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丽琳 《视听》2016,(6):64-65
电影《荒野猎人》通过极简的叙事手法、真实的拍摄技巧、震撼的视听语言,抒写出一首关于父与子、爱与恨、自然与文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片中丰富的感官意象为影片增添更多深厚复杂的"超文本意义"、人文价值。本研究立足电影文化学、电影符号学,试图从树的符码表征读解影片中蕴含的父子伦理、社会集团、哲学等维度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5月,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上映,该作品讲述了一对夫妻之间历经磨难却依然真挚朴实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这部表现父辈爱情的电影,会让人想起张艺谋的另一部作品《我的父亲母亲》。两部作品虽时隔十数年,却在很多地方都有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两部影片的主题、背景和故事建构上存在相同点1.历史背景的相同。两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均发生在那个划分"左右"的年代,同样的父亲的角色被划分为"右派",从而造成了夫妻分离,爱情历经磨难。  相似文献   

3.
柯文浩 《今传媒》2011,19(3):74-75
电影植入式广告在美国已发展至成熟阶段,近年来在中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本文简要梳理了中美两国电影植入式广告的发展路径,并以《非诚勿扰》和《变形金刚》为例,通过实证方法比较两部影片植入式广告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由于发展程度不同,中美电影植入式广告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梁香伟 《东南传播》2012,(11):148-150
巴西电影《中央车站》主要讲述了男孩寻找父亲的故事,中国影片《剑雨》讲述江湖人士寻找"宝物"的故事。两部影片都涉及到了"寻找"母题,但呈现出不一样的内涵和价值追寻:前者通过表层"寻找"深入到精神、宗教信仰等终极价值的探索上,后者主要表现了表层的"实物寻找"及个体复仇的价值追求,艺术质量相差较大。通过比较,希望能引起我们对国产大片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马虎 《新闻传播》2009,(12):70-70
德国导演莱妮&#183;里芬斯塔尔以1936年柏林奥运为主题拍摄的奥运电影纪录片《奥林匹亚》堪称历史经典,分若干部分对影片进行回顾与评论,即《奥林匹亚》简介和影片导演里芬斯塔尔的基本情况、象征与意义解读。  相似文献   

6.
佐夫 《中国传媒科技》2014,(10):154-155
<正>电影《爸爸去哪儿》是2014年春节期间最卖座的电影。该电影由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改编而来。这部电影使用了家庭和父子亲情作为影片的题材;在宣传上大量应用了新媒体的宣传渠道;作为本年度第一部现象级电影,电影《爸爸去哪儿》将必定给原本混乱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一定冲击。  相似文献   

7.
论文选取《摘金奇缘》《别告诉她》《花木兰》等一系列亚裔电影为例,在分析影片情节为前提的基础上,展现东西方间的文化价值差异.着重探究"亚洲崛起"的背景下,西式思维创作出的亚裔影片所存在的现有问题、对应的方法策略和亚裔电影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该篇文章以豆瓣电影网站上对《绝杀慕尼黑》这部影片的269篇影评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中国网友对这部俄罗斯影片的总体态度、主题特点和情感倾向,借助拉斯韦尔的"5W"模式思考当前背景下如何加强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电影《推拿》讲述的是以"沙宗琪"推拿中心为核心的盲人故事。本文从推拿小说入手,分析了小说和电影的差别,讲述了电影怎样以纪实性的方法开展描述,以及这种方法给影片带来的社会效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找寻解决影片中问题的方法,来帮助电影更好地传播。  相似文献   

10.
游欢 《今传媒》2021,(4):94-96
空间叙事是借助空间来进行叙事的一种手段。电影《江湖儿女》中,空间的选择与建构成为推动影片故事发展的叙事动力、"边缘人"塑造的场域;影片巧妙地借助视觉和听觉扩充了影片的空间,丰富了空间叙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影片建构了物理、社会、精神多重空间,不仅形成了隐喻,也深化了影片主题,传达了对一味追逐金钱的批判和对讲求"情""义"的赞扬。空间叙事丰富了影片审美的观赏效果,成为促成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艺术因素。从空间叙事视角对《江湖儿女》进行解读,也能深化我们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电影《秋喜》的疍家民俗元素,在电影的视觉表达和内涵构筑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价值提升的可能.疍家民俗在影片的叙事空间构建、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具有上的推动作用;疍家民俗提升了影片的深层表现空间,深化了主题.  相似文献   

