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教育呼唤 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没有和谐教育,就没有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状态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虽然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经营,但主导方面在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则居主导地位。教师是教育劳动的主体力量,学生是劳动对象,教育劳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师生感情、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热爱学生。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爱心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等关系,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  相似文献   

4.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诸多方面。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下来完成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传统观念上习惯把师生关系狭义的定格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单通道授受关系,其实这仅仅是师生关系最简单的描述。它还包含以下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师生关系的几个认识角度 1.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关系 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推动、创造的社会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交往是阐释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师生交往的内容应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6.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同时,师生关系又是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达到共同目的而进行的交往与联系,反映着教学活动的规律性。从多方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教育中积极主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感情融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①但是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师生之间相处的情况不是很乐观,矛盾在不断激化,教师体罚学生,学生殴打教师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敌对关系势必会影响学校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高度评价。所谓师生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从广义讲,师生关系泛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相师相学关系。从狭义讲,师生关系特指在学校教育机构中存在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文所讲的师生关系是就狭义而言的,这种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台铜亨效传递与反馈的前拱暑条件。  相似文献   

9.
武琳 《师道》2013,(5):38-39
扈中平在《现代教育理论》中说:"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是最经常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双方,双方在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统称为师生关系。"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师生之间的业务关系、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这三方面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是界线模糊的。在学科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个好的切入点,也是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能回避的话题。一、首先,很难想象一门学科在师生关系紧张、冲突或冷漠中能得以实现它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1对师生关系与班级的认识和理解 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班级中的师生关系对每个学生和教师的情绪、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谐的班风、有利于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设计者、教育过程的主调控者和教育成败的主责任者。因此,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1.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一、教育关系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这种关系是从教育过程本身出发,根据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各自承担的不同任务和所处的不同地位的考察,对两者关系作出的教育学意义上的解释。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学生是参与者、学习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  相似文献   

12.
周珊珊 《考试周刊》2013,(30):166-167
<正>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相互交往和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人际关系,是维系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一、师生关系的内容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师生之间的业务关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分别充当一定的角色及在双方活动共同体中的分工合作。简言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即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互动关系。(二)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具有伦理性质的特殊关系,是师生在处理相互关系中应遵循的道德  相似文献   

13.
浅谈高等院校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所有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教育关系、情感关系和道德关系三方面阐述了师生关系,并提出应该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莫过于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和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客体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学  相似文献   

15.
试论改善师生关系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双边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交往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从师生关系的性质来说,师生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组织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起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提高教师威信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师生关系不融洽,其它关系搞得再好,对教学效果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有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引起师生之间矛盾冲突也是经常发生的,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社会规范的代表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两个主体,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育关系,包括教学关系、道德关系、情感关系、组织关系和资源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里一个恒常而基本的主题。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师生关系是学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制约着学生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王彦 《教书育人》2012,(25):10-11
教师工作是一种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过程。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的发挥,维系着课堂教学的气氛,制约着教学信息的传输,影响学生个性的社会化与心理健康。而师生关系正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包括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我国现阶段的师生关系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它是以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以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为指导,以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为特征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表现为教育关系、认知关系、情感关系和人际关系四个方面。新型师生关系理念主张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民主的。作为教师要坚定不移的摒弃“教师中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发扬教育民主,强化服务意识,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