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面临着事实与价值的抉择。这种事实与价值相矛盾的状况并不是研究者的主观选择,而是由研究对象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正是这种矛盾性,使“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话题充满了张力。这项工作极具复杂性,既要处理好文献考辨与理论阐释的关系,又要妥当地把握传统理论资源与西方文论话语的融合,还要兼顾古代文论对现代文学经验的阐释效力。对于成功的“转换”来说,三者缺一不可,就像庖丁解牛,唯有深谙此道,方能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2.
人有性格、脾气。文章应有文气。文气应当说就是文章的风格、气势、气韵,或者说是文章的风骨、特色,也就是文章的内在气质。文气有多种:浩然之气,隽永之气,缠绵之气……新闻的精品,应当有浩然之气或隽永之气。精品即精典之作或精华。如果没有文气,内容平淡无奇,谋篇布局毫无生气,行文干干巴巴,是无法成为精品的。打开历史的名篇,文气或如江河奔涌一泻千里;或如溪流潺潺,连绵不断;或字字玑珠。读来余音绕梁三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文论及美学研究中,"历史还原"与"现代阐释"属于应当重视的原则或方法,"理论创新"则是目的.在研究中要做好沿波讨源的"历史还原"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现代阐释"意识,通过多渠道研究,努力在"中西融通"、"古今交会"中,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当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两种"交叉与融通"现象--诗书画论融通与文史哲融通,并就研究方法的互补及"历史还原"、"现代阐释"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问题提出了浅见.  相似文献   

5.
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艺学学科的发展,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度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关注点集中在中国文艺学科的方向、研究向度的拓展、理论资源的吸收以及本土化和民族特色的确立等方面.由于知识结构、学术立场的差异,围绕着这些关节点产生了不同的学术理念,诸如关于现代文论话语系统建立的"体""用"之辩,针对传统文论价值评价的"荣今虐古"与"荣古虐今"的对立观念,"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文艺观的分歧,主张恢复"内圣外王"传统的新儒家思想的复生,以及国学热、"新保守主义"复兴等等.虽然不同的学术观念之间肝胆楚越,但贯穿学科发展的主线却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6.
童庆炳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一书,以上、中、下三编的构成,有综论有分论地展开了对于从先秦到清代的文学理论的研究,不论从基本范畴的阐释上,还是对十位文论家的理论归纳上,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是研究古代文论的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关于话语研究脉络的理论综述,有诸多成果。已有研究整理了话语研究领域的诸多流派与方法,重点落在话语理论的发展之"流",但"重流轻源"的思路导致同一流派的重要内在差异被忽略。本文尝试搁置繁杂多元的流派划分,立足于话语理论之"源",返回"语言"的哲学理论源头,从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两大进路出发,以在传播学领域广泛应用的两大批判性话语方法,梵迪克和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理论为对象,辨明批判性话语研究(CDA)一直被忽略的内在分野,并指出不同的理论视野对于传播学话语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我国古代文论,往往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对古人常用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如"气"、"志"、"情"、"神思"、"风骨"、"隐秀"等等,究竟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八股文领域,关于"气"论,各家各派皆承其诗文理论,略有发挥。就"文气"的各种层面来说,八股文批评家论述较多的还是文章之气,即文章中所体现出作家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点,这不仅是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原则,也是文学创作的要求,即写作必须表现出作家的艺术才能之"气",文章也必须显示出作家的精神品格之"气"。因此,八股文创作的主体论依然是"文气说"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话语理论"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近年来却越来越多地为其他学术领域所关注.比如说20世纪的女性主义学者就对话语理论青睐有加,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理论阐释中,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那么在编辑学研究领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1):60-70
在传播学的话语版图中,媒介效果研究无疑是最耀眼的坐标。作为传播学研究主流范式的经验学派与批评学派在媒介效果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诸如"皮下注射模式""第三人称假说""媒介文化",等等。但在媒介效果研究的本质归属上,两大学派的观点却发生了较大分歧:经验学派认为批判学派的效果研究只不过是借用了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其他研究范式的一些新名词,其研究成果缺乏形成"理论"的社会基础/实证调查;而批判学派认为经验学派过于推崇实证/量化研究,所谓的"研究结论"充其量只能归属于"假说"的范畴,难以建立具有普适价值的理论范式。由此,媒介效果研究到底是"假说"还是"理论"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研讨的学术问题。本文尝试在借鉴哲学、社会学有关"假说"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现状探讨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这两大主流范式的媒介效果研究的归属问题以及二者的"可能性融合"趋势,以期为媒介效果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一种基础的、本质的话语范畴。  相似文献   

