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加里·斯奈德自幼便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终生身体力行,笃信禅宗。他不仅是一位现代化的隐逸诗人,而且吸收和借鉴中国禅宗思想,内化成其自身的禅宗观,并以此来观照人生、社会和世界。禅宗是他的生命之源,也是他翻译和创作之源。本文从禅本义的角度探讨了斯奈德的寒山译诗及其诗歌创作的诗禅意趣。  相似文献   

2.
正"意象"一词是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是古代文学审美的重要艺术标准。意象由两个方面组成,即意和象。前者指客观世界的物象,后者指主观世界的心灵。当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猝然遇合,诗人将这种独特的感受转化成文字,也便成了诗。因此,读诗绕不开"意象"二字。正如陈良运先生所说:"以意象品诗,更能准确地表述诗人构思谋篇布局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生性嗜酒,终生以酒为伴,他的许多诗篇总是浸润着琼浆玉液的色香光影。离开了酒,陶诗就缺少了诗魂。陶渊明用诗与酒找到了人生坐标的切入点,成为中国诗酒文化中的一位过客。酒成了诗人与现实对话的媒介物,也成了诗人与现实抗争的“有效”武器,酒是诗人洒向田园的祝福,也是诗人“勘破红尘”的法器。酒,孕育了陶渊明精深的文化智慧。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十月     
中国的十月是一首诗一首很长很长的诗二万五千里只是其中的一行乒乒乓乓的枪声是它平平仄仄的节奏留在雪山草地上的脚印是它意味深长的韵脚中国的十月是一杯酒一杯很烈很烈的酒只一口便让人热泪盈眶如同那辣味很重的湖南话只一句便让人热血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的十月是一幅画一幅很大很大的画J匕国的沃野是它苍茫的背景南海的碧波映着它无底的景深小岗村人悄悄写下的那份合同是为它在天地间落下的长款他们按下的那些鲜红手印是最后为它打上了一枚枚防伪的印章中国的十月是一首诗写成它的是四万万人的热血中国的十月是一杯酒…  相似文献   

5.
田间在我国新诗的发展史上,是一位重要的诗人,是一位在抗战烽火中锻炼成为有特色、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活动经历了抗战前后和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不论是在哪一个历史时期,田间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都坚持着诗要为时代而歌唱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田间一直坚持认为:诗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战士,然后才是诗人。这一点他一开始诗歌创作活动就非常明确。他说:“一九三四年,我是十几岁,在上海读书时,参加‘左联’,便正式学习写作。由于有党的影响,知道写作是为革命。”在诗人与人民,诗歌与革命事业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田间一直坚持革命功利主义。在《诗,我的诗呵》中,他表示:“诗,/强烈的节拍,/战士的生命,/是属于民众和祖国。”“诗,/军队一样,/向明天/和世界去。”他在《拟以一个诗人的志愿书》里,清楚地表白了他的诗歌观念和创作态度,简而言之,诗歌应该  相似文献   

6.
感时花溅泪     
我国诗人有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的感情有很大关系。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在诗人的眼里便可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  相似文献   

7.
我们从可以“怨”的中国诗里总是看见令人恐怖的中国诗祸。中国的真诗人为中国诗的“高”地位付出了沉重代价。当永远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带来了一个知识性技术化世界以后 ,中国传统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心受到了冷遇和排斥。于是他们开始在自己曾经用血维护和坚守着的自由艺术的僻壤上撒离 ,试图与现实社会的商业精神达成妥协。“病蚌成珠”变异为“无病呻吟” ,生命咏叹弄成了精神撒娇。灵魂出窍 ,肉身沉重 ,诗轻得生命中不能承受。这是中国诗的另一种沉重。中国传统诗不是在这种沉重中灭亡 ,就是在这种沉重中新生。  相似文献   

8.
感时花溅泪     
我国有诗人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的感情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在诗人的眼里便可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诗人与诗     
陈鑫 《同学少年》2009,(8):35-35
诗人与诗,就如同说故事的人与故事。每一个说故事的人都是孤独的。因为我们孤单的时候有故事听,而他们只能对着自己重复那不知讲了几百遍的内容。诗人,同样寂寞,于是诗便成了他们的所有。他们的快乐、他们的忧愁、他们的愤懑、他们的洒脱,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从茶的出现,历代诗人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作为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茶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当我们再细细地品读这一首首茶诗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了唐朝诗人对茶的浓浓情意,充分体现了唐朝诗人与茶的深深情结。  相似文献   

