   

5.
刘波 《今日教育》2015,(3):40-42
让教师的阅读更有专业味,这是当下推动教师阅读所需要关注的。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的自我觉醒,也需要学校为教师的专业阅读搭建更好的平台。2015年,《现代教育报》推出了一期《当阅读成为一种精神生活》的专题。在这期专题中,周国平先生谈到,"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他认为,"老师读一些教育教学类的书,厨师看炒菜的书",都是为了实现专业、职业的发展,如果只读这些专业书,不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周国平先生作为知名的学者,其阅读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已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他的关于阅读的观点,对于阅读量较大的教  相似文献   

6.
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提出了对语文教学本位的思考:以"言语生命"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这才是回归本位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上,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学生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  相似文献   

7.
常言道: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课。既然阅读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这么重要。那么,怎样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地"要我读"到主动地"我要读"1、结合课文教学,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张。例如:①学过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②学鲁迅的《孔乙己》,可向学生推荐《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种延伸性的阅读,不仅巩固了课内知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有利  相似文献   

8.
<正>生命需要阳光,人生也需要"阳光",即是人生再苦,也要想着阳光的事儿。"阳光",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积极、宽容、感恩、乐观和自信的心智模式。《人生再苦,也要想着阳光的事儿》,是由著名的心灵导师刘文献写给迷茫焦躁的年轻人的一本精神读本。阅读刘文献的这本激励人心的《人生再苦,也要想着阳光的事儿》,能够洗涤、净化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在人生的商业或社会生活中踏上成功之路。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一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只要你能够用积极的眼光看问题,你的问题终将不是  相似文献   

9.
王章俊 《学与玩》2023,(5):22-23
<正>小读者们,如何深入阅读一本自然科学类的图书呢?让我们一起变身为聪明的“侦探”,寻找书中的“蛛丝马迹”吧!例如,我们一起翻开《生命进化史》三部曲——《从起源到登陆》《从陆地到天空》《从野性到文明》这三本书,如果耐心细致地阅读,就可以从中探寻到地球生命40亿年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与大多数出生在80年代的人一样,我关于阅读的记忆可以追朔到小学之前,虽已记不得第一本阅读的书是什么,但一定不是《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等舶来品,而是那些将故事简化并用图片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小开本的书,我们都统称为"小人书"。也就是通过阅读这些"小人书",我知道了《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开始了对文学最初的理解,开启了我对浩瀚书海的无边向往。一本书不可能包罗万象,但有些书  相似文献   

11.
江如画 《高中生》2011,(21):20-21
《目送》既有龙应台独到的敏锐,也有她文字特有的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与生命素面相对的真诚与理解。文章构思精巧,形散神不散。这篇散文看似随性散漫,实则严谨绵密。文章开始叙写"我"对儿子成长的关注,"我"目送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忽而笔锋一转,  相似文献   

12.
在成长的岁月中,在图书馆一隅,总有那么一类书在缄默地等待与你相逢,细心的少年展开它,便可以透过它认识整个世界。《目送》就属于这一类书,它看上去是极清雅的一小册,扉页上仅印着"目送"和作者龙应台的名字,没有任何花哨噱头。谈到龙应台,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台湾著名文化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她出版过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从《野火集》开始,龙应台针砭时弊、鞭辟入里的文章风格便为其赢得了巨  相似文献   

13.
目送背影     
<正>在家族亲情环境里,代际之间的更替,似乎从目送背影的那一刻开始。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描述亲子之情的散文。她见证着自己的父亲由年轻力壮到生命结束,自己的儿子由初生到成熟,默默看着逐渐远去的背影,那深深的一眼仿佛穿越时光长河一般。长河缓缓流动,仿佛天下为人父母子女平静却并不轻松的心境:我们都在长大,畏怯、忧虑、怀疑如影随形,而龙应台将这些五味杂陈的心绪融在背影之中,将背影打上了家和回忆的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读书成为习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迎着2006年的曙光翻开《人民教育》"生活板块"时,我们拿什么奉献给喜爱"生活"的广大读者?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当我梳理着"名人访谈"、"名师人生"、"教师书屋"等栏目两年来刊登过的文章时,我惊奇地发现从金庸的"读书是福",余秋雨的"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到李  相似文献   

15.
龚慧叶 《考试周刊》2012,(38):190-190
生态课堂旨在让教育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拐杖。从而使其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对这种课堂教学情境的追求是永无止境,也是需要教师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华南师范大学的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生本教育的概念,指出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他着重强调:在学习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把知识融人生命,融入生活,使得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高。新《纲要》明确指出:“阅读是生活,阅读是游戏,阅读是学习。”  相似文献   

16.
李莉 《当代学生》2015,(6):56-57
书名:《目送》作者:龙应台类型:散文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目送》语录: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相似文献   

17.
骨肉相连     
龙应台去年在大陆出了本书叫《目送》,书里的那篇同名文章广为报刊转载。那一年她到机场,送16岁的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  相似文献   

18.
人影如梭,我们匆匆地行走,匆匆地做事,甚至匆匆地呼吸,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挤压着我们的精神空间,忙碌的生活、生存的压力常常让阅读巨著成为一种奢侈。揉着酸涩的眼睛结束一天的工作,当我们从枕头底下掏出一部“大本头”时,你是否依然有阅读的冲动?很难!枕边阅读需要合适的书。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单中惠教授主编的一本《教育小语》,就是一本适合放在枕头底下的书。  相似文献   

19.
18岁,18天     
徐玲玲  张蕾磊 《大学生》2014,(19):54-55
"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目送》一书中,龙应台看着成长中的儿子,写下这样的感叹。这份"进不去"也许是很多父母与子女间的一种常态,如果打破生活的日常,往往会开启一扇"进得去"的门。2014年夏日的三伏天里,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从北京出发,骑行18天,到达上海。18岁的女儿孙佳,陪伴并记录了孙立军的骑行之旅。一路上,父女俩相互担心、相互妥协、相互感动,相互体会到对方内心的"深邃波涛"。  相似文献   

20.
邓睿 《上海教育》2012,(36):60-61
多年前笔者阅读了当时风靡一时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了解到书中的巴学园是以英国的"夏山学校"为原型创办的,从那时起"夏山"这个词就经常出现在耳边。多年后,笔者经历了从教育专业学习者到家长、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转变,再来仔细阅读《夏山学校》,学习尼尔这位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1 2位教育家之一的教育思想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