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与传播媒介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代文学时空关系场.其间文学的生态环境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着重分析了印刷、电子、网络三种媒介的传播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新媒介的出现既给文学带来冲击,又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文学在媒介整合中发展演变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打造强势体育文化出发,对我国的体育文化传播战略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在对体育文化进行有效传播的前提下,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从多角度加以解读。在我们为打造体育文化强国而进行的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力量,运用体育文化产业的蓬勃生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进而加快我国成为体育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童莉 《军事记者》2010,(2):47-48
21世纪以来,以博客、播客、QQ空间等为代表的草根媒介出现并逐渐壮大,形成与传统大众媒介相对应的传播态势。“中国博客大众化元年”后,草根媒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能让普通民众快速成名.如“十年砍柴”等人的博客。如今,草根媒介的“小道消息”也为网民信息提供来源。本文就新媒介环境下的草根媒介对三大大众传播理论(“把关人”、“议程设置”、“意见领袖”)带来的冲击与影响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4.
袁博  石静 《今传媒》2016,(9):32-33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暴力表述方式日趋多样化,媒介的暴力呈现与现实生活的暴力图景之联系也日益复杂。近年来,校园暴力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媒介暴力的方向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媒介暴力研究的相关论争,从媒介暴力的定义入手,通过大众媒介的特点来分析媒介暴力的手段,并借助数据与调查寻找出媒介暴力与受众攻击行为的关联,以便寻求媒介暴力研究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燕 《新闻爱好者》2012,(10):12-13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传统民俗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生存状态和传承形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分析了陕南民俗文化的内容、形式、传播环境及传播媒介的变迁,探讨了大众传播媒介对陕南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在促进民俗文化广泛传播,使其更具传承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传播的片面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白菁 《今传媒》2013,(5):151-152
站在历史的视角看问题,无论是从现代各民族发展的角度还是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角度,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们之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系统"。一方面,大众传媒在其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其内容涵盖信息、娱乐、文化、互动等领域;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与这个"系统"之间又形成了一个供所有元素发展壮大的"拟态环境"。人们只能在这中"拟态环境"中来建构观念和再生产实践。这其中就包含着"意识形态"建构。及由此"拟态环境"而衍生的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媒介全球化与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之下,当前我国"媒介事件"屡见不鲜,其中的媒介道德标准和媒介伦理关系问题不容小觑。这不仅关系着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性,而且关乎到整个大众传播媒介的素质水平。本文拟在客观分析我国当前大众传播媒介伦理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深层次的原因,以期为转型期我国媒介伦理建设与完善提出一些可供探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谈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新媒介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媒介形态与社会文化的剧烈变化,人们的交往方式与社会的传播模式也随着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话语环境,尤其是数字与网络技术的逐步成熟,宣告了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受众中心视角的确立与参与式文化的形成,更是迫切地要求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范式革命,新媒介素养正是顺应时代潮流而成为当代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王炬 《新闻界》2009,(2):116-117
本文初步探讨大众传播中的恶性传播的特点,来源和部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与"知沟"现象初探--以上海和兰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良  丁未 《新闻记者》2002,(11):37-39
一、研究目的自1978年中国 (大陆 ,下同 )启动改革开放以来 ,大众传播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也起到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一般预想 ,在这一态势下 ,无论东部、西部地区 ,抑或各区域内部 ,传播媒介设施 (硬件 )均得到相当普及 ,为大多数人所享用 ,从而明显缩小了地区、阶层、个人之间的差距 ;在此基础上 ,由媒介机构传播的各种内容即信息 ,亦相应地大量流通、被广泛知晓 ,从而使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有所消减。然而 ,根据美国传播学者蒂契纳等 (1970)提出的“知(含“知识”、“知晓”两层意思 )沟”理论假设 ,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大众传播媒介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法条入手,以央视3·15晚会见证并推动了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和3·15文化演进为主线,论证3·15晚会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中发挥出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现代大众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单一的媒介传播方式进化成多元复合的媒介传播方式。同时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在短时间内从原先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中被一种外来力量突然拉出,投入陌生的城市和由城市所创造的文化环境中.和他们原来完全不熟悉的"城里人"集中在一起,怎样互相认同、互相接受对方并完成思想、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融合,这当中既有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又有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融合与适应过程.农民和农村的媒介使用基本状况如何?传播资源如何重新分配?媒体本身是如何构建农民和农村形象的?构建这种形象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不断被城市挤压处境下的农民是如何解读媒介话语的?这种解读表现了怎样的自我认同方式?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关注媒介和"三农"关系的入手点.本文对其中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时代,时空距离的缩短给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为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许多城市均透过多样的创意手法,开展城市形象传播,塑造城市的独特个性魅力.本文从"90后"受传者的认知影响程度和效果出发,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文献资料搜集法和归纳法为辅的形式,主要探讨大众传播媒介对城市形象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艳 《现代传播》2007,(3):125-127
在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传统视阈下,大众传播媒介更多的是以产生、流传和强化刻板印象的“第三种来源”的姿态出现,本文则依据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化和由此引发的“传媒表征”的不断变迁,推导出一种刻板印象的“动态观”,并发现积极的刻板印象较之消极的刻板印象更容易为媒介所改写。同时,大众传播媒介在改写刻板印象的过程中,还要遵循一定的传播原则,以求发挥和实现最为和谐的社会传播效能。而以上论述均可以在近年来媒介对高校教师的报道中得到正反两个维度的双向印证。  相似文献   

16.
马伟海 《新闻世界》2011,(12):161-162
本文在对甘肃东乡三个自然村寨的实地调查和笔者长期生活考察的基础上,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东乡地区传统文化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传播使一些地方的民族文化走向融合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目前,偶像崇拜已成为一种波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消费现象。心理专家指出,在传媒影响力愈来愈大的年代,个人与本身家庭、社区的关系愈来愈疏离,偶像取代了亲友、邻舍的关系,大众甚至会因崇拜偶像而影响生活态度及行为。特别对于处在人生特殊发展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偶像的影响力更为惊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国门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旅游休闲生活。而旅游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储存、不可试用和不可异地消费的特性,决定了旅游主要以信息的形态呈现在市场上。因此,许多人借助日益崛起的大众传播媒介掌握了更多的旅游资讯,在其推波助澜下的旅游业也迎来了空前的繁盛。  相似文献   

19.
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的回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周丽娟 《新闻世界》2009,(9):109-110
本文旨在掌握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从大学生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对媒介的认知与评价情况以及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这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丰富该领域的实证研究资料,为在高校中开展系统、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