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谢脁(公元464—499)字玄晖,又称“小谢“。其所以有“小谢”之称,有人说,因为“他和谢灵运是同族”。其实这种说法,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谢脁和谢灵运同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朓的高祖谢拔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谢安之弟,而谢灵运的祖父东晋名将谢玄乃谢安之侄。谢脁确为谢灵运的族属晚辈。但是在晋、宋、齐、梁之间,谢氏族属的诗人,并不只谢脁和谢灵运两人,而后人为什么不把他们和谢灵运并称呢?就以《诗品》中在籍的谢氏族属的诗人说罢:谢庄是谢灵运的族侄,《诗品》称之  相似文献   

2.
杨成靖 《文教资料》2011,(36):22-24
六朝陈郡谢氏家族山水诗的兴起与其家族传统有着密切关系。谢安在政治上的崛起和谢灵运在文学上的成就,给谢氏家族增添了无限光彩。以此二人为代表的谢氏家族名士有着共同的性格气质:爱好清谈。热衷于集会,通晓绘画,任诞放达与纵情山水。正是这四方面的家族传统决定了谢氏家族山水诗的兴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发现的《汨罗谢氏图谱》为研究六朝谢氏世系提供了新的材料,使我们对六朝谢氏的世系过程有了新的认识。首先,对谢氏世系的追溯时限比《郝表》多七代,比《丁表》多五代。同时,可以修正对谢氏家族兴起时间的认识。谢氏家族兴于东汉谢夷吾而不是人们所以为的东晋谢鲲或谢尚。其次,三种谱系的世系承继不同,这便提出了一些问题,而谢灵运有几个儿子以及谢脁是谁之子等问题,对文学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其三,可以对谢氏家族诸重要人物的人名用字差异提供辨析依据。  相似文献   

4.
《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中选录的两首赋,被人誉为“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佳作,尤其《山居赋》的精言妙语更受后世学人青睐。《山居赋》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方轨前秀、垂范后昆的作用,也是我们研究六朝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本文以《山居赋》所涉及的谢氏庄园为依据,论证六朝时期庄园经济的内在结构和庄园的生产经  相似文献   

5.
●中史系萧华荣出版近著《华丽家族—两晋南朝陈郡谢氏传奇》(三联书店 17.9万字) 本书探讨谢氏家风与山水诗形成的关系。家风即家族精神文化传统。两晋南朝,家族如林,家风各异。作者认为谢氏家风为“雅道相承”,包括世世代代心仪庄老、企慕朝隐、悦怡山水、讲究风神、爱好文学数端,山水诗正是此种风气的产儿,故有谢混、谢灵运、谢脁挺生其间,卓然成为山水诗初创时期的三个里程碑。书中所涉人逾十代,年近三百,而考证严谨,无悖于史实者。谢灵运称“家传以申世模”,此书正为谢氏“家传”,标以“传奇”乃出版社出于两个效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这是谢灵运最出名的一首诗,作于永嘉太守任上,时在景平元年(即423年)春天。他是头一年的秋天,受徐羡之的排挤,出为永嘉太守的。晋宋易代,于晋有大功劳的谢氏家族受到抑制和打击,谢灵运由康  相似文献   

7.
《李太白全集》中有《游谢氏山亭》一诗。此诗是否为李白之作颇为可疑:一、作年之疑。此诗无论是作于乾元元年、上元二年还是宝应元年,都与诗中"再欢天地清"之背景和李白暮年行踪不相吻合。二、"谢氏山亭""西池"之疑。据诗所写,"西池"应是谢公池。谢公池乃谢灵运温州所建,但李白暮年足迹未达温州。三、诗题之疑。诗题为"游谢氏山亭",而诗却写的是游"西池"。四、"稚子"之疑。"遥欣稚子迎"之"稚子"非时年已二十六七的伯禽,故"遥欣稚子迎"者非李白。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谢氏家族清谈的书面体现,谢氏清谈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把清谈的务虚之风与务实抒怀有机结合,二是在清谈中重视语言的辞彩,注意语言音韵的流畅谐美。在家风濡染下,谢灵运抛弃了纯粹的“空谈析理”,而是借助于山水形象“媚道”,从而导致富有“理趣”、注重辞彩的山水诗的涌现,无心插柳般地完成了中国诗歌史的“转关”任务。  相似文献   

