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读了贵刊今年9期题为《地震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的文章,对作者提出的新观点很感兴趣。至少有一点同感:"地壳运动造成地震可能是果而非因"。为什么呢?如果地壳运动是造成地震的根本原因,照理单纯的机械震动(地壳位移)是应该能较容易、准确地被捕捉到的,而几十年...  相似文献   

2.
贵刊2001年第八期《点子与窍门》专栏中刊登的《将地球推离太阳》一文,虽属狂想,还有些道理,但利用彗星,笔者不敢苟同。然而在2002年第二期的《争鸣与探讨》专栏中刊登的《公转线速度增大将更靠近太阳》一文,笔者认为该命题本身不成立,就该命题而言,应该改为“公转速度高的行星必定比公转速度低的行星更靠近太阳”,或“距太阳较近的行星应有较高的公转速度,才不至于落入太阳”。而文章内容则更是引用公式不当。然而2002年第八期贵刊在没有登载郑立铭先生的文章的情况下,刊登了郝建宇先生的《关于“将地球推离太阳”问…  相似文献   

3.
黄家荣先生的《经络漫议》一文(2000年第9期),对经络学说乃至对中医学的整个理论基础持否定态度。近20年来,笔者也一直关注着经络研究的进展情况,形成的认识却有所不同。今借贵刊一角,写出来与黄先生商榷。中医典籍《灵枢》定位于躯体外周“分肉之间”、分布上“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功能是“行血气而营阴阳”的经络,涉及一种待查的物质、能量、信息传输机制与联系调节机制。经络实质问题的关键,在于其有无传输机制特别是物质传输机制的外周结构基础;按黄先生的话说,即有无“物质通道”。在经络实质问题上,几种主流…  相似文献   

4.
1926年童振藻所著的《云南地震考》是云南历史上首部关于地震研究的专著,书中对云南地震的成因、震史、震灾预防等都进行了详细阐述,尤其在云南地震成因、地震诱因、地震区域划分等方面的观点,对当时的地震研究工作来说,都具有标志性意义,是云南地震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文章从《云南地震考》一书中提取了对地震科学研究的价值,并对该书的科学意义和历史地位作了肯定性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在校图书馆看到了贵刊,当看到《怪坡并不神秘》(2004年6月刊)时,我对其作者的解释和说明不能苟同,文章提到“其实怪坡成因也许很简单,正常的地球引力完全可以形成怪坡”,然后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附图说明。他对“怪坡”的解释如下:“假如在地球某处去掉一个球冠,其平面图如甲AA’为圆面上的一条直径,0为圆心,在以0点为圆心的圆形平面上,  相似文献   

6.
我在校图书馆看到了贵刊,当看到《怪坡并不神秘》(2004年6月刊)时,我对其作者的解释和说明不能苟同,文章提到“其实怪坡成因也许很简单,正常的地球引力完全可以形成怪坡”,然后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附图说明。他对“怪坡”的解释如下:“假如在地球某处去掉一个球冠,其平面图如甲  相似文献   

7.
地震发光现象,俗称“地光”,是一种自然光源。世界上有关地光的最早文字记录是《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里面记载了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发生在陕西省岐山地区的一场6~7级地震:“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其中“烨烨震电”就是对此次地震发光现象的描写。公元一世纪,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编年史》中,记述了公元17年小亚西亚地震破坏了12座城市和地震发生时火光闪闪的现象。这是外国人对地震发光现象的最早记录。长久以来,地震前或地震发生过程中是否有发光现象这一问题,让人们倍感困惑。一些人认为…  相似文献   

8.
人类现今对地震的认识,把地震解释为地壳运动的一种效应,“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就是地壳岩石受力变形、突然破裂的过程”。但是,也许我们只说对了一半,地壳运动可能仅仅是造成地震的“导火索”。本文作者在研读了一位资深地震研究专家、现供职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徐好民先生的三本地震研究专著——《地球·静电》、《地象概论——自然之谜》、《地象资料·征兆地质学·地震预报》后,受到启发,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认为地震本质上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正如空中雷电是“云—云”之间、“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一样,地震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敦化地震台多年观测成果进行了认真清理研究,重点讨论了敦化地震台对近震的临震突变反应,对水氡映震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敦化地震台氡值观测对近震尤其是长白山火山区发生的地震反应灵敏。  相似文献   

10.
马志飞 《百科知识》2010,(14):36-38
2010年6月,《天府早报》发布了一则消息:“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出现了一起怪现象:龙坪村一座大山在地震时崩塌,“飞”过河对岸形成了巨大堆积体。从地震发生至今,这个堆积体没有人点火,却一直往外冒烟而且还伴有呛鼻的气味。  相似文献   

