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走进几所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耳畔书声琅琅的浮华,满目声光电影的热闹,让笔者不由得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阅读”让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课堂热闹许多,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课堂上搜肠刮肚地寻找有自我创新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口号。但在这热闹繁华的背后,有些隐患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对个性化阅读的过度追求。有的教师盲目追求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近日走进几所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耳畔书声琅琅的浮华,满目声光电影的热闹,让笔者不由得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但走在课改一线的农村教师,在享受新课程改革的雨露润泽的同时,却又常常急功近利,走上了另一条浮华之路。课堂回放:乱花渐欲迷人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先来看一看美术课堂里的语言常出现的一些问题。1、提问带有盲目性。在小学美术课中,教师首先示范或欣赏范画后提问最多的话就是:“这幅作品好看吗?”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好看”。教师紧接着问:“喜不喜欢?”学生答“喜欢”。教师又问:“想不想学?”学生的回答不说大家也就全明白了,“想学”。这样的对答表面上很热闹,却带有明显的暗示性,问题也过于简单。2、语言的模式化。多年来,“第一步先干什么……第二步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的示范语言成了模式。学…  相似文献   

5.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现象减少了,师生互动增多了,学生活动也增多了,课堂甚至由以前的“万马齐喑”变为“喧腾热闹”。但在长期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热闹只是一种表象。虽然学生嘴动得多了,甚至身、手动得也多了,但是,学生只是“身活”而非“心活”、“脑活”。“心之官则思。”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动起“心”,真正地激活语...  相似文献   

6.
很多教师害怕课堂上没有声音,没有活动,静悄悄的,尤其是公开课。要是课堂上一片安静,其结果极有可能就是听课教师听得无聊,上课教师上得惶恐。所以,“静”也就成为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大忌,“动”则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诚然,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分析,也不应该是教师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于是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总是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是,“静”真的有那么可怕,“动”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这需要我们冷眼旁观。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动”,而绝不是那种貌似热闹活跃…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对师生课堂互动中的艺术鉴赏。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提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并且明确了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因此,我们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纠正“为了课堂热闹好看”的浮华,真正体现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逐步为广大教师认识、了解、理解、内化 ,那种以教师为中心 ,完全灌输性的、“独白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现象 ,已逐步消失了。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老师接受了“还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先进理念 ,在教学方式上尝试着变革。他们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突破 ,但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 ,在表面闹热的课堂改革中 ,仍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如目前课堂中较为典型 ,运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 :“问答式”教学。提问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把它…  相似文献   

9.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不少的“流行语”,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就经常“遭遇”一些“流行语”。例如教学《捞铁牛》、《司马光》、《曹冲称象》等课文时,不少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前,总喜欢问上一句:“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课堂顿时又变得紧张而活跃起来,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在七嘴八舌,争相发言。但是,在评课中,这个“流行语”却往往因其“流行”而招致不少非议。有些认为讨论这个问题不是语文课的分内事,有些认为学生发言的热闹是虚假的热闹,有些认为应该让学生在课外讨论等等,总的说来,课堂上讨论这个问题似无必要。本文就以此为例,就究竟应该…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堂热闹了,异彩纷呈;复杂了,让人迷醉,更让人迷惑。那么,语文课堂上五彩缤纷、沸沸扬扬的表象里,涵盖的究竟是什么?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呢?在这样的氛围中,作为普通的语文教师的笔者,也曾这样“大显身手”过,并且也在不断地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终于“豁然开朗”: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要返朴归真,回归本色,注重立足文本,以读为本,“双基”训练,文道统一,  相似文献   

