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设校本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其目的在于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补充和消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过于统一、过于宽泛、过于系统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淡化课程的学科性,关注人的成长和发育,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是校本课程生命之所在。课程设计要尊重人。校本课程设计属于课程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是自上而下的构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和计划落实。这种构建过程必须最大程度地尊重每个人的需求和选择。时下,一些人的课程观念未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还在依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部门的指令和计划,缺乏调查研究个体需…  相似文献   

2.
陈建梅 《考试周刊》2014,(14):54-54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摒弃旧观念,该放手时得放手,把评价的舞台还给学生。我在实践过程中把作业评价分为以下几类,指导学生科学地评价作业的具体实施过程,让学生参与评价,真正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一、预习作业细致化,帮助学生做好"登台"准备课堂应是学生的舞台,如何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收获更多精彩,我认为,学生课前细致而扎实的预习必不可少。其实,每次课前,虽总让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顺畅;自学生字;理解生字新词……但这些预习作业似乎过于笼统,因此学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它涉及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管理、评价等方方面面,立足于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方向转变。新课改令人耳目一新,促使教师对一直以来所从事的习  相似文献   

4.
5.
如何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我在课改实践中,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追求知识的主人。在实施新课程的改革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特征,课改就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好比“知识超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适应学习者的实际需要而设立的。它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生选择权利并努力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为学生在学科领域自主发展创造了条件,给部分学有余力又喜欢某门学科的学生自由“选购”知识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8.
章建 《考试周刊》2012,(17):65-66
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现在全校正在推行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施了新课程的改革。我将从“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以及“还些什么”三个方面阐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具体目标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新课程实施已有两年,新教材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与《纲要》提出的改革目标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范读(或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老师在教授新课时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设教学氛围。但仔细想来,这似乎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范读的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深情回味过童年时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一带,  相似文献   

12.
马晓华 《宁夏教育》2007,(11):52-52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已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研究和创新。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台湾的林清玄曾写过一篇意味深长的哲理故事: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满堂灌"已经不再有一席之地,但在现实的美术教学中,"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讲到底"的现象却依然存在。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保证美术教学活动真正以素质教育为主,  相似文献   

15.
从杜郎口学校观摩后,反思什么是高效课堂,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就是要全面开放课堂,就是要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培养开拓创新的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好学善思,学会学习,就是要准确认识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飙风",从学生最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做起,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我国教育理论界展开了课程改革的大讨论 ,其中“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 ,日益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确定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体制 ,成为我国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开端。关于校本课程 ,目前 ,学术界倾向于认为 ,它属于课程行政范畴。相对于以中央政府为课程行政权力主体的“国本课程”、以地方政府为课程行政权力主体的“地方本位课程” ,指的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在当今世界上 ,许多国家都已实行了“校本课程” ,某些国家已经相当完善。…  相似文献   

17.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的悄然兴起,不仅有力诠释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且给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理论的提出者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储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  相似文献   

18.
课程知识的学习必须遵循“意义标准”。印不能满足于“领会知识的客观内涵”,而是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与知识建立起“意义关系”。关注人的“精神的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课程及其设计作出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及基本程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 1973年 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在这次研讨会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意义作了最早的界定。 1974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校本课程开发又一次成为重要的研讨议题。之后,许多学者纷纷就此提出个人的观点与见解,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浪潮。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界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即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