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翻译,许多人理解比较偏面简单。认为是"人云亦云","乌鸦学舌"之事。作者通过对《西游记》中"弱水"一词的理解与翻译进行分析,让大家对翻译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许海洋,中南民族学院2002届法律系专科毕业生。在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和国家正式取消毕业生包分配制度的双重压力下,他急速地转变就业心态和应聘观念,通过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终于在2006年逐鹿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一鸣惊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大约始于唐朝:它纯属官方报纸,主要登载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的奏章和官吏任免之类的政治文件。《邸报》的内容需要经过严格审查,这就延误了传递的时间,读起来也枯燥无味,不能满足一些官僚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想更多地知道宫廷内幕、政治动态的要求。于是,小报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提到“青楼”这个词,具有一定古代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它指的是古代的烟花风月之地,即妓院,是古代妓院的代称、雅称。它颇受古代一些文人墨客的青睐,以致在古诗词中频频“现身”,时时“亮相”。  相似文献   

5.
"音乐"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此前的音乐概念多用词语"歌"、"咏"或具体的曲目等表达.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把受骗叫做“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指到当铺去典当东西。清朝末年清河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王,世代经营当铺,家大业大,生意兴隆。生活富裕后,王氏选外人主持业务,自己做股东。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叫寿苎(zhù)的人主持着当铺业务,寿苎酷爱读书,喜欢校刻书籍,对生意  相似文献   

7.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四字,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特别是“瘦”字之运用,意蕴丰厚,有说不尽的精妙之处。但据笔者考查,“绿肥红瘦”仍有源头可以寻索,“瘦”字并不是李清照的独创。对一般植物来说,用“绿”指代“叶”,用“红”指代“花”,用“肥“形容茂盛,用“瘦”形容枯萎,这既是生长规律之“常景”,又是罹于风雨之“变景”。一个“瘦”字视为“常景”往往感“韶光易逝”,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统称“胡”。自“五胡乱华”后,胡人一度主宰中原,胡、汉融合,混杂而居。为了与汉人交往,北魏皇帝规定胡人要学会说汉语。据《魏书》卷十二记载,孝文帝说:“今欲断诸北语,一以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相似文献   

9.
“雌黄”是一种可以提取某种成分以作颜色的矿物质。古代馆阁新书净本有写错字的,校改之法有数种:一是刮洗,但会伤纸;二是贴纸,但容易脱落;三是涂粉,但旧字还会隐约可见。这些方法都有缺陷,惟有用雌黄涂之,才能一涂即去,且经久不脱。因此世人称改窜文字为“雌黄”。  相似文献   

10.
“寸阴”者,“一寸光阴”之紧缩也。古谚语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之说,言时间之短暂和宝贵也。“光阴”怎会成为“时间”的同义语?计算时间的量词,现在人们只知是分、秒、时,怎么会是计算长度的量词  相似文献   

11.
镀金是一种以金饰物的工艺,即用薄层黄金加附在银铜诸器上。古代把考中进士称为“镀金”;如今,称出国留学为“镀金”;还有把在职带薪读书、拿文凭称为“镀金”的。读书为什么比喻成“镀金”呢?  相似文献   

12.
祝新福 《教师博览》2006,(10):53-53
“染指”一词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春秋时期,有一次郑国大夫子家与子公一同去晋见郑灵公。等待接见的时候,子公的食指突然轻轻颤动起来。于是,子公将手指伸出来给子家看,并且笑着说:“这可是个好兆头呀!”子家连忙问道:“这能预示什么呢?”“我有过这样的体验,以往食指一颤动就有口福,总能尝到好吃的东西,”子公得意地晃着脑袋说:“我估计今天也不会例外!”一会儿,郑灵公传话接见他们。当他们经过走廊时,瞥见隔壁房内有一位厨师正在案板上切甲鱼。这只甲鱼特别大,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便决定把它分赐给大…  相似文献   

13.
“足下”是古代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此处“足下”系下称上;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少卿足下……”此处“足下”  相似文献   

14.
近观电视剧《大脚马皇后》,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有关马皇后的一个故事。马皇后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原配妻子,曾辅佐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朱元璋宠爱。但  相似文献   

15.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方,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他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了夏天可在树阴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却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  相似文献   

16.
现在,仍有不少人把坐牢叫作“坐班房”。“班房”为什么会同牢狱(监牢)同义?“班房”是“三班六房”的简称,使用这一称呼始于明清,它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专政机构。“三班”是皂班、壮班、快班的合称。它是古代州县衙门中一种差役组织的名称。皂班的“皂”,原为马牢之名,即马厩。古代,奴隶与马同牢,又因“皂”为黑色,古人用以借代穿黑衣的养马官,由此,引申为泛指州县衙门里的差役,又称皂隶;特指专司站堂行刑的衙役,即县官升堂审讯时,排列在公堂两边的公差——皂班。  相似文献   

17.
“师”在古语中指“军队”。在西周初期,根基未稳,需要加强军队。于是,便在王公贵族的子弟中开办学校,加强培训,要求他们都成为英勇善战的勇士。他们在学校中主要学习射箭、刀法等军事技能,文化知识次之,所以这些学校中的教员大都由军队中的高级军官组成。这些军官担任教员的时候,他们的官职名称没有改变,人们便泛称他们为“师”、“师长”。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传授生产经验、生活经验的需要。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专门的学校和教师,教育的内容除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外,还包括军事、宗教、文艺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教育具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原始政治、宗教与艺术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专门的活动;由于文字尚未产生,口耳相传与行动的模仿,便成为原始教育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也就是在这种教育形式下,逐渐形成一些粗浅的、外在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和朦胧的师德意识。 我国师德教育的正式产生是在奴隶社会的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9.
在拉丁语中,“Civilis”(文明)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持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在西方,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写的《利维坦》一书,首先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他当时所说的“文明社会”,是指与战争状态相对立的和平状态。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把文明视为民主、自由和平等,与君主专制、等级特权对立起来。摩尔根的社会发展学说则将史前社会分为“蒙昧”、“野蛮”两个时期,与“文明”时期合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期。人类从蒙昧、野蛮时期通过各种…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细读”(Close Reading)是后辈研究者总结的美国“新批评派”的核心批评方法.考其英语原文,英国批评家瑞恰兹首先提出“Closeness of Reading”,美国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的表述则是“Careful Reading”.“Close Reading”可能是前两者的转述或再转述.“细读”的创造者是布鲁克斯的老师兰色姆,在美国梵特比尔大学英语系任教时,他即以此法分析文学作品.细读过程需要不停向学生提问,其主要性质是一种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方法,和英语系传统的传记研究方法相对应.布鲁克斯在梵特比尔大学和牛津大学求学期间,以细读为特色的文学教学理念和文学批评方法开始成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