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和复合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提出离职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理性认识“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关系,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功能,认为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突出高技能,并提出职业培训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3.
4.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人才已日益为社会所急需。然而,当前我国高职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模式的分析,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提出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T”范式以及其他多种变式。  相似文献   

5.
试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及实现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其自身特色和社会需要可以定位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综合培养模式,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复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它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集中地反映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上,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培养过程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职培养模式的分析,提出改革思路以及改革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国内外高职培养模式的分析 1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 CBE(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讨论一直在继续,多种观点并存。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的标志是技术,不是人才层次。通过分析国家职业技术标准相关规定和技术工人成长晋升途径,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掌握高等技术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不是技术人才群体里的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8.
杜福兴 《职教论坛》2003,(16):19-19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和交融、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我国加入了WTO,意味着将全面参与世界竞争、合作和交流。新的形势对英语人才客观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那种只懂英语别无他长的人才已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参与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至零,而期望外语专业毕业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66%”(何其莘等,1999)。时代呼唤复合型英语人才。“复合型”强调的是英语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与其他学科的…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高职数学价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德 《职教论坛》2005,(36):31-33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要准确、科学地定位.作为高职教育,培养职业能力固然重要,但培养具有高级技术的从业人员,仅具有职业能力还是不够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应学历层次要求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方法,完成高等教育阶段的基本素质教育,以较扎实的基础理论,较深的专业理论,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就业弹性、创新能力和较宽的继续学习基础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数学教育的理念科学合理,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数学教育应同时发挥文化教育功能与技术教育功能两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依据对建筑行业和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分析,从教育分类、培养方式和人才需求三个方面分析,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施工现场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等可作为土建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知识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可将人才培养划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专项基本技能训练、顶岗实习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与教师素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兼顾、精英教育与专业人才教育兼顾、知识智能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兼顾、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与健全人格心智造就兼顾、学习钻研能力培养与竞争生存能力训练兼顾.在此教育目标之下,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职业心理教育一直是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强的内容,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内容。把职业心理教育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是当前高职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从职业心理教育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KAQ模式:面向21世纪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韩毅  李放 《教育与职业》1999,(11):14-17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当前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作为高教一个方面军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色,可以定位于培养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一体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简称为“KAQ模式”(“KAQ”分别为知识、能力、素质三词英文的第一个字母的组合)。KAQ模式,是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理论依据,定向于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技术含量要求,定位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把在校的劳动后备军转化为社会的劳动生力军,充…  相似文献   

14.
职业心理教育一直是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强的内容,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内容.把职业心理教育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是当前高职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从职业心理教育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在现代变革中凸现的一种文化景观。在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高职教育逐渐构建了较具特点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但仍未摆脱传统教育中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从能力本位、人性提升、全面发展三个层面上认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高职姓“高”还是姓“职”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展中的高职教育不应为了所谓的姓"高"还是姓"职"而困惑,更不应在改革中为了保持所谓的"职业性"而不敢有所突破.事实上,高职教育既无可能纯粹地姓"职",也无必要贴上"职业性"标签,因此,也无需过于强调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另外,高职教育不应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单纯将高职教育理解为专科层次的教育显然缺乏科学性,事实上,有些应用性本科教育也可以是高职教育,而有些职业性不明显的专科层次的教育可以不是高职教育.总之,应将高职教育完全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在国家宏观分类指导框架内,任其自由发展,而不是画地为牢,实行身份管理,造成事实上的高等教育"双轨制".  相似文献   

17.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有能力胜任从业岗位职责的要求,同时也为未来的职业需要打好基础。近年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上,我院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从培养职业能力定位人手,以就业为导向,与行业专家合作,在探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模式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把握高职教育特性办出特色 促进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职业教育是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产物。研讨高职教育的特性,办出特色,对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文化基础上,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是在高等学校和被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高”:一是学生的文化基础高,是在高中文化基础上,除了职业技术培训外,还要接受相当比例的文化基础教育,毕业生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为今后学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迅速掘起和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在现代变革中凸现的一种化景观,在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逐渐构建了较具特点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但仍未摆脱传统教育中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从能力本位、人性提升、全面发展三个层面上认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必须关注"技能,"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应当关注"全面",高等职业教育目的不可忽视"发展"。培养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应当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的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