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小兵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4):11-13
犯罪行为既是对法律的触犯,又是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侵害或践踏,当然也就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犯罪心理的道德冲突,是善与恶在个体心灵中的矛盾和斗争,探讨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冲突的不同特点,进而寻找相应的对策,有助于抑制犯罪和改造犯罪分子。 相似文献
2.
3.
当代职业女性的心理冲突及其道德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娥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1)
本文对当代职业女性陷于事业和家庭两难选择的困境,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道德分析,提出社会、家庭和职业女性为走出这一困境所应作出的共同的道德努力,其中关键是共同促进职业女性的独立人格和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从而使职业女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4.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6)
功能主义冲突论对社会冲突的根源、类型和正功能,特别是安全阀机制的阐释,为理性看待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冷漠提供辩证性指导。物质性资源分配不均及非物质性因素分歧诱发的社会冲突,成为道德冷漠滋生的社会基础。大学生的道德冲突是导致道德冷漠的社会冲突之一,也成为高校防范道德冷漠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可以从大学生个体道德冲突干预、冲突"正"功能发挥和冲突"根源"减少等方面着手,将防范道德冷漠的机制渗透到对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大学生道德冲突问题不能单由个人行为来解释,而应由新时期的价值观、道德观及教育理念诸方面加以阐述.本文由道德冲突的表现入手,挖掘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正确的引导途径,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使道德教育的功效得以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6.
张愿坚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2):5-10
纵观伦理学史,对道德的研究始终未能超越自身的体系,未能从另一个学科角度进行探究。从政治哲学角度,以个体和群体的复杂互动关系为核心,可以对作为社会基础的道德问题进行新的解析。善作为道德的核心概念,是内化于个人自身的符合合群性要求、实践可使个人获取幸福的系列规则。而规则是变化的,据此可以将人类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封闭性道德阶段、多元化道德阶段和开放式道德阶段,三个阶段各有其政治学特征。还需要提出生命轮回的观念,希望扩大道德效用边界,消弭人类社会的道德危机和道德冲突,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7.
杨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67-69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应用的避渐普及,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正日益凸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是形成网络道德冲突的内在原因。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因素是大学生道德冲突形成的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动作,对道德建设既有推动作用,又有消极影响。本文论述了发展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进步的关系,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若干原则和关于未来道德建设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9.
代际道德冲突是现代社会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解析是化解亲子冲突的重要前提。导致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角色不同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二)价值观冲突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三)利益冲突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四)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五)文化反哺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六)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加剧了代际道德冲突。只有找到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才能在代际道德冲突中利用教育学原理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化解代际冲突,发展孩子的道德水平,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道德选择作为人类重要的认识活动,往往面临着不同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道德主体的内在冲突、同一价值体系内的道德选择引发的价值冲突、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道德选择及其价值冲突等,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处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对立或冲突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静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5(1):28-29
德育分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隐性德育作为完整德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表明隐性德育也是一支重要的德育力量。学校德育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使两者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在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要分析道德失范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王桂花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6(3):28-29
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道德和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中的共性和区别。重视道德在传播过程中的教化和感染作用,对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迅猛发展,使青少年网民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网络给青少年带来学习、生活、工作的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种种网络道德问题。从品德心理角度剖析,其本质是青少年网络道德认识紊乱、网络道德情感沦丧、网络道德意志瓦解、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卫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3(1):61-62
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语文这一学科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既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又富有形象性.语文教学要从朗读、审美、内容等教学中借文章之内涵,借语言文字之韵美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16.
宋晶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3(1):36-40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观,比较系统、集中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学说,同时也阐明了恩格斯道德观的形成及道德的根源、本质、基本内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这种时代特点使中国社会面临激烈的道德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解释这些冲突,能否在“三多”时代寻找到“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的民族道德价值,如何理性地探讨和认识主流道德价值建构的科学规律,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8.
在构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体系时,必须贯通古今,融合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以适应我国进入国际化经济轨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张继如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5(1):105-111
心理学中两种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心理学的研究模式,研究原则,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导致冲突有根本原因,也有直接原因,其关键就在于无科学统一的指导思想,无系统全面的研究内容,无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因此实现两种方法融合可以通过的主要途径是:第一,树立科学统一的指导思想;第二,坚持系统全面研究的基本原则;第三,加强理论心理学的建设;第四,建立综合统一的方法论体系;第五,积极推进心理学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振苏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18(2):98-100
在对青少年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克服和防止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教育者的教育手段要多样化,运用感情、形象、哲理形成教育魅力。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