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习得性无助”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因频繁挫折体验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具有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过低及情绪失调等心理特征。可运用创设机会体验成功、正确归因、分层次教学、教师期望效应等教育策略帮助他们恢复自信。摆脱无助。  相似文献   

2.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缓解中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策略包括:帮助中职生设定合理可达成的目标;创造成功的条件,帮助中职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建立积极的期待,强化中职生的自信心;营造关爱和宽容的环境。通过关注和研究中职生的习得性无助现象,促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管理。  相似文献   

3.
“习得性无助”现象是一个长期困扰着中小学教育的现实难题,目前尚缺少切实有效的教育干预。本文从物理学习角度着重论述了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无助现象的形成原因、对无助现象的有效干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习得性无助”现象是一个长期困扰着中小学教育的现实难题,目前尚缺少切实有效的教育干预。本文从物理学习角度着重论述了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无助现象的形成原因、对无助现象的有效干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专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在愿望多次受挫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习得性无助”往往表现为厌学、学习兴趣低下,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低下,消极的心理定势等。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中专学生对学习的无助感是在长期的失败中逐渐习得养成的。这种心态对中专生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中专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有利于加强对中专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怎样消除中小学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心理呢?一、坚定学生的自信心丧失自信,是“习得性无力感”的一大心理特征,鼓励自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消除“习得性无助”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发展特长。导致出现部分中小学生“习得性无力感”心理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教育观念的偏颇与畸形,特别是教学评价手段的片面与单一,使学生的自我同一感发生了混乱,形成了失败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上把“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的确缺少取得成功的能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力,不愿再为完成任务付出认真的努力,久而久称为“习得性无助”。在中技学校,这样的学生不之,就会患上习得性无助“疾病”。另外,来自家少,找到产生这样“不求上进”现象原因及有效长的消极评价也不容忽视。多数家长对学生在校干预措施,对提高技工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成绩的“格外关注”,让那些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义。压力增加,特别是一些家长因自己工作或事业而一、“习得性无助”行为产生原因对子女的小小…  相似文献   

8.
习得性无助是个体通过学习后天形成的,表现出无所适从、无能为力、无济于事、无可奈何和无动于衷的消极心理状态与行为倾向。学困生习得性无助体现在放弃主动求助,丧失积极动机,爆发心理问题。树立积极、正确的教育理念,进行心理疏导和正确归因,增强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成功体验,形成理性的教育评价和积极的教育期待,是引导学困生消除习得性无助的有效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习得性无助是个体在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帮助学生合理设置目标、转变学生消极思维、打破学生信念障碍,能够帮助学生走出习得性无助的泥潭。  相似文献   

10.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或者“后进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饱受失败的打击,鲜有成功的体验,就会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通常有以下一些表现:第一,动机水平降低: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在语文学习上消极被动,对语文的一切都不感兴趣。第二,认知出现障碍:学生一旦产生习得无助感,随之而来便产生一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不能从语文学习的成功尝试中积…  相似文献   

11.
<正>一、"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1."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自身因素。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动手能力发展较差,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动手表达能力困难。这些动手能力不足的学生,如果在学习上重视程度不够的话,很容易产生失败的体验和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不良的归因反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2."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教学因素。集体授课  相似文献   

12.
"习得性无助"是学生在学习中因受到频繁的挫折体验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具有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过低及情绪失调等心理特征。可以运用创设机会体验成功、正确归因、分层次教学、教师期望效应等教育策略帮助他们恢复自信,摆脱无助。  相似文献   

13.
对H省农村中学的8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1)农村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性别差异,累积生态风险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年级差异;(2)累积生态风险显著正向预测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积极心理资本显著负向预测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3)积极心理资本在累积生态风险和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为降低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要从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等不同方面着力,减少高风险因素,为初中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重视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培养,增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希望感,提高其学习动力、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强化家校社协同,家长履行“第一责任”,注重亲子间的感情纽带维系,主动配合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或者“后进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饱受失败的打击,鲜有成功的体验,就会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通常有以下一些表现:第一,动机水平降低: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在语文学习上消极被动,对语文的一切都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15.
以614名中学生为对象,采用班级环境、情绪弹性以及习得性无助问卷进行施测,探索中学生的班级环境、情绪弹性与习得性无助的关系。结果发现:习得性无助的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主效应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初三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相对较高,初二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较低;班级环境、情绪弹性与习得性无助的大部分维度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师生关系、积极情绪能力、学习负担和同学关系对习得性无助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6.
一、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解析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行为表现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放弃了一切努力,消极等待不良结果的到来,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是儿童依据自身已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生活履历“自组织”数学学习素材,主动经历、体验、复演人类数学创造的“生命·实践”活动历程。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从数学的“理性精神”出发,其主旨是润泽儿童的数学生命。建构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首先要基于儿童学习原点,消除儿童“习得性无助感”;其次要基于儿童学习过程,指导儿童“自我习得”。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让教育真正进入了“以生为本”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习得性无助”是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对学生成长和高职教育效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都有密切的关系,如何科学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治,引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 ,缺乏进取心 ,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 ,乃至对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所谓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 ,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 ,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习…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英语线上课程中,由于课程目标设置和授课方式的变化,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影响了学习效果。分析了学生线上英语学习的现状,以及消极情感、认知和行为等一系列习得性无助表现,探讨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多元成因,并基于线上英语学习的特殊性,提出了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