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学校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课程.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必须加强整合.  相似文献   

2.
课程目标,既是教材编写的目标.也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了清楚的认识之后,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整合教学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改变学习过程,加强语文实践;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罗翠萍 《考试周刊》2012,(90):40-40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切实贯彻新课改所提出的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和吸引力,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和难点课题。本文提出丰富课堂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展开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广耀琼 《考试周刊》2010,(10):52-52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教学探究和深入实践.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新课标所指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并用以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以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科书的教学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郭小丽 《考试周刊》2012,(69):32-33
随着教育改革趋势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和深入,语文教学改革也取得了进展。过去,学习语文和教学语文对师生而言都曾令人难以把握,“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黯然失色.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眼中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技能。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中获得情感体验.并能利用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社会交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再不能“以本为本”了,而应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就关系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郑双平 《考试周刊》2009,(26):83-83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融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于一体,具有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占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怎样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就成为教师的一大课题。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既是语文学科本身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体现.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求。从语文教学层面理解.个性化教学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以学生个性化的学和教师个性化的教相统一为主要教学过程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李曼芬 《考试周刊》2010,(15):54-55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自主发展为宗旨.以新课标为指导.改革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变“以教师讲为主”为“以学生读为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应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课前预习,学会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学会自主问答:课堂学习,开辟自主空间。  相似文献   

9.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培养语文学习能力更要从小做起。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将这种高科技的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  相似文献   

10.
黄文艺 《教育艺术》2009,(10):58-59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积极主动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千方百计地设置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景.想方设法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真正做到技术为教学所用,获取知识.充分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无论在教师的备课、上课和学生的预习中都有课件在起辅助作用。才能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声、形、色的教学环境中愉悦地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还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赵计芬 《学周刊C版》2011,(12):168-168
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全新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作为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直陔承担起教育改革的重任.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主要条件之一。诱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凡是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学生.就必然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要做到这一点.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陈琳 《新课程研究》2009,(9):160-160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是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有三要义:面向全体.全面教育.让学生主动发展。这三点体现在语文学习上就是让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落在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上。要使语文教学富有生机与活力.就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钟丽英 《教师》2010,(16):45-45
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单元内容、语文知识、综合性学习的整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语文教学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开发潜力.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够以良好的言语、心智技能进行工作和交际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可见在小掌语文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必要补充.它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发展。语文是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0.
屈彩霞 《考试周刊》2013,(89):33-3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先让举牛动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