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指导学生写《猫》这篇习作时,先组织学生口述。当说到猫捉老鼠时,有的说“老鼠刚出洞,猫一下子窜过去把老鼠捉住了”,有的说“猫冲上去……”,有的说“猫猛地一扑……”,还有的说“猫象箭一样地扑过去,把老鼠捉住了”。我把这许多说法列成表格写在黑板上,对重点词语“窜过去”、“冲上去”,“猛地一扑”,“象箭一样”等用红色粉笔写出来,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种说法有什么相同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的意思?哪些说法好?哪些说法不好?通过讨论比较,学生知道了这几种说法都有动作快的意思,不同的是,“窜”还表示“逃走、乱跑”,“冲”还表示“勇敢”,“猛”还表示“力量大、气势壮、行动  相似文献   

2.
在2003年“非典”流行以及今年初“禽流感”初始期间,笔者发现,许多媒体在报道有关情况时,有的用“爆发”,有的用“暴发”,更有一些“爆发”、“暴发”交替着使用。究竟哪个正确?或者两个都正确呢?在此,想探讨一下。先说“暴发”。“暴”念“bao”。  相似文献   

3.
一次期中考试,在造句项里有“苹果”一词。试卷考下来以后,师生反映都很强烈。有的说:“这次怎么让我们用‘苹果’造句?没学过呀!”有的说:“用‘苹果’能造句吗?再说,课文里也没有要求过,这不是超越《教学大纲》吗?”再看看卷面吧,用“爱戴”和“如果……就  相似文献   

4.
我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一句中“他”的用法提出异议,他说:“乌鸦是鸟,应该用‘它’,为什么这里用单人‘他’?”我听后高兴地说:“是啊,为什么这里用‘他’呢?谁能回答?”于是,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里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所以用‘他’.”有的说:“因为书  相似文献   

5.
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人们对“风雪夜归人”的“夜归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作者,有的认为是主人,有的认为是主人家的出门人,究竟应怎样理解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6.
在简单应用题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列出算式后,老师常提问学生,这道题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计算?有的学生说成:“我是根据问题,现在还剩多少辆汽车?所以用减法。‘一天一共耕了多少亩?’所以用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说:“问题上‘一共’用加,问题上有‘倍’用除法。”也有的学生说:“我是看条件,哥哥比弟弟重10斤,所以用加法,二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一年级的3倍,所以用来法。”  相似文献   

7.
“顺叙、倒叙、插叙”是记叙的顺序,还是记叙的方法?对这个问题,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在不同的地方作了不同的解说:①“在记叙的顺序上,有的用顺叙……有的用倒叙……有的用插敏……”(第二单元“单元提示”)②“记叙的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第二单元“作文训  相似文献   

8.
电学中有一些从表面看来比较琐碎的电路问题。但在这些问题中,有的是比较重要的。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费解、失误、上当。一、咬文嚼字话“显著”用伏—安法测电阻,对应于内、外接两种不同的接法,其测量值的精确度一般是不相同的。如果在用这两种接法分别测量同一电阻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变化显著,则用外接法比较精确;若电流表示数变化显著,则表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较强,故这时用内接法比较精确。这里的“显著”是什么意思呢?一些同学由于对这个词在物理中的意义不甚理解,导致失误。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使他们增长智慧。例如,在进行一年级“加减法口述应用题”的教学时,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出示如下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学生:“图上画的是猴子。”老师:“这些猴子都呆在什么地方?”学生:“有的猴子在树上,有的猴子在地上。”老师:“树上有几只猴子?地上有几只猴子?”学生:“树上有4只猴子。地上有3只猴子。”老师:“你们比较一下,这些猴子都一样吗?”学生:“有大猴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鱼》一课时,学生通过观察活鱼、观看录像、小组讨论等方式,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鱼的特征。此时,按教学要求已经完成了新授任务,但学生兴趣仍然很高,我便再次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许多同学举起了手,有的问:“鱼是怎样睡觉的?”有的问:“飞鱼是靠翅膀飞的吗?”有的问:“泥鳅属于鱼类,为什么有时能生活在岸上?”有的问:“乌贼、章鱼不是鱼,它们也是用卵繁殖后代的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看到孩子们刚入学时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但不懂看书、写字的要领和用眼卫生知识。于是,我就注意做了以下一些工作。第一,给孩子们讲清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我在“眼睛有什么用”的卫生知识课上,讲:“跟睛是人身上的一宝。为什么说是一宝呢?大家想想眼睛到底有哪些用处?”学生有的说“眼睛能看东西”,有的说“没有眼睛,什么也做不了啦!”我接着引导一句:“那么都用它做什么呢?”他们说,我们用眼睛看书、写字,农民种庄稼、工人做工、科学家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用眼睛啊! 我告诉他们,眼睛既然这样重要,可是有的小朋友的眼睛却得病了。接着我把学校同学的视力检查情况讲给他们听,并说了得眼病的危害性。我提问:“大家愿不愿意有一  相似文献   

