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因为对某些新闻报道有异议而引起的纠纷,为追究新闻媒介或报道者法律责任而发生的新闻诉讼已不属鲜见。新闻纠纷已经成为困扰新闻单位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认真思考。我们通过对一个时期以来所接触到的新闻纠纷进行分析,发现导致公民、法人对某些报道不满,引发新闻纠纷的工作失误,主要是“三失”:即失实、失当、失密。  相似文献   

2.
新闻纠纷是由新闻传播活动衍生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由新闻采访行为或新闻作品引发的、存在于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与新闻报道相关的法人或公民之间的冲突。在现阶段,新闻纠纷主要表现为新闻官司。这一实际状况使得学者们对新闻纠纷的解读总是和新闻侵权、新闻官司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不少有着新闻背景的研究者更是直接将新闻纠纷与新闻官司等同互换。在这样的前提下,难免将诉讼作为新闻纠纷解决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因为对某些新闻报道有异议而引起的纠纷,有逐步增多的趋势,为追究新闻媒介或报道法律责任而发生的新闻诉讼已不鲜见。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有某些人以保护合法权益为借口,抵制舆论监督,为不良行为、歪风邪气辩解,蓄意泄愤闹事,但这毕竟是少数。事实表明,新闻纠纷之发生,多系新闻单位采编人员及通讯员的工作失误所致。因此,从新闻单位来说,需要认真分析造成多种纠纷的起因,有的放矢地研究改进自身报道工作,提高采编人员素质,防患于未然,以达到维护安定团结,减少新闻纠纷的目的。这样,即使发生新闻纠纷或新闻诉讼,新闻单位也会立于不败之地,就能维护和提高党的新闻事业的声誉,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因为对某些新闻报道有异议而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为追究新闻媒介或报道者法律责任而发生的新闻诉讼已不鲜见。新闻纠纷已经成为困扰新闻单位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闻侵权诉讼增多,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坏事或是好事。 从法律的角度看,它反映了人们法律意识在增强,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观念在增强。在名誉和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想到求助于法律,向法院投诉,特别是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对于侵害名誉权的处理有法可依了,于是有关此类民事纠纷的投诉增多了。同时,数量较多的投诉未被法院受理的事实,也说明了一些人法…  相似文献   

5.
季弁 《新闻记者》2000,(5):42-42
“舆论监督和新闻纠 纷问题研究”系国家“八五”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关内容已结集为“舆论监督和新闻纠纷”书,由王强华、魏永征主编,已由上海复旦天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三十余万字,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舆论监督和新闻纠纷”,系研究课题的总报告,系统阐述了有关舆论监督的理论问题,包括我国舆论监督的历史、现状和问题,中外有关舆论法制的比较,舆论监督与共产党领导、保守国家秘密、司法审判的关系,舆论监督与维护公民法人权益的关系等内容。下编为“在言论自由和人格权的天平上”,共收入十余年来我国侵权纠纷典型案例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因为对某些新闻报道有异议而引起的纠纷,有逐步增多的趋势,为追究新闻媒介或报道法律责任而发生的新闻诉讼已不鲜见。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有某些人以保护合法权益为借口,抵制舆论监督,为不良行为、歪风邪气辩解,蓄意泄愤闹事,但这毕竟是少数。事实表明,新闻纠纷之发生,多系新闻单位采编人员及通讯员的工作失误所致。因此,  相似文献   

7.
在公民法治观念日益增强、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因新闻侵权而引发的新闻纠纷乃至新闻官司已不鲜见。总结经验教训,避免新闻纠纷,事关媒体信誉,必须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8.
秦庆国 《青年记者》2007,(18):103-103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条文的规定,新闻侵权主要是指侵害人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实,或运用侮辱、诽谤性语言,从而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人格尊严,造成精神上的损害。明晰了这几点,我们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就要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似乎新闻与法律不沾边,由新闻工作引起的矛盾、冲突和纠纷,都经行政主管部门调解、定调、拍板而平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法律知识的普及,特别是《民法通则》的施行,新闻工作开始出现了进入法制轨道的趋势,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全面探讨和论述新闻与法律,它将涉及新闻单位的法人地位、管理体制、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等一系列问题,而今迫切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正确解决由舆论监督引起的诉讼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新闻侵权纠纷成为—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改革工作过程中新闻自由、舆论监督与公民个人权利的冲突与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实则关系到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新闻法制的完善。由河北经贸大学田韶华副教授等撰写的《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研究》(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作为系统研究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的学术性著作,在许多方面都有新的进展,是新闻侵权领域的一部有较高质量的新作。通览全书,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新闻侵权纠纷的双向思考张西明新闻侵权纠纷,是指由于新闻报道或评论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人身权利而引起的法律纠纷。人身权作为公民和法人因其人格和身份而享有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而人格权中的很多内容,如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都可能因新闻...  相似文献   

