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个是中外闻名的文学大师和文化巨擘 ,另一个是罕见的语言天才、文化怪杰和保守主义文化宗师。林语堂与辜鸿铭 ,他们不仅是两位极富神韵的近现代文化名流 ,同时也代表着近代化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类型。本文从“林语堂对辜鸿铭的文化认知与借鉴”这一独特的视角 ,探讨两者之间错综交织的相似与互异关系。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和林语堂两位学者曾以全力投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介绍工作,他们以文化保守主义为视点,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参照,批驳西方歧视与偏见,致力构筑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良好形象,为中西文化实现平等对话作出了贡献。本文在分析二人对外介绍同与异的基础上指出其对外介绍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诉讼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是历代统治者在不断总结司法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积淀与结晶。中国古代灿烂的诉讼文化今天作为一种法律渊源,其中诸多法律制度已经在或潜在地影响着我们当今的诉讼制度。它值得我们去科学地挖掘,对之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4.
辜鸿铭、林语堂两位学者曾以全力投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介绍工作,他们以文化保守主义为视点,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参照,批驳西方歧视与偏见,致力构筑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良好形象,为中西文化实现平等对话作出了贡献。本文在分析二人对外介绍同与异的基础上指出其对外介绍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是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文化积淀,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各个阶段性的表征,自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加大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在这个思想文化激荡的年代,如何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价值取向工作成为当前教师思考的热点问题。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引导青少年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课程价值取向是影响课程活动的核心因素.它贯穿于整个课程活动之中,并直接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运行.文化传统是制约课程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分清不同文化传统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特征对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价值取向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在一个转型期,大学生在塑造着自己的思维、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时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其道德价值取向自然会受到直接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影响的现实意义出发,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回避的两重性。其根本的缺点和不足,必因其与现代化的格格不久而被摒弃;而传统文化的精华,则要作为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使中华民族获得振兴。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传统价值取向是构成当代人价值取向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当代教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必须重视对传统价值取向的批判继承,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高校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形成高校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需要采取激励措施。培养高校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要靠领导示范。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的昌盛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翻译现象的多种视角。本文拟从这些新角度出发,比较鲁迅与林语堂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的不同,并尝试从社会、个人等各方面探寻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同为"新文化运动"文学巨匠的林语堂和鲁迅,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志同道合,然而后来两人在文学的社会功用上产生分歧,继而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文学道路。从家乡环境、家庭背景和留学经历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两位作家的思想渊源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3.
鲁迅杂文与林语堂小品文思想艺术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2、30年代的中国现代学史上,鲁迅杂和林语堂的小品创作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潮流和倾向,对现代散的发展,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本试图通过对鲁迅杂与林语堂小品的比较,领略鲁迅杂和林语堂小品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对鲁迅、胡适有着深刻的影响,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无论是二人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还是其个人人格的形成都与他们的传统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2014年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持续发展,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主要集中为七个专题:鲁迅与孔子、鲁迅与佛学、鲁迅与禹墨、鲁迅与越文化、鲁迅与鬼文化、鲁迅与节日、鲁迅与汉画像石等,冯光廉、张松、蒋永国、张克、谭桂林、韩大强、杨义等的文章皆堪称优异之作。  相似文献   

16.
对于道家文化,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采取的是忽略、否定、批判和贬斥的态度,林语堂可能是少有的例外。他纵其一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讨和翻译道家经典,在其著述中随处可见道家语句,他对道家有着强烈的崇拜之情。林语堂深受道家文化精神的熏染,这包括归于自然和天地大道、柔弱的女性美学、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浪漫优雅的文体风格等方面。当然,林语堂对于道家文化并非一味肯定,而是进行了辩证的理解和现代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由于"五四"特殊的时代原因,鲁迅从"立人"、"立国"的终极关怀精神出发,采用文化--历史批判视角,对儒家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了整体性批判;另一方面,本着文化重建的目标,鲁迅对儒家文化又加以批判性继承.正是将颠覆与重构,整体批判和正本清源两相结合,使得其批判更易触及实质与要害,更全面和深刻,也为民族文化的重建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批判中建构:论鲁迅与侠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维,侠文化精神是侠文化之话语内涵的价值核心。鲁迅对侠文化进行了批判性改造,继承和发扬了侠文化精神,致力于文化与人格的双重建构。这种文化改造思路对当前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鲁迅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最伟大思想家的一大原因是其批判地、辨证地对待中西文化。他在激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同时,认真地整理古籍并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西方文化,他大胆地拿来,但决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吸收。鲁迅这种自觉的文化选择意识在当下仍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关鲁迅的争议,对建立健全的对待争议的观念态度有积极的启示意义。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主要集中在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所提倡的治世理念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流"而非"源"。因此,其反叛与丧失民族文化根基不对等,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不矛盾。鲁迅创作的崇高使命感与普遍的人性和个体生命的承担息息相关,为消解崇高的时代风尚提供了有益的补充与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