11.
来信选登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多年来,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一直受到贵刊的良好教益,可谓良师益友。贵刊刊发的统计数据、政策法规方面的文章,对我了解全国刊物(科技期刊)的全貌及对全国科技期刊的分析起到了重要作用。贵刊刊发的编辑专业方面的论文也对不断提高自己、掌握新的理论、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帮助极大,从而为在我的办刊过程中,我们所办刊物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规范化、标准化方面的论文,对我们编辑部人员素质的提高、刊物质量的提高作用很大。贵刊已成为我们办刊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师与参谋。   祝《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越办越好。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编辑部 刘晓昱 2000-09-24 150040 哈尔滨市哈平路138号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如果让我给贵刊打分,我打100分。理由是:   ①贵刊作为我国的核心期刊,始终坚持“以质定稿”,而不是“以人定稿”。②贵刊把作者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以诚相待,审稿态度严谨、认真、细致。③编辑排版水平高。   贵刊对我写作帮助很大。我对贵刊刊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文章都看得较透彻。如贵刊2000年第2期的《关于“变相一稿多投”问题的通讯》、《杜绝转引参考文献的一种方法》、第4期的《力戒文章冗长,力求语言精练》等,我经过认真的研究后,分别写成了《“一稿多投”与“一稿多登”辨析》、《杜绝“虚假参考文献”的办法》、《图书馆学论文写作十忌》三篇文章。   贵刊可以说是无懈可击,只希望越办越好,如果能改目前的钉装为线装或无线装,将会更加完美。 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 蒋鸿标 2000-09-21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感谢您对本文稿的精心加工和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您对稿件字斟句酌的精神值得我认真学习。作为一位年轻编辑,第一次向贵刊投稿,经两次修改后得以发表,本人感到由衷的高兴,增强了自信心,今后我将更加注重在编辑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争取多出论文。 《南通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缪宏建 2000-09-09 226001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路19号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我认为贵刊办得很好,在同类刊物中是办得最好的刊物。贵刊为科技期刊编辑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和发表文章的园地,同时也对本人和其他编辑同仁提高编辑理论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兽类学报》编辑部 温得启 2000-09-21 810001 青海省西宁市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可以说是我的良师益友。该刊物经常刊登有关期刊编辑学研究成果,科技期刊编排标准化、规范化的探讨,以及期刊发展前沿动态方面的论文。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的工作者,我要经常地给自己“充电”,接受业务上的继续教育,该刊就成为我的首选目标。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工作人员对于投向该刊物的稿件是认真负责的,处理是及时的。发行和读者工作是到位的。该刊在整体上给人一股馨秀的感觉。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期刊社 张传喜 2000-09-20 430079 武汉市珞喻路129号  相似文献   

12.
贵刊1986年第6期所载宋瑞玉等人撰写的《国力度量的理论及方法》(下面简称“方法”)一文,借助水平科学的阐述,从产业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入手,拟构出国力函数。作者角度新颖,思路清晰,给人启发颇多。但推敲之下,尚觉仍有可讨论之处,笔者不揣浅陋,略陈己见,与该文作者及广大读者一起探讨。 (一) “方法”一文的作者在式“C+H=PΣ”(2—2)的基础上,通过阐述四种分配渠道,得出式“PΣ=C+H_1+H_2+H_3+H_4”(2—3),笔者认为是有偏差的。式2—2中的H是社会总产值中扣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我是一名高中学生,今年订阅了《大科技》,阅读后认为非常精彩。我在2003年2期的“编读往来”栏目上读到一位读者对宇宙“有限无界”的理解。对他的观点我基本赞同,但也有不同的的看法。 我的观点是:宇宙的空间维是卷曲的,维度就像一个大圆圈。根据弦理论,空间有三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大科技编辑部:你们好!我是贵刊一名读者,在读到贵刊2002年第5期卷首语《神圣的好奇心更需要呵护》一文时,深受启发。我认为贵刊的这篇卷首语不但折射了贵刊一贯所遵守的办刊科学精神,而且还体现了一种人文气息。试问现在多少孩子的好奇心及创造力在老师家长的呵斥下而被抹  相似文献   