12.
松鼠     
今天上《松鼠》一课时,我问道:“你们喜欢松鼠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喜欢松鼠美丽的外形,有的说喜欢松鼠吃东西时可爱的样子,有的说喜欢松鼠毛茸茸的模样……正在这时,李冰赫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喜欢松鼠,因为它顽皮捣蛋!”啊,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我问学生们:“你们觉得,用顽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一生是在比较中度过的。童年最浅薄,公然比较谁的父母棒。有的说:“我父亲的官高。”有的说:“我父亲有很多很多钱。”其实这最无聊的比较是人生最无法选择的无奈。生在朱门与草户,由得人选择吗?世界本来就不公平,有的人一辈子之奋斗所得,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拥有了。童年的比较是无法比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课已近尾声我对学生们说:“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像青蛙那样坐在井底观天,目光狭小。如果让青蛙跳上井沿,它能看到怎样的天?”有学生说:“能看到很大很圆的天。”有的说:“天不是圆的,是方的。”有个学生问:“老师,天到底有多大?是方的还是圆的?我们怎样才能看清?”此时,我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天真的孩子们说:“哦!这个问题可够难的,谁能回答?”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天有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到天边。”有的说:“不可能只有十万八千里,火箭往天上一蹿就看不见影了,比孙悟空蹿得远多了。…  相似文献   

15.
有效语文教学的评判标准和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什么?这个问题,历来有好多说法,比如“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的说“能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际”;也有的说“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实施课程改革以后,又有了比较经典的说法,即“在语文教学中实  相似文献   

16.
目前出版的一些几何书上,关于相似和全等的符号,有的用“∽”与“≌”,有的用“■”与“■”,究竟那种写法对?相似形原文为 Similar figures,用头一个字母“S”正向旋转90弧度,横写以示相似之意。因此,我认为相似符号宜用“∽”表示。至于  相似文献   

17.
在去年的非典和今年的禽流感流行期间,一些媒体在进行相关报道时,有的用“爆发”,有的用“暴发”,有的“爆发”和“暴发”并用。究竟用哪个正确呢? 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暴发”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例如:“前些年,他靠投机倒把成了暴发户。”“他很善于走上层路线,没几年就暴发起来了。”二是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例如:“河上本来有一座小桥,山洪暴发时,被冲毁了。”  相似文献   

18.
说起来都知道打孩子不好,有的父母亲打过孩子后常常会心疼得掉泪。可环顾四周,有几个父母不打孩子,又有几个孩子从没挨过父母亲打呢?“打是疼,骂是爱”,“这都是爸爸妈妈为你好”,这样的话从爷爷那儿传给爸爸,从爸爸那儿传给儿子或女儿。每个做父母的在打孩子的时候,都有足够的“非打不可”的理由,可平静下来,多多少少总会滋生一些懊恼。进而或许会想:孩子该不会怨恨我吧?用“打”来惩罚孩子是不是太残酷了?偶尔打一次可以吗?象征性地“打”孩子有效果吗?为什么有的孩子打也没有用呢……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并不足为怪,欢迎您来这里交交心,谈谈自己的想法、做法,来信来稿请注明“‘打孩子之我见’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或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见到对古代帝王在史书的记载上,在课本中,在年表里,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如有的称“××帝”;有的称“××祖”、“××宗”,有的又直称其年号等等。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的称谓呢?它是怎样来的?有什么内容含义?弄清这些称谓的来源和区别,对我们学习或讲授中国古代史,是会有帮助的。本文就其不同称谓谈谈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请蚯蚓做客     
一场夏雨过后,幼儿园的水泥操场上爬了许多蚯蚓。有的幼儿用脚踩、跺,有的小心翼翼地捡起送回花坛,还有的围着观看,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蚯蚓真讨厌,把操场弄脏了。”“蚯蚓是庄稼的朋友,它能松土!”“你把蚯蚓踩断了,它多疼呀,会死的。”“蚯蚓吃什么?”“蚯蚓用什么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