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4年初.新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办的《军铜报》在全公司青年中招考记者,那时我才23岁.凭一时的冲劲报了名。在应试准备期间.我认真翻阅了近三年订阅的《新闻知识》杂志.将有关内容摘抄下来进行学习和领会。凭着从刊物中学到的新闻知识.在当年招考中我在300名考生中居然脱颖而出.终于成了一名党的新闻工诈者。新闻工作是十分艰辛的。进报社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我好多天都写不出一篇百字小稿。为此常常夜不能寐。苦恼之时,我想起了《新闻知识》.为什么不向这位不说话的老师请教呢?以后这位“老师”便成了我步…  相似文献   

2.
我与《新闻知识》打交道已三年多了。认识她后,每期必读,尤其新闻知识讲座、业务研究和各类体裁的采写经验,还有各地优秀通讯员的经验交流,更加引入爱读,使我受益匪浅。我的豆腐块文章及新闻报道,先后在地、省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我上学时就钟爱文学.向往“记者”,上十年的闭门造车,一切良苦用心付之东流。经文化馆一位老师的指导与介绍,我与《新闻知识》交上朋友。认识她,我这个小人物在工友眼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记者”。当年我在《中国电视报》上就发了2篇稿,《汉中日报》7篇,《中原铁道报)、安康铁道报》共19篇。《新闻…  相似文献   

3.
记者参加会议,不是逢会必报。但是,我们应该从会议中采掘“新闻矿石”,将最有新闻价值的矿石提炼成新闻佳品。比如去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通讯《重任在肩》;今年五月十八日,《新华日报》发表的新闻《当年,车轮滚滚支援前线今朝,车轮滚滚运销致富,铜山个体户二万人忙运销》。就是我报记者在县里一些会议上听到线索,然后通过深入采访写成的。  相似文献   

4.
走上军报办公楼三楼楼梯口,迎面就可以看到楼道墙壁上的“评报栏”。在编辑部实习两个月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个“评报栏”了。因为这里看似平静,却时时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每天,无论是报社领导、编辑记者,还是到报社帮助工作、送稿的通讯员,都会有意无意地在这里停住脚步,细细品味,“评头论足”,这似乎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评报作为提高办报质量和采编人员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家报纸都相当重视。以前,我曾去过几家报社,也看过他们的评报栏,然而,真正像军报“评报栏”这样严肃认真,这样规模宏大,这样持之…  相似文献   

5.
一年来,我被9家市级以上报刊、电台采用了108篇稿件,其中有40余篇被省级和全国性报刊采用,还有一篇《张家口市宣化区个体户中出现“储蓄热”》的消息被《中国工商报》的头版头条采用。我有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园地     
·人物·报缘情结□张伟业报纸,对我而言,与其说是生命的一部分,倒不如说是我工作与生活的忠实“伴侣”。工作间隙,打开报纸,浓浓墨香熏人醉;闲暇之余,摊开报纸,激扬文字荡人心。回顾我与报纸结缘大半生,难忘殷殷未了情。我最初与报纸接触是从孩提时代开始的,其实那时读报只是处于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必为每天“抢报”而煞费心机了。工作之余想看,就拿回家挑灯夜读。碰到好文章,就把它剪下来集贴成册,以至养成了剪报、集报的习惯。这样长此以往,我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丰富了理论水平,并慢慢萌生了写作的…  相似文献   

7.
惜“自贱”     
不提那些影响不大的小报了。平时我看报常常会发出叹惜:怎么这些人都成了版面的座上常客?我既为版面的编辑叹惜,也为这些报纸叹惜。我们就来谈谈现象:比如随便为人开设专栏,现在好像阿王阿张都可当“专栏作家”。还有随便为人提供作品研讨的版面,我有时好事,会问别人“某某人你们听说过否”,结果得到“勿晓得”的回答往往居多。另外,报纸常有相当平庸的美术书法作品,用脚丫叉夹毛笔写字、双手左右开弓写字之类杂耍式的野狐禅,居然也会成版面新闻。再有,就是一些词汇含金量的贬值,如动不动就是“著名作家”、“杰出教授”(此头…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新闻线索报料活动并以此为业的“职业报料人”.在某些地区甚至发展成报料公司。职业报料人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中击着新闻传播领域的规范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日益升温的职业报料”热”进行冷静地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专职通讯干事。八年来,我单位坚持每年为每个通讯员订阅一份《新闻知识》杂志。每一期刊物来后,我都仔细的阅读,我特别喜欢“通讯员之友”、“新闻业务讲座”、“新闻写作研究”、“视听天地”等栏目.对指导我们写稿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和启迪。我单位订阅贵刊从过去的三五份,增加到今天的35份,基层通讯员入手一册。有时举办的通讯员学习班,也把这本刊物作为教材,对通讯员进行培训教育。正是由于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我们的通讯员近几年来在《陕西日报》、《中国黄金报》、《陕西工人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刊稿40…  相似文献   