15.
来信选登     
来信选登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是我们编辑部多年来一直订阅的两份期刊之一,是我们编辑部成员每期必读的期刊,我本人既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读者,也在这本期刊上发表过文章,我认为该刊对我从事编辑工作、拓展编辑业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她为我提供了编辑业务知识,是她提供了我发表有关编辑出版方面观点的场所,是她使我得到了国内外编辑出版业的活动信息,也是她使我的工作得到社会和单位的承认,总之,这份刊物对我们作编辑工作的既有益又重要。   建议:①希望贵刊继续发扬文章发表周期短、只重文章水平和创新点而不论作者资历、多刊登编辑业务的理论和实践探讨而少刊出与编辑相关的宏观文章的优点(以上三点是我认为贵刊区别于《编辑学报》的最明显的优点),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我们编辑工作者永远信赖和需要的朋友。②多刊出一些与编辑相关的会议、书籍、人物等动态信息。 《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 常春 2000-09-28 100081 北京海淀区白石桥路30号   编辑老师:   我是贵刊最忠实的读者,每期必读。我体会到贵刊的创新性、综合性、实用性最为明显。作者介绍了大量的办刊实践经验,对我的实际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使我在编辑这个行当里很快成长并成熟起来。希望贵刊进一步增加版面,以进一步扩大信息量,更好地树立贵刊在同行中的权威。如经费上有困难,可考虑提高版面费,做到经费由作者来承担,我想这应是可行的。祝贵刊越办越兴旺发达。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辑部 黄劲松 2000-09-24 410083 湖南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内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去年我首次向贵刊投寄一篇文章,不久就收到了您们的复函,对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使文章质量明显提高,最终在贵刊上发表。我不仅有幸成为贵刊的作者之一,同时也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近年来,通过阅读贵刊,启迪了我们的办刊思路,改进了我刊的不足之处,提高了我的编辑业务素质,贵刊不愧为广大科技期刊编辑的良师益友。 《中国果树》编辑部 翁维义 2000-09-24 125100 辽宁省兴城市温泉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尊敬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先生们:   你们好!感谢你们为拙文的发表而付出的艰辛劳动。   因稿件关系与贵编辑部联系过几次,深深地为你们认真而严谨的工作态度而感动,也使我这个“后辈”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许多为编辑者之道。谢谢!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 张冰 2000-11-03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收到贵刊对拙文的评审和修改意见,深感不仅贵刊是广大科技期刊编辑学习和成长的良师益友,而且贵刊的编辑同仁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编辑工作做得非常认真、细致,不仅提出了中肯详实的修改意见,而且还在文中做了详细的批示。在此,请让我对贵刊全体同志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诚挚的谢意!   祝贵刊越办越好。 《渝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杨祖彬 2001-03-22 630033 重庆市沙坪坝区先锋街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贵刊创办以来已近11年。   11年来的实践证明:贵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我是一位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从贵刊创办的第一天起,就作为贵刊的热心读者自费订阅贵刊至今11年从未间断过,并且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贵刊所设的每一个栏目和所刊登的每一篇文章都非常切合实际,是编辑工作者最关心、最需要、最实际的内容。即使“动态与简讯”也不例外。1999年,我正是从贵刊的一条信息中获得了参加南京国际会议的机会。   11年来,我从贵刊懂得了“办刊之道”,如何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如何进行“管理与改革”,如何开展“新技术应用”与实现“现代化”,如何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等等,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示。不仅如此,贵刊编辑部的各位老师在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始终以满腔热情、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每一篇来稿,这也成为编辑界的楷模。正因为贵刊有一支强有力的编辑队伍,使贵刊成为中国的核心期刊,成为编辑界的权威刊物。衷心祝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越办越好。 《生命科学研究》编辑部 陈冠初 2001-01-28 410081 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内   编辑同志:   我的拙作得以在贵刊发表,完全归功于您严谨的审稿态度。在来稿多得数不胜数的情况下,您却能给每位作者提出详尽的修改意见,而且不厌其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极少有的。您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也值得同行学习。   说到版面费,贵刊的标准是最低的;收取版面费后,还给作者稿酬,实际还不够邮资费。很多期刊按篇收取版面费,一般在200~300元之间,但不付稿酬。贵刊是著名的核心期刊,应提高收费标准,可象《情报学报》那样,不付稿酬是一个标准,付稿酬又是一个标准。。后者主要是针对一些作者单位可以报销版面费而定的。   我的拙作发表后,请不要寄稿费。我还打算把发表在贵刊上的论文所得奖金(我校规定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每篇可得奖金200元)捐赠给贵刊,也支持贵刊的发展。   祝贵刊越办越好! 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 蒋鸿标 2000-12-08 524088 广东湛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贵刊刊载的论文量大面广,内容极为丰富,观点新颖,实用性强,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和权威性,编辑质量和印刷质量也较高,在我们广大科技期刊编辑中享有较高声誉。   多年来,贵刊就一直是我学习、借鉴、保存的主要精品期刊,因此平时注意经常性地反复研读 ,不断吸取其中蕴涵着的成功经验和有益探索,较好地了解了我国科技期刊现状、面临的问题和一些发展思路,有效地提高了对科技期刊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问题,期刊质量和经营管理的科学保证及相互关系问题,以及科技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最优化问题等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实践摸索,有效地提高了我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工作质量和效益在同步提升。如:①1999年我刊《湖南交通科技》荣获“湖南省一级期刊”,同时两个效益也在同步上升;②个人撰写了多篇编辑专业论文,其中一篇获省科技期刊学会一等奖,并收入省新闻出版局编辑出版公开发行的《走向新世纪》一书,其中有2篇已在贵刊发表等,对我今年申报副编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③在全面履行期刊室主任职责中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这其中都凝聚了贵刊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悉心指导。   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已成为我们广大科技期刊编辑不断加强学习的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成为不断提高编辑综合素质的“人才培训基地”,成为不断促进科技期刊工作发展的“助推器”。在此,我对贵刊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贵刊越办越好! 《湖南交通科技》编辑部 陈菁 2000-10-07 410015 长沙市芙蓉南路147号   编辑老师:   获悉贵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确认为“信息与知识传播”类核心期刊,这是贵刊的喜事,也是我们广大读者、作者的喜事。预祝在新的一年里,更上一层楼。 《暨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李弘 2000-12-07 510632 广州石牌暨南大学  相似文献   

