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字可改     
夏衍同志在給《新聞业务》編委会的信中談到,近来写別字之風頗有滋长,我也深有同感。据我所見,所謂写別字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于字形相似,如“鬼鬼祟祟”写成“鬼鬼崇崇”。“病入膏盲”写成“病入膏盲”等。二是由于字音相似。如“交代”写成“交待”,“精簡机构”写成“精减机构”等。三是由于音形俱似,如“分歧”写成“分岐”。“寒暄”写成“寒喧”等等。  相似文献   

2.
别字还不少     
近来,我看到中央和省市报纸上的错别字还不少,应引起注意。仅举两例: 某报有篇文章的标题叫《要言不繁》,“繁”字应为“烦”字。“要言不烦”是一个成语,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是“烦琐”的“烦”,不是“繁多”的“繁”。  相似文献   

3.
文章,版式的优劣反映着编辑的水平,而语言文字的情况,更反映编辑的水平,报刊上出现了错别字,是很影响自身形象的。如所周知,优秀报刊的误字率限定在万分之二以下,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只要出现一个别字,就足以造成编校者莫大的遗憾。正因为如此,对于报刊编校工作者来说,“一字之差”也不能当成小事。  相似文献   

4.
《出版视野》2005,(3):45-45
下面以正字的音序排列,1.按(安)装2.甘败(拜)下风3.自抱(暴)自弃4.针贬(砭)5.泊(舶)来品6.脉博(搏)7.松驰(弛)括号中的字为正字。8.一愁(筹)莫展9.穿(川)流不息10.精萃(粹)11.重迭(叠)12.渡(度)假村13.防(妨)碍14.幅(辐)射  相似文献   

5.
《新闻前哨》2005,(9):111-111
《咬文嚼字》杂志在创刊10周年之际,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见下表,括号内为正确的字)。这100个别字都是10年来出错频率最高的。据专家统计,若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6.
肖伟俐 《出版参考》2006,(17):38-39
"我父亲董必武的最后一个愿望,是想回家看看,没有实现."董良羽叹息声饱含着深深的遗憾.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察传》中记述了宋国有一丁氏人家里原来无井,每天派一人外出取水,后来打了一口井,就省下一个劳力,于是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此话传来传去变成“丁氏穿井得一人”。宋君闻知,派人问丁氏,丁氏答:“得一人之使,非得  相似文献   

8.
“我父亲董必武的最后一个愿望,是想回家看看,没有实现。”董良羽叹息声饱含着深深的遗憾。  相似文献   

9.
【编排说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拟订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第七条中,列举了内含较难界定别字的词语249条。这些词语的致误确实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但原来的排列不便于查检。今特将其按音序编排于后(括号内的字是错的),以便广大编校人员在工作中检索参考。还要说明三点:(1)“沟(勾)通”一条欠明确,编排时改为“沟(勾)通信息”、“勾(沟)通敌人”两条一条。(2)“成分(份)犤指物质犦”、“股份(分)(哄)”3条,依《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第版,括号内的字应为参选字。(3)“声呐…  相似文献   

10.
清朝末期,一位在日本的留学生,因讨好清朝驻日大臣,曾被保举为翰林院大学士。一次他致书胡秋辇论究法研究会事。误将“辇”写为“辈”,“究”写为“宄”。翰林院有人作一对联嘲之: 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 究宄共六,九九还将八八除。靠走后门儿弄个“大学士”头衔,说明真才实学的欠缺。这样,写白字,被嘲讽,就不足为怪了。如今映入读者眼帘的报刊中也不乏类似白字,不知是否受了这位大学士的影响。如笔者今年2月份发现的下例:  相似文献   

11.
据说宋末有位面家,一次刚画好一只虎头,有人就请他画马,于是他就在虎头后面画了个马身子。画家的大儿子问他“是马还是虎?”他说是虎。可小儿子问他,他又说是马。后来,大儿子去打猎,遇见一匹马,误认为是虎,将马射死,结果不得不给马主赔偿损失;小儿子在野外遇到虎,又误以为是马,便去骑它,结果被虎咬死。画家痛定思痛,愤然把《马虎图》付之一炬,还写诗  相似文献   

