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积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自主发展的能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我校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办学思想,简称之为“三自教育”。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贯穿于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不同层次和各个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素质教育不只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思想、理念。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发展良好个性,提高综合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横县中学在办学思想形成过程中,对本校多…  相似文献   

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进行社会生活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这一最本质精神的需要无论是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还是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都揭示了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生活教育的重大意义。《语文教学大纲 (高中部分 )》指出 ,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语文教学较为重视教授学生知识 ,相对而言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对生活的品评能力则略显不足。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应把握“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人学”的含…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习贯彻《决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必须向现有教育的陈旧观念和传统做法发起挑战,必须坚持“三个并重”,实  相似文献   

5.
郑淑玲 《教育导刊》2001,(11):20-2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小学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基础阶段。然而,至今不少小学仍沿袭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的倾向,严重影响和制约小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经过反复的思考、调研和论证,于1998年3月确立了“小学创新学习的研究”这一符合时代要求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  相似文献   

7.
“三主”教育实验就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实验。该项实验在“九·五”期间内(1996-2000)实施。 一、依据与假设 1.实验依据:三个“需要” 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是高级中学教育的任务。而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其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传统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涵义深刻,与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有启示.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培养“三个面向”、“四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全面内容与哲学社会科学密不可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校教育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天津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坚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在改革中创优质求发展,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三个一”素质教育模式:即一种精神:运用激励手段传给学生一种精神——拼搏进取一把钥匙:采用科学方珐交给学生一把钥匙——学会学习一个天地:开辟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一个天地——勇于实践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积极探索教科研一体化的科研模式,现承担“构建三个一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个全国、市重点课题实验。近期,与香港合作进行“跨地区跨…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 ,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 ,当前学校存在的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 ,障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因此 ,“减负”是学校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这里结合本校实际 ,就城镇小学“减负”作一些探讨。   (一 )提高教师素质是“减负”的关键  “减负”的目的不是放任学生 ,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 ,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做…  相似文献   

13.
“人人会学习,小学无‘差生’”,是小学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境界和要求,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可以达到的。一、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差异(一)全面发展与各有所长全面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的需要。全面发展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尽可能自主地涉及和学习各种知识,形成各种能力。但全面发展不等于全优发展,全优的学生实际上是没有的。我们现在所指的全优的学生,往往是指那些在一些学习领域内,其才能的表现符合要求而被肯定的优秀学生。优秀学生肯定也存在着智能弱势,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但这些往…  相似文献   

14.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重点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励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用知识,正是创新教育目标所在。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科教学的价值取向已由过去的单纯重知识到重知识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如何运用考试这一具有导向性的手段去正确地评价、考察学生全面发展情况,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激励全体学生奋发向上,减轻分数对“困难生”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6.
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和杨振宁曾不谋而合地指出 :中国学校较多强调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注重书本应试能力 ,中国留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 ,然而十年后 ,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是激励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明显不足 ,使他们在思维活跃程度、动手能力的创新精神上不如人家。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明显不足 :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 ;同时也指出了我国教育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挖掘潜能 ,从事“创新”的缺陷。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就从化学科的教育思想及…  相似文献   

17.
“开放———体验”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解答问题、开放拓展来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启迪学生主动的“再创造”意识 ,从而探索出能激活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创新教育模式。一、“开放———体验”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及依据1 正确的教育观与培养目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 ,赋予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这给我们指明了初中数学“开放—…  相似文献   

18.
加强课堂教学的创新性研究,以确保教学更高效地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快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促进学生各种素质和个性的全面、主动发展,我校于1997年下半年开展“形成性内化教育”实验。 形成性内化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范式,强调外部(包括德智体美劳诸育)有关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主张通过主体活动促使学生良好素质从低到高、从单项到全面渐进地形成和发展。具体地说.形成性内化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中介、激励为核心、隐性教育为特征,主要通过激励、诱导、感染、陶冶等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在动情的基础上认同有关道德规范要求,并逐渐转化为自我需求、内在信念,培养起规范的道德行为习惯及一定的道德判断、评价和自我教育等能力;同时,在努力开发学生意向动力系统的基础上,坚持因材施教和主  相似文献   

20.
说“减负”     
不可否认 ,“应试教育”的恶果之一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 ,“减负”问题一提出 ,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正确认识“减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何为“减负” ?  所谓“减负”就是指学校教学工作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包括过重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家庭和贫困学生的过重经济负担。“减负”的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减负”与严格要求   1978年 ,邓小平就辩证地谈到“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 ,今后仍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