16.
“锋”考     
在中国传统农具中,“锋”是什么样的农具,长期以来学术界说法不一,始终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文章首先介绍了有关专家学者关于“锋”的各种观点,然后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锋”作了系统考究,形成了对“锋”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认为“历史上确曾有过名称为“锋”的农具;“锋”应该是尖刃的、不用畜力曳拉的、主要用于中耕的镢类或铲类多用途手工农具;《王祯农书》记载的“锋”可能是古“锋”的一种形式;近代云南大理地区仍在使用的一种尖刃锄,则可能是古“锋”另一种形式的孑遗。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和2012年,中国分别投资1.5亿元和5亿余元建立了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包括北斗、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主要观测技术、以地震预报为主要目的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一期和二期,成为国内投资最大的以地震预报为主要目的的观测项目,标志着我国地震预测观测研究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成是地震预报大工程的开始,而真正的地震预测应用需要长时间观测资料的积累和艰难细致的研究工作.网络运行期间,在中国及周边相继发生2008年汶川8.0 级大地震、2011年东日本9.0级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大地震、甘肃岷县漳县6.6级大地震、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大地震和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大地震等多次大地震,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震例.  相似文献   

18.
与流行的观点恰恰相反,大地震之间可能会通过某种意外的方式“互相交流”。这一令人振奋的发现也许可以为科学家预测地震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9.
请维护本刊作者的著作权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说明:   1. 近接一位作者反映(见下文),他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表的一文未经许可被某学报摘录发表。为此,该作者向该学报主编去信,要求在该刊上发更正通知并道歉,按规定支付稿酬。   2. 本刊认为作者的要求是合理合法的,按照著作权法以及“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凡转载、摘录他人作品或进行复制者,应事先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标明出处,给予著作权人应得的报酬。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主编:   在翻阅期刊时,偶尔发现在《××××学报》2000年第10期P1341(转P1346)上刊载的一篇文章《从EI谈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是由本人(周宗锡)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年第4期上公开发表的同名论文缩写而成。但贵刊在刊载此文时采取了以下几点很不妥的做法:   1. 贵刊事先没有征得本人的同意即擅自摘录发表,侵犯了著作权人保护作品完整的权利和发表的权利。   2. 文章在贵刊发表时,即没有署作者的姓名,也没有说明该文摘自《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权和期刊的权利。   3. 文章摘录发表后,既没有将发表之事通知作者本人,也没有给作者支付稿酬。   4. 在贵刊的目录中将此文归入简讯栏也是很不妥当的。   为此,本人要求贵刊:   1. 尽快在贵刊上发一个更正通知,说明情况并向作者道歉。   2. 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作者稿酬。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周宗锡 2001-03-30   710072 西安市 E-mail: nwpuj@nwpu.edu.cn   CC: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通过对与火山成因有相似性的地震(主要以构造地震为主)进行研究,并通过对"暗火山""地幔柱"及火山的形成因素等的研究分析,寻找构造地震和火山喷发在构造机理,发震前兆,震时现象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得到有关部分构造地震成因机制新的启示和思路,从而更好地弥补"板块构造学说"关于地震成因解释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