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创新型国家建设特征,指出中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依然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我国国家创新型城市绩效,并分析各国家创新型城市绩效的时空差异性.以2007-2011年1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进行实证评价.研究得出:我国1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绩效整体上处于增长状态,但各国家创新型城市之间的绩效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处于绩效增长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中,绩效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资源配置效率以及规模经济效应没有发挥促进作用;处于绩效负增长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导致绩效下降的原因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力量。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营造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人才开发机制,把高技术产业打造成人才创新高地;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对人才的激励作用,畅通人才与市场的通道,使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更好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建设创新型省份,未来福建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的国家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主流。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众多国家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途径:一类如中东产油国家靠自然资源致富;另一类如拉美一些国家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市场;而被国际学术界称之为“创新型国家”的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20个左右国家,靠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这些创新型国家的特征是:创新的综合指数明显地高于其它国家;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都在70%…  相似文献   

5.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不仅涉及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涉及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问题是在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重要基础是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关键环节是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核心要素是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此外,要大力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6.
包晓萱 《科学中国人》2010,(11):122-122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刘祖武忠实践行党的这一指示,不断进行科教创新,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7.
从创新型国家的定义入手,指出了创新型国家应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接着对韩国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四个特征进行具体阐述。在分析韩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上,对嘉兴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初步探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创新型团队的地位、内涵及组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我国面临的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竞争形势出发,论述了创新型团队的地位、内涵及组成.创新型团队是创新型国家的细胞,是创新型大学的核心机构,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大学的希望.创新型团队是具有创新意识、勇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源于共同愿望的学习、研究、应用一体化的研究群体,要由三种不同功能的人员:学术带头人或学术决策层;一线的指挥人员和实验人员;及时了解外界研究进展情况并把研究成果及时发布的人员构成.  相似文献   

9.
在现阶段,我国创新型国家知识服务体系建设的开展因为受到传统体制的限制,导致各信息机构地自我发展并不开放;并且,知识资源的共享程度比较低,很难符合用户对创新型国家知识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层次需求。基于这种大背景下,开展新型知识服务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研究创新型国家知识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是写目前创新型国家知识服务体系现状和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或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建设意见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张明生 《学会》2006,(11):29-31
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将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这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据当今世界近20个创新型国家的综合分析,这些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或超过70%;二是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  相似文献   

11.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战略,自主创新又是国家战略的支撑点.提出发展国家自主创新品牌建设的思路,分析了创新型国家的品牌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品牌发展战略政策规划与思路、政策环境构建,包括发展思路必须要实现战略性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品牌发展战略的政策规划与部署,创新型国家的品牌发展战略构建的核心原则,创新型国家的品牌发展战略建设的内容,创新型国家的品牌发展战略建设的目标等.  相似文献   

12.
<正>由于专利产业化对于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的重要作用,我国应当尽快完善如专利资产证券化、专利出资入股等专利产业化的各项制度,加速专利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高校师资队伍的内涵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诸多环节中,人才是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教育,创新型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建设创新型省份是科技部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战略要求,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通过创新型省份建设,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区域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产业转型和综合实力的主要支撑。为此,科技部统筹布局,从支撑建成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对各地创新发展的引导,推动一批省份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近日,科技部在四川成都召开四川创新型省  相似文献   

15.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和支撑。广东省拥有深圳、广州、东莞、佛山4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通过深入分析江苏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方面的战略部署和推进举措,提出对广东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庄严宣告“: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为我们城市、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的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工作的具体落实,就是要建设一大批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地区。接下来的重要问题就是具体怎么做,怎么落实。我认为,当前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增强创新意识我们的管理干部坚持和贯彻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质上就是要坚持创新;要坚持党“与时俱进”的路线方针,实质上也是要…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近日,科技部批复同意《四川创新型省份建设方案》,标志着四川成为继江苏、安徽、陕西、浙江、湖北、广东、福建之后全国第8家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试点省份。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四川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迫切需求,对于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  相似文献   

18.
崔新蕾  刘欢 《科研管理》2022,43(1):32-40
     探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创新绩效,为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参考。本文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机制,基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创新型城市设立的政策效应及影响机制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创新型城市设立可以显著增加城市创新数量,并提高以实质性创新、可持续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表征的创新质量;(2)异质性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设立对东部及南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显著;相对于三线城市,对一、二线城市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影响系数值随城市等级的降低逐渐减小;进一步研究表明,试点政策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创新型城市设立可通过吸引高质量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国家应继续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同时促进创新路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创新能力测度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监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家创新能力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接着选择9套有影响的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了每一套方案的特点和方法论内涵;最后从国家创新能力测度与创新型国家评价的区别和联系、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的指标体系设计、基础数据支撑、测度结果分析和应用等方面探讨了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内涵是切实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以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着眼点,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职能的视角指出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成为创新型国家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在科学研究方面应该成为创新型国家中原始性创新的基地,在社会服务方面应该成为创新型国家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和社会进步的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