12.
叶隽在《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一书中,依据"侨学"与《易经》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侨易"理论。其大致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二元三维,大道侨易""观侨取象,察变寻异"与"物质位移导致精神质变"。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二元三维,大道侨易"。该主导思想主要从《易经》中"阴""阳"二元和"变易""简易""不易"三维中衍化而来,借鉴了《易经》阐释世界和宇宙的一些思维模式,是对人类因"侨"而"易"与"不易"之一般规律的总体认识;"观侨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论与文学创作的现实基础──《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曹道衡研究我国古代文论,往往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对主人常用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如“气”、“志”、“情”、“神思”、“风骨”、“隐秀”等等,究竟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常常想利用现代或西方的...  相似文献   

14.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二战后媒介研究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益祥 《新闻大学》2020,(2):69-79,121,122
"媒介研究"是英国文化研究发轫以降的一大核心旨趣,其兴起与二战后英国"丰裕社会"的来临、媒介文化的爆炸以及"新左派"诞生的特定历史情境紧密相关。"文化马克思主义"旨在破除教条主义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模式的机械阐释,强调从一种隐喻意义上理解二者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并且在社会历史总过程中将"文化"重构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霍加特、威廉斯以及青年霍尔的早期研究充分展现了"文化马克思主义"在媒介研究领域的理论特性。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23):24-29
"标出性"理论的应用延伸至文化符号学领域,能够对社会文化和艺术变革机制做出有效阐释。新闻业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出现意义范畴的对立,可以置于"标出性"理论视域中加以考察。不同类型的新闻文本分布在所谓"大报"和"小报"构成的光谱区间,分别对应于新闻业的"正项""中项"和"异项",并形成了不同的新闻观以及叙述惯例。当下新闻娱乐化倾向愈演愈烈,新闻业面临"标出项翻转"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发挥传媒的作用.新闻评论作为表达观点的新闻体裁,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百年来受到党报的高度重视.党通过在各级机关报上发表评论,传递党的理论、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实现政治意图.百年来,传媒系统与政治系统、社会系统相互交流,促使党报新闻评论的表征与建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党报新闻评论的主导功能体现为"革命宣传的报刊武器""政治动员的话语建构""执政主张的言论阐释""真理探讨的言说回归""市场经济的舆论助推""政党观点的多维表达"等方面.党报新闻评论功能的嬗变充分表明,党报评论是党形塑媒介武器、提升政治稳定度、为党的政治活动提供强大媒介保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审稿和改稿是编辑工作的两大重要环节,是所谓编辑六艺中的两大艺。编辑要以最迅速、最有效的手段去完成这两项工作,了解和掌握审稿、改稿本身的各种内在联系是极其必要的。下面拟就文脉、文气与审  相似文献   

18.
基于CNKI、CSSCI两大数据库中于2010-2020年间公开发表的关于"智能媒体"研究的中文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以及传统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绘制出该研究领域在作者、机构、关键词、被引参考文献、被引作者、被引期刊六个维度的科学知识图谱,并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学术脉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知识图谱,从"拓宽研究话题""提升批判意识""重构学科话语""关注人机关系"四个方面为我国未来的智能媒体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研究山东图书馆学史,探讨山东图书馆学发展的源流并吸纳其传统思想理论之精髓,对促进山东现代图书馆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一书从"根""源""流"的视角,首次对山东古代藏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山东古代藏书理论的成熟与完善,以及山东现代图书馆学的确立与繁荣等进行了探讨研究,是山东图书馆学史研究的一部代...  相似文献   

20.
探讨雷蒙德·威廉斯与英国文化研究的关系是理解其理论话语的一个重要方面。试聚焦于威廉斯对于语言和意义问题的探索及其对"文化"概念的重新定义和文化唯物论的提出,并就这些方面的理论话语和英国文化研究话语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进而指出其自身理论话语经历的变化及其对英国文化研究的扩展和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