12.
13.
一家报纸在一篇题为《要“算”才能“了”》的文章中写道:“因此,应该提倡积极的、名符其实的‘算了’……”;一份漫画报纸在题为《佳句分析》一文中用了“竞竞业业”;一张晚报在题为《杨振宁关于做学问的三点建议》一文中说:“……第三点建议是,不要怕不按步就班的学习方法……”;一本电影杂志在一篇题为《让女豪杰们收鞭下马吧!》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科技书刊中一些别字的纠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书刊中一些别字的纠正《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李兴昌姚小俐近几年笔者在阅读或评审科技书刊时,发现不少书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别字存在,这应当引起我们编辑人员的重视。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6年版),举例说明如何纠正科技书刊中常见的一些别字...  相似文献   

15.
明人刻书,人多以为太滥,其实精刻也不少。但书帕本,却是古籍版本史的一个怪胎。封建社会官场中贿赂成风,不知那位先生附庸风雅,居然刻版印制书籍,作为馈送长官的礼物。于是,形成一种风气,凡做外官的,任满入朝,都要带点书帕,馈送长官。书是自刻,帕是手帕。《日知录》记载,致这一本一帕,《先正遗风》记载:“……止具一书二帕,以贽京贵。”我们不想讨论书帕本的优劣和它在版本史上的地位,我们只是借这个题目议论一下目前图书馆中一种不正之风。新书到馆,还未履行登录手续,就有人跑到某些领导人面前“通风报信”,并择其喜爱者送上门去。流  相似文献   

16.
曹旭 《青年记者》2009,(14):21-22
在二十多年的编辑工作中,笔者由于职业习惯,对错别字有一种特殊的敏感。笔者供职的山东教育社主办的《现代教育导报》连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报纸、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检查免检报纸,原因是:编校质量高,差错率低。  相似文献   

17.
《新闻导刊》2006,(4):54-55
“报纸常见别字50例”是通过对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2001年至2005年5年报纸的检索,出现频率排在前50位的别字汇总。减少误用直至消灭这50个高发别字.将可大幅度降低报纸的差错率。  相似文献   

18.
有个老笑话:有人给大诗人杜甫的庙送来了“杜十姨”的匾额,原来是他听人说:“杭州有座杜拾遗庙。”他以为庙中供奉的是晋代诗人刘伶贤妻杜十姨,闹出一幕笑剧。这种只闻音同、不察意异的笔杆子仍时有所见。请看下例: 将“蔡廷锴”误为“蔡廷楷”(8月21日《新知识报》三版《毛泽东与哪些著名民主人士通过信》),将“武伯纶”误为“武伯伦” (8月25日西安晚报一版《“八办”成  相似文献   

19.
数学期刊论文中常见别字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兆荣 《编辑学报》2006,18(1):38-39
列举了数学期刊论文中常见的别字,并阐述正确使用汉字对撰写学术论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李林甫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宰相,他之所以在历史上出名,除了为人阴险毒辣因而留下了“口蜜腹剑”的成语之外,还有一条,就是经常因读别字、写别字而闹笑话。下面的两个故事,都是记录在《旧唐书·李林甫传》里的。 《杕杜》是《诗经·唐风》篇名。这个“杕”字与“杖”十分近似,它的读音为出,解释为树木孤立的样子,是个冷僻字,《新华字典》没有收,今天的读者十有九不识,这不奇怪。但是在古代,特别是在封建科举的年代,做官的人和想做官的人哪有不把《诗经》读得滚瓜烂熟的,哪有不识“杕”字的!可李林甫就是不识。一次李林甫主持吏部官员考核,见有人在公文中写有“杕杜”字,李林甫便对在旁的韦陟说:“此云杖杜,何也?”吓得韦陟低头装聋不敢回答。从此李林甫便得了一个“杖杜宰相”的绰号。 又有一次,李林甫的舅表兄弟姜度生了个男孩,他亲笔写了一封信表示庆贺,里面有“闻有弄獐之庆”的话,在场的客人见了都掩口暗笑。古人把生男孩称为“弄璋之喜”,这是一般文人都知道的常识;璋是玉器名,獐是动物名,把“弄璋”错写为“弄獐”,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难怪后代一直有人把“弄獐”当作写别字的典故来使用,如大文豪苏轼就曾在贺人生子诗中,写有“甚欲去为汤饼客,惟愁错写弄獐书”的句子。此外还有戏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