12.
一、建立新闻纠纷仲裁制度势在必行 新闻纠纷是指新闻材料的提供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当事人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之间因提供、采访、报道新闻而发生的民事侵权纠纷,既涉及人身权利,又涉及经济利益。我国现行的新闻纠纷解决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诉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侵权诉讼不断增加,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1993年和1998年发布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由于我国尚没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新闻侵权纠纷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改革工作过程中新闻自由、舆论监督与公民个人权利的冲突与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实则关系到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新闻法制的完善.由河北经贸大学田韶华副教授等撰写的<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研究>(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作为系统研究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的学术性著作,在许多方面都有新的进展,是新闻侵权领域的一部有较高质量的新作.通览全书,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新闻单位在新闻诉讼案中败诉提出的问题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和公民法制观念的加强,过去极少发生的新闻诉讼案,近两年来时有发生,且大有增多之势。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众多的新闻诉讼案中,新闻单位往往是败诉的一方。最主要的原因是新闻单位所报道的有关新闻,违背了真实性原则,触犯了法律,轻者是民事侵权,重者则是触犯刑律。我们深深感到:仅仅把新闻真实性作  相似文献   

15.
努力减少和避免新闻侵权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不断增多,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急剧增加,新闻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稳步实施,全民普及法律知识教育逐步深入,我国公民和法人的法律意识显著增强。于是,由新闻报道引发的新闻侵权纠纷屡屡发生。它已成为困扰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者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者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受众传播内容违法或失实的新闻,从而侵害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广义的新闻侵权包括因新闻侵权而构成的刑事犯罪行为和…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新闻与司法之间的纠纷在以前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但自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又至1991年6月《著作权法》实施之后,由于具有趣味性、可读性和轰动效应的涉及名人名家的名誉权、著作权等的案件出现,新闻媒介在改革搞活的形势下内部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于是,到法庭“抢”新闻就在所难免,成为一种趋向。然而,法院不会允许记者在法庭上随心所欲地“抢”新闻。可以认为,新闻与司法之间的纠纷已经成为我国新闻工作在新道历史条件下难以避免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新闻立法过程中所必须涉及并做出明确规定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帆 《记者摇篮》2006,(4):27-29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律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新闻侵犯名誉权的诉讼案件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人民群众同新闻机构打官司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这种趋势从总体上看,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公民已经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但从个别案件来看,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当事人对什么是新闻侵犯名誉权,什么是正当的舆论监督分不清楚,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由于新闻法尚未出台,一些人钻法律的空子,寻找新闻单位在报道中的一些失误,通过诉讼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三是有些人想利用法律关于保护名誉权的有关规定作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跳出新闻诉讼的单一视角,论述建构新闻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就新闻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的三种模式建构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一、新闻侵权概述 基于职业的特点,侵权诉讼必定成为新闻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究竟何谓新闻侵权?<新闻侵权法律辞典>对新闻侵权行为的定义是:"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等新闻传播工具,以故意捏造事实或用失实报道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有损公民、法人及其他单位合法权益的不当内容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破坏了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真实形象,降低对他们的社会评价,影响公民个人宁静的牛活和尊严的违法行为."[1]目前,对公民权益的损坏主要有两类:一类足对公民经济利益的直接损害:另一类则是对公民的精神损害.新闻侵权更主要的是后者,集中在对民众人格权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刘飞云 《声屏世界》2001,3(6):15-17
问题的提出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①,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漠.“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日益突出起来,这是新时期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②发生在新闻工作领域的新闻纠纷是这日益突出起来的人民内部矛盾之一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