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前些时有人在《青年记者》上撰文说,他的稿子在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都能发出来,在本地小报却发不出来,作者批评地方报纸编辑漏发了好新闻。还有的通讯员说,你们这张小报我怎么就打不进去?对于通讯员的质疑和批评我想谈点个人的看法。为什么通讯员的来稿本地小报(其实报纸本无大小,这里只是按约定成俗的说法)不用偏偏在大报登了出来呢?一般说来,一个通讯员起初总是在本地小报上写得多些,以后越写胃口越大,越写越“牛气”,直至写到京报、沪报乃至写出国界。同一篇稿件本地小报未用,反而在较为知名的大报大刊上露面,我以为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2.
善待通讯员     
任何一家媒体,都有一支通讯员队伍,媒体的版面、时段,要靠通讯员的来稿来支撑。通讯员对于媒体是如此重要,因此,媒体要支持、关心、善待通讯员。 现在想当通讯员的人赶多了,往媒体投稿的人赶多了,任何一家媒体都不缺来稿,纸质稿子堆积如山,电子稿件塞满编辑邮箱,编辑甚至看一遍都来不及,通讯员想发篇稿子确实不易。  相似文献   

3.
如果要问:是大报好办?还是小报好办?对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刘姥姥在王熙凤跟前哭穷,说自己是小家小户,而王熙凤却说“大有大的难处”。家政如此,办报大概也如此。办大报有大报的难处,办小报有小报的难处。反过来说,大报有大报的优势,小报有小报的优势。克服劣势,发挥优势,事在人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有的学校规模很大,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如一座小城镇。于是校办小报应运而生。但一所校报毕竟是小报中的小报,怎样把这个小小的新闻媒介办得引人入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就是这个大小问题。校报面对几千人,最多几万人,可谓小矣,因而它不能象大报那样面面俱到,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绝不是说它可以关起门来只谈校内琐事,而与国内外大局无关。相反,要吸引学生们  相似文献   

4.
有些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写了几篇稿子,或未被报刊采用,或见报时间晚,就误认为写稿也得走后门。实则不然,绝大多数报刊编辑,对作者来稿处理都是极认真的,就以我的几篇稿子为例吧。去年2月14日,当我打开西安晚报时,见四版有我一篇题为《闲话‘压岁钱’》的小言论,可是近期我没有向西安晚报投这篇稿子呀。后经查发稿登记,原来是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滋味     
别人当编辑是什么滋味,不知道。大报的编辑,小报的编辑,把办报当事业拼死拼活干的编辑,拿办报混饭吃的编辑,滋味不一样吧?自知不才,当初搞报道时,从没想过有朝一日当编辑。作为一名报道员,对编辑很崇拜、很敬仰。编辑不仅慧眼识金,对稿件有生杀大权,而且很会出点子、给思想,一般化的稿子到了手里就能点石成金。那时候,自己二十来岁,精力旺盛,无牵无挂,工作之余,喜欢给报纸写个稿。年年有几十篇稿子在报纸上变成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某省评好新闻时,一位大报的同行不屑一顾地说:“大报跟小报一起评好新闻,简直像大人跟小伢一起打球。”这话很伤小报同行的感情。真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我想,那位大报同行如果把“大人跟小伢打球”改成“大个子跟小个子打球”就科学了。中国女排郎平是“大个子”,“高点扣杀”,拦网成城,很有威力;日本女排是“小个子”,但“小个子”却“弹跳高”;又小巧灵活,于是“小个子”和“大个子”并列为世界四强。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大报有大报的长处,也有大报的短处;小报有小报的劣势,也有小报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小报肩负的任务与大报是一样的县市报是小报,它发行范围小,发行量小,版面也小。但大报有大报的看头,小报有小报的味道,不能因为县市报是小报,就妄自菲薄,放松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部分,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县市报同样必须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同样要坚持大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唱响主旋律。只有这样,县市报才能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有  相似文献   

8.
小报优势谈     
大报有大报的优势,但是“大有大的难处”;小报有小报的苦衷与制约因素,但是小有小的优势。小报的优势,我以为就是四个“接近”和五个“比较少”。小报接近基层,接近读者,接近第一线的实际,接近通讯员,在本地区拥有广泛和热心的读者,因而也可以产生比较实在、比较深刻、比较具体的影响,唤起比较真切、比较强烈、比较迅速的回声。小报在扣住时代的脉搏,触及群众的痛痒,触动敏感的神经方面,在说得“有人笑,有人跳,有人恼,有人叫,有人深思,有人开窍”方面,在发布“拍肩膀新闻”、传递“牵线搭桥信息”、开  相似文献   