9.
《宋书》本传对谢灵运仕与隐的经历有比较完整的叙述,但带有政治上的偏见,其中“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一句,实是揭示了谢灵运永嘉山水诗希隐怀归的重要主题。这种隐归情绪存在于谢灵运整个仕宦过程,在他的乐府诗、山水诗、赠诗中都有表现。《山居赋》的写作动机,在于向朝野士庶解释隐逸行为,并且建构一种以自然思想为基础、顺从性情为宗旨的门阀士族新的隐逸思想。同时,谢灵运还有意识地标榜存在于会稽郡中的新旧两种隐逸传统。谢氏上述行为与思想,在中国古代隐逸行为与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是一组无论从创作时间、文体风格还是诗歌主旨上都饱受争议的拟作。该诗并非模拟历史上不曾记载过的《邺中集》,而是谢灵运发挥自己的文学想象力,以魏太子与建安诸子的宴集及作品为原型所拟构的一场空前绝后的完美盛宴,是谢灵运元嘉五年政治理想破灭后的寄托之作。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求悟玄理为审美指归,其山水形象多客观性,缺乏完美的意境;谢则超越了单纯的悟道,追求人情美与自然美的契合,其山水形象主观情意较浓,重视意境的创造,以审美创造为指归。由此可见南朝文学批评意识从逐步淡化社会功能到追求美学价值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艺理论体系及其标准是造成风骨概念混乱的根源。“风骨”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概念,现代文艺理论体系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大致来说,“风”指的是作家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物质;“骨”指的是非常准确地表达思想。  相似文献   

13.
就翁方纲与其得意门生谢启昆的笔墨来往作一探析,以期对肌理说的传播和影响有一个新的认识。翁方纲重视在师生授学、笔墨来往中宣扬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在与谢启昆的笔墨来往中,翁方纲常常宣扬自己的诗学思想。谢启昆也深受翁方纲的点拨和影响,这在他与翁方纲的书信和几组论诗诗中可以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家族的两份阄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徽州茶商的兴衰情况。  相似文献   

15.
要理解<原道>中"道"的含义,应该在细读文本的同时结合刘勰所接受的文化影响、身世遭际与人生追求、六朝文化的融合性特征与文化失范的态势等作综合性的求解.把"道"说成是自然之道或儒家之道、佛家之道等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尚未触及刘勰论道用心的根本.刘勰意在给他所处的时代建立一套文化规范,重建一种文化秩序,意在证明"自然之道"、天命神道、儒家政治教化之道原本是一回事.天道、神道、人道,都不过是总摄万有的道的具体化或多种形式的变体,它们都是宇宙秩序的体现.在〈原道〉中,"道"被视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普适性规范、范式、秩序.  相似文献   

16.
东晋"风流宰相"谢安四十多岁始出仕,身居要职而"东山之志始末不渝"。这一行为取向与其所受社会舆论压力、政治处境以及对隐逸生活所蕴涵的文化理想的追求和实践有关。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以《萨婆多部师资记目录序》“年逾知命”、“三纪于兹”等语及《高僧传》中的有关记载为据 ,推算出《灭惑论》必定是撰写于齐建武五年 (公元 4 98年 )之前 ,然后又以《释〈三破论〉》、《灭惑论》等的有关文字为据 ,推论出《灭惑论》是撰写于齐永明年间 (公元 4 83~ 4 93年 )刘勰还未“依沙门僧”之前 ,它是刘勰能进入定林寺为释僧“打工”即佐其编撰经藏的“资格证书”。  相似文献   

18.
大解对古代赋体误读误解,创作的《燕山赋》缺失赋的文体特征,实为一首当代新诗。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证明,诗歌与赋文是本不相同的两种文体。古诗历史悠久,新诗个性涣散;赋文则成熟于西汉,格式相对固定。当今作者应明辨诗体与赋体特征,编者亦应对此认真考量。  相似文献   

19.
刘勰吸收先秦道家美学"道"论所提出的"道"为原初构成域的思想,指出,"文"是与与天地同构并生的.换句话说,"文"是构成的,其发生构成是自然而然的,基于"天道"自然之道".这类自然而然、发生构成的"文",即他所谓的"天文"地文"人文"万物之文",也即"道之文",作为"道"之构成的"文",是变化无穷的,此即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