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编中学语教材比过去选入了更多的学作品,如果我们认可…语’指的是汉言语,语教育是我们的母语汉语的言语教育”(余应源:《语“姓”什么?》,《中学语教学}2001年第3期)的话,那么,学语言在当今语教育中的地位无疑是显得更为突出了。余应源先生在《语“姓”什么?》一中对此表达了他的异议。余先生将我们所使用的言语划分为三种语体:日常交际中使用的交际言语、学所用的以形象化为特征的艺术言语和论所用的概念化、抽象化的科学言语。余先生的一个结论是:“语教学是立足于言语形式,以现代交际言语为主体逐步向科学言语、艺术言语及古代言语(言)扩展的汉母语的言语教育”。在这一结论里,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末我国语教育大讨论中,中学语学科中的学教育始终是备受关注的一大热点。有论认为:“‘语’与‘学’之争是现实的,也是影响深远的,于今还远未‘到位’。”有的论却说:“语教学改革的先驱们以‘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在语学科滥觞之时,清醒而富有远见地界定了学与实用在语教学中的定位,使语教学真正具备现代的科学的学科意义。”“定”了“位”才谈得上“到位”。那么:学教育在语学科中究竟应占有什么位置呢?此前有没有定论呢?  相似文献   

3.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英语和汉语中的存在句为语言依据,探讨以这两种语言为母语的人在认知空间“目标”与“背景”的过程中是否具有不同的认知倾向。文章首先概要描述英、汉语存在句的基本句法和语义特点之后,然后针对“在认知‘目标’和‘背景’时英、汉语母语者有不同的先后顺序倾向”的观点,提出了否定性的实验证据,对今后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5.
“类语缀”是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文中提出的,并分为类前缀和类后缀。吕先生在文中说:“说它们作为前缀和后缀还差点儿,得加个‘类’字,是因为它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类语缀和语缀的性质相似,构词能力很强,在现代汉语中很活跃。语缀  相似文献   

6.
陈雪茜 《现代语文》2006,(10):14-15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育人这个大目标服务的,19世纪德国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二是相互渗透,无法割裂开来的。早在1999年程红兵老师就提出了语人格教育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语人格教育是语教师在语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知识传授、语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在语教学实践中,笔有意识地把对学生的人格培养渗透到语教学中,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在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采用语法判断的方法,考察了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能否依据反身代词的形态句法规则指称汉语简单反身代词“自己”及复合反身代词“他自己”。研究结果显示,留学生的中介语语法没有遵循反身代词的形态句法规则,其母语(英语)对汉语反身代词的影响较大。母语促使他们成功习得构词形态上与母语反身代词相似的“他自己”,但阻碍了他们习得构词形态上与其母语反身代词相异的“自己”。文章最后还探讨了研究结果对汉语二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由苏教版小语教材编辑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语课程标准》负责人巢宗祺教授发表了《谈谈“语素养”》的讲话,他指出,“近几十年来,语教育经历了由‘知识利益’向‘能力利益’的教育模型发展的阶段。”“这次课程标准的出台,就是要在上述两种模型的基础上建构起‘语素养’的教育模型。”“过去的两个阶段,记忆也好,训练也罢,构建的是一种线性的模型;现在是三个维度,构建的是立体的模型。”(讲话全参见江苏教育出版社网站,章链接:http://www.1088.com.cn/200111/ca725.htm)  相似文献   

9.
宋玉柱同志在《汉语里有“没去了几次”这种结构吗》一文(1980年《中国语文》第6期)中提出:“‘没’在‘动+了+数量’中就只有一个位置,即放在数量短语前,而没有放在动词前的形式”;汉语中“没有‘没去了几次’这种结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宋氏推理的过程是:“没有”与“去了”相矛盾,不能说“没有去了”;因而“没去了几次”的说法是错误的。如此推理,也大有漏洞。首先,宋说并未明确此语中否定的指问。高名凯先生在讨论否定句型时指出:关于否定,一般人“以为是约束动词的。否定实在是整个命题的否定说法。如果我们说‘这不…  相似文献   

10.
说“酷”     
要说赶时髦,我敢说,谁也赶不过我们班的小魔女刘杨惠子。最近这段日子,小魔女的时髦语是“好酷哦”、“酷毙了”。问小魔女什么是“酷”。“连‘酷’都不懂?”小魔女一脸瞧不起人的表情,“‘酷’就是‘酷’嘛!”我们还是不懂什么叫“酷”。去问罗老师,罗老师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英语单词“cool”,说:“‘酷’就是从这个英语单词音译过来的,原意是冷静,汉语的意思是形容程度深。”我们还是不明白,罗老师说的意思跟小魔女所说的“酷”,好像不是一回事。“当然,”罗老师又接着说道,“现在人们所说的‘酷’已完全是另外的意思了,…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课本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有一个句子:“设计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有一位年轻的语教师问我:“句子中的‘各各’是什么意思?换成‘个个’或‘各个’行不行?”问题问得好。  相似文献   

12.
芜崧 《学语文》2006,(5):40-40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上册在谈到语素时说:“‘蝴蝶’只是一个语素。‘蝶’在别的组合如‘粉蝶、彩蝶’中仍是一个语素。”(248页)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195页)、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191页,中央电大出版社,1996年)等几套有影响的高校汉语教材都持相同的观点。然而,王艾录先生对此提出质疑:“承认‘蝴蝶’是语素,同时承认‘蝶’也是语素,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的。至于说‘蝶’在甲词里语素,在乙词里不是语素,这恐怕在汉语研究史上是没有过的,所以其科学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3.
借网络语言之精华促语文教育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培勇 《西藏教育》2008,(11):16-18
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  相似文献   

14.
“理趣”一词源自佛典,正式被用于诗歌评论则在宋代,但富有理趣的诗则早已有之。清代沈德潜在《说诗啐语》里说:“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邵子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  相似文献   

15.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16.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人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由当代“大儒”蒋庆先生编纂的12册“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即将问世:蒋先生在后记中称:“近世以降,斯文见黜;经书之厄,甚于秦火:”本来以为他讲的是“文革”。但他似乎生怕别人搞错,特别申明他所指的是1912年,那年“蔡元培上台担任教育总长,一上任就废除了小学‘读经科’:从此,这个教育体系中没有了经典教育。中华民族成了抛弃自己经典的民族,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种教育的后果:‘礼崩乐坏’,‘学绝道丧’”。  相似文献   

18.
汉语特点和文言文教学江苏如东县马塘中学杨学淦文言文“不是像希腊文、拉丁文那种‘全死’的‘外国文字’”,而是“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唐德刚先生语,见《胡适口述自传》汉译本第200页注文)。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  相似文献   

19.
试析“什么”的语源与结构方环海按照现代汉语对词的内部结构的分析,一般把“什么”一词归入后附式构词之列,认为“么”是后附式词级,在“什么”中只用来调整音节。冯春田先生就曾在《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中这样说:“‘什(甚)么(摩)’是由‘什(甚)’和‘么(...  相似文献   

20.
荆超 《西宁教研》2000,(5):29-29,34
“语文”,顾名思义,“语言”和“文字”的结合,“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来历,据叶圣陶说:“‘语文’一名,始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国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说明“语文”原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意思,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