12.
在电影市场,传播是营销的一种方式。多种类型的社会媒介传播方式为当下的影片推广创建了前所未有的营销环境,营销方式也从初期强调产品自身的信息和特权管理转向构建品牌和与客户的情感呼应。本文以电影《小时代》为研究目标,其研究价值在于这部故事性虚弱的影片借力于有效的营销手段收获了巨额的经济效益。笔者通过依托传播学理论,对相关网络信息数据和文献报道的研究,讨论该片的宣传理念和策略,借以总结出粉丝电影市场宣传的三个要点:1.营销方式需要从"导入式"转变为"互动式";2.需要依赖"舆论"进行传播;3".品牌"的塑造对于电影的宣传极为重要。电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辅相成的,粉丝电影的营销手段就像电影的内容质量一样关键,能够影响经济效益,值得被重视。  相似文献   

13.
以《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即日启程》、《十全九美》等为代表的中小成本影片以"现代荒诞剧"的类型姿态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类电影是在新世纪咄咄逼人的商业大片和小制作的艺术电影遭遇美学和市场危机的背景下开启的一条新路径,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但在肯定其文化意义的同时,年轻的电影导演还必须面对和解决电影产业化态势下这类小制作影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16年美国好莱坞电影《萨利机长》与2019年国产电影《中国机长》两部影片都改编自真实事件,题材内容相似,具有极强的可比较性、差异性.两部影片的差异主要呈现在叙事方式的不同,通过叙事结构、叙事空间、叙事目的三个向度,对《中国机长》与《萨利机长》进行叙事美学范畴下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段婧 《新闻世界》2012,(5):204-205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一部我国优秀的成长题材电影,无论是从情节、表现主题乃至重要的场景镜头等方面,都受到了同类型电影《美国往事》的影响。本文尝试结合两部影片导演的创作背景,通过两部电影文本在影像内容、影像表现手法以及经典段落的对比分析,探析我国电影在借鉴西方电影的同时,如何体现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16.
刘明杰 《视听》2018,(11):96-97
隐喻是电影叙事的重要策略。影片《卡萨布兰卡》和《美国往事》以叙事主题、主角人物、城市景观为喻象,对美国梦进行了影像化抒写,成功地建构了美国梦的隐喻,值得对比、研究、阐释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2010年的网络电影人气与口碑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十一度青春》与《四夜奇谭》两个系列的影片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们不但保持了网络电影在剧情设计、传播模式方面的特征和风格,而且在主题设置、营销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创新和发展.本文从主题设置、剧情设计、营销模式和互动传播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这两个系列的电影所具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两部引人关注的自然大片.一部为中国导演陆川执导,中外联合拍摄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该片2016年8月12日在国内上映,取得了6633万元票房,①刷新了中国电影纪录片票房纪录.另一部为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和雅克·克鲁佐共同执导的《地球四季》,影片2016年9月27日在中国上映后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与好评.②两部影片同属动物题材的自然电影,从制作手法来看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的融合,即拍摄期间,全部以纪录片的方式客观记录和拍摄,最大限度保留和还原动物的原生态表现;在制作期间,运用后期剪辑技术,将前期拍摄素材剪辑成按故事情节发展的情景剧.除了类型相同,较长的拍摄周期、精良的制作团队、震撼的视觉呈现、明星配音阵容等相似点都很容易让人将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讨论.然而,笔者发现,两部电影在叙事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本文对此展开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15年5月15,纪录电影《旋风九日》在内地上映,该片主要以邓小平1979年第一次访美之旅为背景,讲述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为时九天的访美真实"奇遇"。这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以邓小平访美为主题的影片,该影片在内容、情节上精心设置;重视受众,适应新媒体时代环境,首次把邓小平动漫形象引入电影,可看性强;同时又有诸如俞敏洪、潘石屹等一系列商业舆论领袖推荐,使纪录电影《旋风九日》赢得观众良好口碑的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益。本文主要从传播学视域分析《旋风九日》的成功之处,以期给新时期纪录片带来一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闫蕾蕾 《青年记者》2012,(32):67-68
《搜索》中的网络暴力分析2012年7月6日,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搜索》正式上映,该片改编自唯一一部入选"鲁迅文学奖"的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影片以一个小的社会事件,经过网络媒体曝光、放大以后引发一系列社会反应,最终导致女主人公承受不了社会舆论压力而自杀身亡为主题,直击网络暴力及其危害这一社会现实。博客、播客、微博等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个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播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成为媒体公民。帕特里夏·华莱士说过:"在面对面交往时,人们更倾向于赞同对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