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古村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但当前时期,多数古村落处于高度空心化、古建筑破坏严重的状况。多数古村落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或主动或被动融入民俗旅游开发的大潮之中。在古村落的民俗旅游开发中,古村落居民经常处于边缘化境地,哪些文化需要保护也不太明确。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同样需要智慧。破解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困境,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2.
古村落、古建筑作为温州市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发展当地经济、推动经济结构变革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古村落所蕴含的体验价值使其在旅游开发中呈现出极高的经济转化功能,并逐渐发展成为全新的旅游目的地.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以体验价值为视角,从温州市古村落的保护与经济开发、可持续发展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古村落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对策,为构建当地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3.
这里主要以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为个案,探讨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物质性空间和历史的关联性上,老司城遗址空间是明清时期土司与地方民众、土司与中央王朝权力关系的象征,其历史也依赖着地方民众的信仰仪式和日常生活得以延续。目前,随着遗产保护、展示空间规划的实施,外部策划者圈地式的保护理念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未来发展产生了矛盾,以动员当地居民的参与、凝聚地方文化认同感为核心理念的动态保护,应成为遗址类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古村落民居保护与开发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古村落正在迅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建筑。伴随着古村落的消失,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民族习俗也在消退。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村落被列为国家文物加以保护,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文物可以划分为文物实体和文物形态,利用产权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传统古村落民居的产权现状,及由此所引起的保护与开发的无效率性,可以给古村落民居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潮湿环境土遗址,特别是作为中华文明发源的直接实物证据的一些史前遗址,具有极其突出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也是我们保护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分析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病害成因及其主要类型,总结和归纳出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索了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理念,分析了保护所需的技术需求,最终得出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主要是水的问题,通过水环境控制措施,可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问题转变为“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问题;可将潮湿环境土遗址分为展示类遗址和非展示类遗址,不同类别的遗址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和措施;通过保护提前介入,促进保护与考古工作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等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遗址;将化学与物理加固方法有机结合,形成潮湿环境展示类考古遗址综合加固技术,是土遗址本体保护加固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驿道文化线路是具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双重身份的文化遗产,关于它的保护,目前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龙场九驿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传统的古道、桥梁、渡口、关隘、码头、驿站、会馆、书院、寺庙、牌坊、古井等不可移动的古建筑遗址。贵州黔西象祠古建筑是其中重要的文化遗存,由于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加上保护力度不足等,目前象祠古建筑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加大对龙场九驿沿途古建筑抢救性修缮和保护是文物主管部门、各级政府无旁贷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厚文化内涵散发着无穷魅力,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古村落文化旅游开始兴起,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成为古村落旅游成功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古村落旅游文化结构的分析基础上,尝试建立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模型,提出加强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与建立和完善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是提升古村落旅游文化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并通过浙江诸葛村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苏州市多措并举推进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部分古村落和古建筑保护现状较差、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化保护的政策瓶颈尚未突破等问题。建议继续在古村落保护利用的理念、政策、法规、机制、运作和监督等方面不断创新、完善,确立综合全面的保护战略,实行分级分类保护利用方针,完善古村落保护法规和规范标准,研究制定突破性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上海论坛”宣布,由来自各国的190位考古权威反复筛选,陕北石峁遗址与浙江良渚遗址共同入选10项“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对遗址进行保护和保护性展示的具体建议:建议省政府责成榆林市和神木县文物管理部门尽快成立专门的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大力征集民间石峁玉器;同时尽快组织力量,编制遗址保护规划,包括确定保护范围,付诸实施;由省政府或榆林市政府出面主办,委托并资助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和陕西师大在进一步强化研究的基础上,承办高规格的“石峁遗址与中华文明探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尽快考虑在石峁建立基于最新考古遗址展示理念的遗址博物馆;榆林市和神木县以石峁遗址保护性利用为契机,重新统一规划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包括把当地红色文化旅游等资源和石峁、新毕以及内蒙等史前遗址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创意规划“红色-史前-草原文化之旅”,借以完善形成地域文化产业支柱,为榆林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产业新路。  相似文献   

10.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保护古村落的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在古村落的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旧"矛盾日益表现出来.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在研究分析古村落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党城村是闽北古村落的一个缩影,凝聚着闽北地区古建筑的传统文化精华。党城先民们将独特的思维观念和丰富多彩的造物思想渗透到村落选址布局、建筑形制与装饰文化上,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珍贵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党城古村落崇尚自然生态、注重宗族意识的理念,蕴育着有机性、整体性和内聚性相融相合、天人合一的村落建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座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张谷英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课题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围绕"提升张谷英村的文化价值和处理好其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创新"这一研究主旨,探讨分析张谷英村旅游发展中的文化价值与文化保护,以提升张谷英村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岳阳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虚拟现实技术(VR)近几年来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研究开发的热点。中国古代祠堂的虚拟仿真系统的实现综合利用了3DSMax和MultiGen Creator/Vega软件各自的优点,可以更好地对中国古建筑和自然景观进行异地漫游、体验中国古建筑,弥补传统文物展示与保护方法的不足,同时也为中国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领域提供一条可行路线。  相似文献   

14.
对安阳殷墟考古大遗址的文化资源及殷墟保护区内经济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区经济建设之间存在制约和矛盾。通过分析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中遗址保护与城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殷墟的建设与保护应符合一般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对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考古大遗址公园的考古保护工作应与当地城区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徽州古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之林独树一帜。皖南古村落的规划特征明显且极具艺术性。探寻其成因渊源,论证皖南古村落的规划融合了晋唐文化与自然境界,融入了风水文化、儒商文化及徽商文化,体现出徽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徽文化的物化表现。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与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景观建设逐渐成为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之一,既可以改善当地村民人居环境,也可以弘扬当地景观文化。在乡村景观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既能够深化村民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增强村民对地域文化的认可度,也能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乡村活力与生态宜居专题》栏目中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徽州古街是徽州古村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载体,是徽商在徽州本土成长兴盛的大本营,是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重要平台。保护徽州古街就是保护徽州古村落、保护徽州文化整体生态、保护徽州文化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8.
古村落的多重文化价值属性对旅游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是古村落开展文化旅游的基础动力.文章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从古村落文化、古村落旅游两方面对古村落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与进展进行总结归纳,提出后续研究应关注和加强对古村落文化旅游本土模式、游客体验、文化内涵提升以及文化保护等重点研究方向.同时提出,文化旅游作为古村落发展的出路之一,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中构建动力机制,以实现古村落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桂北古村落是桂文化遗存的物化形式,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现有的桂北古村落,人文历史文化厚重,保护与传承亟待高度重视。江头洲是桂北著名的古村落之一,古村落文化受到周敦颐理学思想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方兴未艾,古村落目前大多数已经成为旅游胜地。重视加强古村落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考古遗址公园是目前国内乃至全球提倡并推广的一种对遗址的创新保护与利用模式,世界上有不少成功的案列,但也有的遗址公园削弱遗址的特征,烘托公园的特征,加入了过多大众娱乐项目,导致遗址公园千篇一律,缺失文化内涵。除此之外,遗址公园还出现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不够,缺少公众的参与和游客的体验式旅游经历,导致遗址公园"有形无神"。本文以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为例,在分析其发展特色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坚持以文化为导向,把历史遗址文化底蕴作为发展打造的核心,鼓励当地居民加入遗址保护中,让文化展示更加注重对体验式旅游项目的开发,从而真正打造出以文化为向导的"形神兼备"的遗址公园,达到延续文化记忆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