11.
陆瑛 《小学生》2012,(8):84-85
新课橱雨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一堂课中,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一旦教室里无声,总觉得“冷了场”。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动”有余而“静”不足。教师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当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呈现,从而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热闹、有声有色、多姿多彩,教师尝试着并已习惯于退居于幕后,将课堂演绎的主角让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可谓是威风凛凛、神气十足、颇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得意。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可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处理是否得当?是否遵循了教学的共性规律和学生的普遍认知规律?语文课堂中的双基训练又是否到位?学生运用语言工具的能力指数又如何?以上这些疑惑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因为这直接关乎到语文课堂的走向问题。笔者认为,在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努力遵循如下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13.
杨虹 《中国教师》2006,(2):30-32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8上教师版)中有一篇王大猛先生的文章《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宜少讲多听》,提出语文教师应少讲授、少讲话、少讲析。我们一直责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但是看看我们现在许多的语文课堂教学,在以“学生为主”的前提下,并不是教师讲得多,语文教师是越讲越少,以至于我们觉得语文教师讲得太少了,作为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师怎么能在课堂上少讲甚至…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填塞着教师们的耳朵,许多教师也纷纷在自己的课堂中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小学语文课堂不再是那么冷冷清清、平平淡淡了。教师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各种“热闹”现象纷纷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让我们有喜有忧。这样的情境导入有必要吗?曾听过这么一堂公开课《雨点儿》。课前,教师把大屏幕投影仪打开,屏幕上出现了课题:雨点儿。上课铃响了。教师想用谜语的方式激趣引入,于是说:“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千…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的状况一直困扰着许多教师。有的教师为此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学生仍然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在种种努力失败后,不得不继续“沙场秋点兵”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是否积极,不仅与教师的提问技巧密切相连,同时也涉及到学生的个性、身心发展问题。当然,许多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在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里,我们编发两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文章(“打开学生‘答’的天窗——议如何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安静的语文课堂热闹起来——浅析高年级学生发言不踊跃的成因及对策”),希望能给您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生成课堂的一个外显特征是教师选择一种恰当的启动模式后,教学接力棒就交给了学生。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相互交流、观点碰撞。而教师通过互联与聚焦这两大抓手有效调控课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生成课堂上,教师不是不作为,学生不是放任自流。教师的作用一是把握大方向、"推波助澜",二是精讲点讲补讲、强化提升。对于生成语文课堂,一知半解的教师容易理解为生成课堂就是热闹课堂,片面认为学生热闹一番却什么也没有留下。其实生成课堂研究者早已注意到这一问题,于是摸索实践出了生成课堂的两大抓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已经颁布两年多了,打开电脑,随意点击一下“语文新课程”,搜索出的条目就有四万七千条之多,“接受美学”,“多元解读”,“构建主义”许多新名词层出不穷;活动课、探究课、合作课如雷贯耳。但不管你是专家还是一线的语文教师,也不管你把课程理论诠释得多么精透还是多么通俗,我想有一点我们必须达成共识:那就是语文课堂必须富有磁性。这样才能抓得住学生,才能谈得上真正地落实新课标精神。我这里所说的吸引绝不是弄几个新花样,图个热闹,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如何让课堂富有磁性,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此,我只想谈谈在自…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气象: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亲切的教学氛围,开展多维对话,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心考的问题:过多地追求形式上的生动,片面地追求表面上的效果,课堂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缺乏教师的指导……使语文课堂教学走人了“虚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地理课堂教学不是任何流于形式的“作秀”,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序地“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动情等.让课堂热热闹闹、活而有序地“动”起来,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实现的。但课堂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笑声越多越好,那样往往会使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一团散沙。本文探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时下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喜欢在文本内容的呈现上、课堂的组织形式上大做文章。许多语句和段落一读就懂,可他们却要设计出精美的课件来辅助学生理解,或者不厌其烦地领着学生翻来覆去地“感悟”。一堂课看似行云流水,以学定教,其实“教”和“学”处在同一个地平线上。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此的热闹而颓废?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天天学语文却缺少言语素养?静而思之,就会发现,症结就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由于忽视了文本内涵的挖掘,不加选择地扩大其外延,使丰富的文本资源白白流失了;由于忽视了必要的教学引导,过于迎合学生的阅读感悟,使理性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