10.
对一个企业秘书来讲,常读《新闻知识》也能使人受益匪浅。《新闻知识》在今年的订阅计划中,已成为我的友好“伙伴”。《新闻知识》贵在“新”,时效性强、可读性浓,是初学写作的阶梯。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在《新闻知识》上学到的知识,采写了一篇通讯,被《军工报》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新闻线索报料活动并以此为业的“职业报料人”.在某些地区甚至发展成报料公司。职业报料人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中击着新闻传播领域的规范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日益升温的职业报料”热”进行冷静地思考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部队业余报道员,喜欢读报纸,更喜欢剪报。服役4年多来,我利用各种旧报、废报,剪下了很多优秀的通讯、散文、诗歌、小说以及各种资料,整理成“文学”、“生活”、“卫生知识”、“法律”、“古今趣闻”、“百科知识”6个部分,订成6大本。训练间隙就翻开阅读,别有一番风味,受益不浅。去年8月初,我听说一名洛阳籍炮连连长在休假期间,赤手空拳战败2名歹徒,救出遇难少妇的事情。于是,就去采访了这位炮连长,准备把这件事报道出去。但是,事  相似文献   

13.
一次在从长春到北京的列车 上,碰到以执导电视连续剧 《唐明皇》等而为国人所注目的著名影视导演陈家林,他告诉我他现在已不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人了,而“是一个不拿国家工资的自食其力的文化个体户!” 我曾经采访过不少文化个体户,个个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其中大多数为“逼上梁山”,而陈家林是一位著名的导演,曾拍出不少享誉中外的影视剧,他为什么也要当文化个体户?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约定对他作一次专访。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写稿的范围比较广.既给国家的大报写,外地的报纸写,更多地是给西安、陕西的报纸写.也给一些企业的报纸写.如西安的民生报、海星报、唐城商报、外地的娃哈哈报等。 有人曾问我,老宿,你写稿算是多少有点名气的人,给那些小报写稿有什么意思?其实对于这些“企业报”我也有一个认识过程,给他们投稿也有多种原因。 过去我以为一些企业报从头到尾都是谈企业的事。写与本企业有关的文章。在我集报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企业报并不是那么回事,他们的三版、四版办得很活、很好.我也发现一些企业报的四版即文艺副刊版常有一些名人名…  相似文献   

15.
李朝恒 《新闻窗》2006,(6):101-102
行业报与其它主流媒体相比,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时效性较差,报道面比较窄,劣势明显。但是,也有其“先天”优势:与所在行业更贴近,报道本行业更具权威性。扬长避短,是竞争制胜的基本法则。所以,求“深”不求“新”,就成了行业报的必然选择。这个“深”,指的是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6.
诗曰:“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经验之谈。回想我刚学写稿时,什么也不懂,见报刊上登什么,就写什么,结果两年下来也未能有一字见报,我感到苦恼。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报快销售一空。出于好奇,我走近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公布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的消息。我心中不由一动:这人不简单,他在叫卖中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所以吸引了读者。我想自己写稿时从未想过读者需要,难怪文章没“销路”。我觉悟了:写稿的关键不仅在技巧,还在于是否合乎…  相似文献   

17.
以前.我也得过一些奖品.多属物质性的,在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且打心眼里喜欢的却极少。但有一件“奖品”却使我久久难忘。今年初,突然收到一封署有《新闻知识》字样的来信。打开一看.才知是《宝鸡日报》给我订了份《新闻知识》杂志,对我给党报投稿以示奖励。望着寥寥数语的附言.细读随信所寄的第一期《新闻知识》,已过不惑之年本来很少激动的我.却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之情,竟拿着信和杂志向同事“炫耀”。我之所以这样,首先是被报社善于揣摸受奖人心理需求的良苦用心所感染.其次是时颁奖单位抛弃讲“实惠”的世俗、不以金钱物质…  相似文献   

18.
当我撰写的言论稿件《意志是成功的保障》登上《人民武警报》“自学园地”专栏时,当我采写的新闻稿件连续三篇被《江苏自学考试》报采用时,我要高兴地告诉《新闻知识》的编辑同志,是《新闻知识》使我跨上了这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9.
辛文 《新闻与写作》2005,(10):38-38
所谓多面式报道是指在一篇稿件中反映多方面的情况,改变传统的单一方面的报道。而单一方面报道,写成绩便连篇好话,写批评就一片“指责”,写揭露又一无是处。总之,非坏即好,非好即坏。有时提倡既报“喜”又报“忧”.也是报这个单位的“喜”,又报那个单位的“忧”。在一篇稿件里报道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很难看到既有“喜”又有“忧”了。多面式报道却做到“喜忧”同报。  相似文献   

20.
看惯也办惯了平平淡淡、激不起眼欲、揪不住读的企业报版面,很多人甚至认为企业报就是这个样子的。企业报版面能不能变变脸?我认为这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去年9月起,新金山报因缺编辑,我“客串”搞起了第三版专版,在版面设计中大胆探索、试验,结果报纸出来后,读的反映很不错。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