9.
《诸暨报》是一张四开四版的综合性小报,每周三期.容量小、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小报应有一套相应的编辑方法。《诸暨报》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现谈谈几种运用得较多的编辑方法,请报界同行指正.一、化整为零注重效果作为一张小报,它的版面容量不允许采用篇幅很长的文章;作为一张县报,它的大多数读者对象——农民也不喜欢看大块头的文章。但是,一些  相似文献   

10.
在基层业余通讯员当中,有一种“自卑感”,认为,给一些“市报”电台投稿,尚且不易,更别提上全国性“大报”了。在大报上稿,是比上“小报”难。但一是要有信心,二是写的稿子,要有上“大报”的新闻价值。去年初,我去一家企业搞调查。发现它盲目引进“新技术”化了30多万元钱,产品质量却不过关。为此我写了《企业引进技术须慎之又慎》,被《中国乡镇企业报》采用。五月份的一天,我九岁的儿子同我说:“爸爸,你们常给我买‘娃哈哈’我都吃厌了。能不能给我买一些小画书?”这句问话提醒了我,我连夜写了《不能  相似文献   

11.
现在想当通讯员的人太多了,往媒体投稿的人太多了,任何一家媒体都不缺来稿,纸质稿子堆积如山,电子稿件塞满编辑邮箱,编辑甚至看一遍都来不及,通讯员想发篇稿子很不易。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小报增多,和大报争高竞长,这对大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推动大报认真改革。但是,我以为大报要吸取小报的长处,而不应该失去自身的风格、特色,趋同于小报。“大报应该向小报靠拢”的说法,未必是正确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有众多的不同类型的报纸,组成了统一的社会主义报纸结构体系。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因分工不同而具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地市报同仁(包括通讯员)被这样一句话所困扰——“小报抄大报”。虽然这个问题也涉及到县市报等其它小报,由于地市报较之其它小报来说,历史较长,影响较大,以及其它种种原因,这个问题更突出,压力更大,有必要研究一下。众所周知,“文革期间地市报是抄大报的,连排版的位置、字体的大小都要对大报,而且不能走样。那时候不抄是不行的。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15.
报刊种类不断增多,且许多小报扩版为大报,按理说,通讯员的稿件见报率应当有所提高才对,可是,我们许多通讯员一碰头,"中稿率大不如以前了!"、"是不是哪里得罪了编辑?"云云,成了大家感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小报增多,和大报争高竞长,这对大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推动大报认真改革。但是,我以为大报要吸取小报的长处,而不应该失去自身的风格、特色,趋同于小报。“大报应该向小报靠拢”的说法,未必是正确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有众多的不同类型的报纸,组成了统一的社会主义报纸结构体系。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因分工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风格。所谓“大报”,极大多数是省、市委以上的  相似文献   

17.
从走上工作岗位给铁路局自办的小报《京铁工人》写稿子,到近年应聘担任《北京档案》、《档案工作》、《铁道文秘档》等几个刊物的通讯员,整整三十个春秋了。其闻风风雨雨,品尽了业余爬格子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18.
三问小报化     
此刻,面对自己刚刚编辑出来的一叠<深圳特区报>周末版,我不由得想:在风起云涌的大报"小报化"浪潮中,我眼前的这份大报,是不是有朝一日也会变身小报呢?难道,小报,真就是大报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编辑对通讯凤的大量来稿有个筛选问题;在一稿不多投的情况下,通讯员把稿件投给哪家报刊,也有个筛选问题。 一般来说,通讯员钟情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喜欢把稿件投给能及时给通讯员寄样报样刊或剪稿的报刊。这是因为,95%以上的通讯员都制作了“被采用稿件剪贴本”,这是通讯员的写作成果。一旦遇有日后调动单位、重新安排工作或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用得着的。二是喜欢把稿件投向稿费发放及时的报刊。稿费是通讯员劳动成果的价值体现,这是对通讯员劳动成果的尊重。再说,如今寄稿件要贴邮票,信封信纸要自己购买,写篇稿子费用也不少。稿费发放及时,可以贴补再投入。三是喜欢把稿件投给编辑处理稿件相对较快的报刊。编辑部不压稿,做到好稿优先上,这自然是通讯员的共同愿望。四是喜欢把稿子投给通联工作好的报刊。通联部门能与通讯员广泛联系,广交朋友,能经常就通讯员写作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对通讯员提出的适当要求,能尽可能给予满足。这些都能增强通讯员给报刊投稿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同仁们常持这样一种观点:“小报”记者由于种种局限,要写出“大报”上那些具有全国影响的文章,不足不行,是很难!我对这种观点不以为然。当然也得承认,“小报”记者和“大报”记者相比,有很多劣势:区域小,视野窄,变动少,而且长时间呆在一个地方,没有了新鲜感,“新闻鼻”也容易失灵,很多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在眼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