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在这种新背景下,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外语特别是英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工具.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英语学习,特别是急需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因此,我们有必要强化英语教学与普及工作,使更多的入学好、用好英语.  相似文献   

2.
英语在我国职业教育中不仅是文化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课。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也成为关注热点。本文介绍了交际法和中职教育的特点,分析了在中职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交际法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一定英语交际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当前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文章根据中职英语教学的特点,探讨中职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发展。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与全球的接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对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英语也成为了中职教育的必设课程之一。本文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和特点,就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以交际教学法为研究视角,探讨如何运用交际教学法改变中职英语教学的滞后现状,为实现中职英语职业化、实用性的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步发展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交际目的和交际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尤其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敏感度和宽容度。同时,提高流利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步发展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交际目的和交际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尤其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敏感度和宽容度。同时,提高流利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现如今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语言。语言、交际和文化密不可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好英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当前的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将从课程设置、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可能存在的障碍。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中职教育已然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输送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中职教育中的英语教学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职教育不仅旨在培养具有高、精、尖的技术型人才,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也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不仅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同时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点,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的种种差异而产生的各种困惑,在中职英语专门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它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实际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参与国际事务和对世界发展影响日益增加的国际环境下,英语显得越发重要。英语翻译是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法。多媒体时代,如何进行大学英语翻译的有效教学、创新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是当代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由陈建平等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翻译与跨文化交际》,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知识及相关技巧和建议。本书对构建科学、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不断发展,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随着国际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的逐渐增多,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高水平外语口头交际能力的人才越来越成为时代的需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英语打基础的时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尤其是学生英语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重点及课堂教学关键环节之一,特别是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频繁的国际经济及文化交流,也对我国大学生的语言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受目前师资条件、课程设置及广大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认识及态度方面的限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依旧微乎其微。因此,结合目前跨文化教学实际情况,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及态度、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调整相关跨文化课程设置、引入合适的跨文化教学测评手段,已成为提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育的重要目的。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在于学生对异域文化应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加强对异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中获得英语语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交流需求,真正成为能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交流频繁,英语作为对外交流的主要工具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较低,这一现象在中职院校中较为明显,那么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是摆在中职院校教师面前重要的议题,随着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组织形式需优化革新,倡导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本文通过对中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影响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因素,通过优化创新教学方法,旨在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为相关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路莹 《教育教学论坛》2014,(40):125-126
现今英语已经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书面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而忽略了训练学生的口语技能,使得"哑巴英语"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分析了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普遍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自如地进行英语口语交流。  相似文献   

16.
史满芝 《知识文库》2023,(10):86-88
<正>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化形势也越来越突出,与各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友好往来也越来越频繁,作为国家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中职教育也应当重视国际化语言的学习,英语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深化他们对各个专业内容的理解。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我国的各个阶段教育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以及科学技术学习,被我国社会所广泛地接受和认可。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经验,能够及时掌握先进的思想和经验,接触和了解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自我能力。对此,在新课改形势下,本文将着重分析在中职教育过程中中职英语的定位,如何为专业课服务,并提出几点改革意见。  相似文献   

17.
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语言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文化教学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有效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尴尬,保证了交流的顺利进行。中职英语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不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然而,目前在我国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这种困惑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对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此,本文对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困惑与教师角色调适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分析了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困惑;其次对中职英语教师进行角色调试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黄华 《现代企业教育》2009,(16):213-214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是我们学习和掌握世界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广泛进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工具。英语在当今国际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语课堂教学无疑是人们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在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下,社会对学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要着重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外语教学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只是偏重语言形式的讲解传授,而忽略了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恭文即是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良好的英语白语水平也能为中职生带来更好的就业机会。然而长期以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严重影响了中职英语的教学质量,也成为制约中职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瓶颈。因此,教师要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口语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激活学生言语表达,使学生走向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英语交流空间,促进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中职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一、创设鲜活语境。激活口语交际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