11.
每每读曾卓的诗作,常常会想起他在1943年写的《誓》中的诗句:“我的诗是我的碑。”是的,诗人视诗如生命,是“生命的一部分”,毕生以诗为追求的事业;同时,他的诗也就是他人生之旅的真实写照,浸透着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经验,他对人生的思考。他用诗为自己树立起一座座碑记。每个并不曾见过曾卓的人,只要读读他的诗,便可认识诗人,了解诗人,敬佩诗人,与诗人心犀相通。  相似文献   

12.
车前子是一位在中国当代诗坛上颇有影响的青年诗人,许多“探索诗选”、“新诗选”之类的书都选入车前子的诗。198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王稼句同志主编的“江南诗辑”丛书,其中第一本是车前子的《纸梯》。《纸梯》这本诗集是对车前子九十年代前诗歌创作的总结,借助于这本诗集,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青年诗人艺术上的探索与追求,也可以透视诗人的精神世界。任何一个诗人或艺术家所构筑的艺术境界总是超越了现实世界而高于生活之上的,车前子把他的诗世界当作一座“圆顶教堂”,那么,我们就踏着“纸梯”,一步一级地通过这座“圆顶教堂”,祈望达到与诗人神交的境界吧。  相似文献   

13.
张红霞 《华章》2007,(6):145-145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一个好诗人,往往是心包万千、神游八方、情感丰富、物我共融,不受时空限制.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就是这样的诗,人就是这样的人.读徐志摩的诗,恰如听一曲曲如泣如诉的好歌,挟带着一股强大、雄浑又婉约的穿透力量,将读者一下带入他的诗歌意境中,诗人的爱恨情愁,诗人的喜怒哀乐,统统展现在你面前.在这人与人、物与物,情与情构建、交织而成的意境里,你将会被深深打动,仿佛在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相似文献   

14.
举凡有三类诗人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社会和诗坛—— 一曰:有名有诗。这是一群被公众认可的定型诗人。他们因诗而名,读者知其诗亦知其名,知其名亦知其诗。诗人如日诗如月。日月同辉,人名共存。  相似文献   

15.
张秀凤 《成才之路》2010,(15):40-41
诗从生活中来,诗靠眼睛去捕捉,诗要用心灵去感悟。孩子们在诗的空气里呼吸久了,写诗也就成了一种自然的流露。孩子们具有诗人的气质与情感,孩子的世界就是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因此儿童诗是孩子们心中的梦,它没有结构的束缚,没有主题的局限,里面有的只是天真无邪的童心、畅所欲言的童趣。在教学中如果能紧紧把握读写结合、写作与生活想结合,让学生通过仿写、续写、补写,进而达到自由创作,诗情词意定能在学生的笔尖尽情流淌。我坚信,只要有阳光,有雨露,诗之种子定能长成诗之树,树的枝头定会有诗之花在轻舞飞扬。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诗人多若碧落繁星,诗中写到鸡的亦如江上帆影点点。在诗歌发展史上,鸡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于历代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幅的咏鸡图。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好几篇提到鸡。乐府诗、唐诗、宋诗更有多首专门写鸡。其他朝代写到鸡的诗句越发难以胜数。这些咏鸡诗给读者展示了千百年来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侧面。除了艺术享受之外,今天读来仍有重要的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18.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19.
A、构造:意识结构的三层面过去,诗人的天职在于抒情的诗观,似乎太表面化了,由此,诗的简单化的弊病也生衍出来了。只要知道爱什么,恨什么,来几行抒情,于是就产生出诗了。因而,一接触新诗潮内在深幽的诗作,人们便目瞪口呆了。这就逼迫着我们艺术观念的变化。欣赏新诗潮作品的根本途径,我觉得应从诗人的创造心理上入手。新诗潮诗人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将思想知觉化,这个创造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最内在、最活跃、最能接近于人和艺术本质的因子是意识。一个神秘微妙的世界。当我们说存在决  相似文献   

20.
我们曾经讲过在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客从》中记述了一件他十分迷惑不解的事情:诗人珍藏在竹箱中的珍珠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后,只剩下了一些红色的液体。我们知道这是由于珍珠遇到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后分解了,有机质也就化为了“血”。科学之严谨求实,诗歌之浪漫想象,两者之间似乎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实不然,真正伟大的诗人不仅通晓诗词韵律,而且善于把文学想象和科学思维溶于一体,因此产生了很多的美好诗篇。如著名的托物言志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包含的化学变化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