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印象深刻,使学生对你的所讲的内容"一见钟情"。导入,要紧扣教学内容,为新课搭桥铺路,引导学生由已知过渡到未知,为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开端。类比分析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知识经类比分析,得出与之相同或  相似文献   

2.
课堂导语是教师在讲新课之前精心设计的一段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好的导语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尽快诱发学生开启思维,启迪记忆。对学习提高兴趣。为了更好地发挥导语的作用,在设计导语时应如何注意呢? 一、展示新旧知识联系点 知识的学习要求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可以采用复习导入、回忆导入、小测导入等方法,唤起学生对部分知识的回忆。然后过渡到新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顺理成章地接受新知。 二、给学生期待信息 从教育学、心理学观点看,思维上暂时的困惑能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结合教学重…  相似文献   

3.
导语是教师在讲新课之前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片断,好的导语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其注意力;能使学生迅速了解学习目标和要求;能诱发学生开启思维,唤起记忆。我认为,设计导语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展示新旧知识联系点的原则。知识的学习要求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无论是起始、单元开篇、章节新授,都应唤起学生对部分知识的回忆。利用导语展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启下联,过渡到新知识的讲授。比如,复习导入、回忆导入、小测导入等方法,既能引起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高学生记忆力的措施 1.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教师从一开始导入新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环节之一.设计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除了上述这种以事件导入外,常用的导入法还有故事、谜语、诗歌、音乐、电影、典故导入等等.  相似文献   

5.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是地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一堂课的起点.地理教师恰当使用新课导入语,能够快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较快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好状态.初中地理教师要十分注意对新课导入的方法和艺术.  相似文献   

6.
导入语是我们教师讲授新知识之前,有计划、有目的设计的一种教学语言。导入语虽然简短,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导入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导入语的设计非常重要,尤其是语文课导入语的设计,更不容忽视。但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多样,文章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在设计导入语时就应注意其灵活性和多样性。现就语文课教学中导入语的几种常见类型略作浅释:*一、情感导入法教师把微笑带进教室,用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和良好的情绪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对教好一…  相似文献   

7.
<正>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上一堂出色的语文课,教好一篇新课文,抓好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前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得好,能够引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学习之中,提高授课效果。为此老师在教授每一篇课文时,应根据类型风格、教学要求、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等因素选择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导入方法,精心设计出不同的"序幕"——导入语。一、忆旧引新法新知识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复习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后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游刃有余的新课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结合中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和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等特点,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形象、生动,语言要引人入胜,具有趣味性。下面谈谈几种新课的导入方法:动手实践导入法动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的导入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动手,不但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有利于提高教  相似文献   

9.
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通过恰当的多种多样的信息,建立问题情境教学,制造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在接受新课知识前做好心理上认知上的准备的一种教学行为。一堂新课的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带出一堂好课来,课堂上导入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个关键。因此,要提高新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入语,用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尽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最大程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张伟萍 《安徽教育》2010,(11):53-53
<正>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至关重要,它起着从生活到课堂,从产生经验到教学内容,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起着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导入环节是教师进行课堂第一次调控的依据,是课堂教  相似文献   

11.
教学导入语,又叫导语。它是教师讲授课程新内容的导言,是引入新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好的导入语能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导入语的运用还能起到另外的辅助作用———“收心”,即把学生从活跃的课间活动中拉回到严肃的课堂教学中来。总的来说导入语的作用可用“双重过渡”来概括:即从课间向课堂听课的过渡和旧内容向新内容的过渡,前者为上课作思想上的准备,后者为学习新内容作知识的铺垫。导入语运用的得当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注意力集中到新的教学内容来,从而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极为重要.教师要在一节课开始时精心设计导入语,吸引学生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美好气氛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相似文献   

13.
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新知识,要使学生从旧的知识很快转过来,肯定有个过渡。再加上学生一下子从自由活动进入学习状态也要有个过渡,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精心的导入语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使他们沿着我们引导的思路进入学习状态。导入,就是运用导入语或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的方法。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相似文献   

14.
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导入是衔接旧知识和引导新知识的关键,通过巧妙而艺术的新课导入,让学生在教学中轻松接纳新的知识点,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导入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艺术性的体现,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新课导入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优化新课导入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正一堂课上得好坏,导入语非常重要。如果它新奇、有趣,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历史课,离不开设计科学、新颖别致、充满智慧和艺术的课堂导入。一、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即复习旧课、旧知识而导入新课的方法。研究表明,获取新知识是建构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复习导入能使学生温故知新,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能使新旧知识互相联系,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新知识,是  相似文献   

16.
<正>新课导入原则性有效性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整个教学中,它起着从生活到课堂、从学生经验到教学内容、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起着新旧知识逻辑上的衔接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有效导入新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 ,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 ,揭示主题 ,不仅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 ,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反之 ,学生很难及时进入角色 ,教学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 ,导入新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开始上新课时 ,教师就直截了当地揭示课文的主题 ,简明扼要地说明课文要讲的内容。这样导入新课 ,简洁明了 ,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 ,很快进入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数学学科具有完整的体系,在学习时更要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借助有效导入,复习新课所需的旧知,唤起学生的记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讲课也是这样,导入新课这一步很关键。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注意运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无论采取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把学生的思绪吸引到对新课的学习中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常用的导人新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复习提问,温故知新这是一种最普达的导人方法。这种导人既能起到复习旧知识,又能过渡到对新知识的学习的作用,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奴隶社会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然后提问:对漫长的原始社会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导入是传授新课前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的行为方式。导入的过程也是为新课的呈现搭桥、铺路,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本文将围绕导入教学,从以下几点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