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跨学科组织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将学科间的知识流动作为学科间的联结方式,根据结构洞理论提出三种跨学科组织学科网络结构模式:辐射模式、汇聚模式、“沙龙”模式。通过对跨学科组织的学科基础和组织目标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三种模式的形成是高校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根据内外部需求和学科特点构建的结果。在比较国内外大学跨学科组织构建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跨学科组织应当厚植学科基础、明确战略目标、创新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2.
日本九州大学实施的学府·研究院制组织制度,突破了以往大学组织结构的传统形态,使大学在组织层面上实现了教育与研究功能的分离,同时又实现了两种功能的柔性结合。这一新型的教育和研究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组织对外界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打破学术壁垒,实现大学组织的跨学科发展,对我国大学的改革与组织创新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跨学科研究意义重大。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模式主要有课题组模式、研究中心模式、重点实验室模式等。针对跨学科科研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跨学科研究发展的建议:灵活选择组织模式,人员结构动态与稳定的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制度建设、倡导团队精神等。  相似文献   

4.
探讨和比较松散耦合和紧密耦合这两种学校组织结构,强调这两种结构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认为它们不应该被孤立起来使用,而应该扬长避短加以集成,形成一种新的混合型学校组织结构模式,以适应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焦磊  袁琴 《江苏高教》2022,(2):21-29
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应对社会复杂议题与科学前沿问题的重要研究范式,然而大学跨学科研究活动的开展受传统学科组织壁垒的限制,变革既有的学术组织结构、创新跨学科研究组织形式是保障跨学科研究组织行为的关键。国外知名大学在推进跨学科研究发展的进程中,经历了"解构—建构—制度化"的组织变革过程,在"内构"与"外拓"两种路径下创新了多样态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并建立了与跨学科研究组织相匹配的运行机制。促进中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发展应着力创造组织变革动力,以强外部推力驱动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发展;内外路径并进,创建多样态跨学科研究组织;制度化跨学科研究组织,稳固跨学科研究组织行为。  相似文献   

6.
当今,大学跨学科组织在名称、隶属关系、结构规模、组织功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含混性的特点。本文根据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内部结构等要素,尝试将其划分为三种主要运行模式即跨学科课题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大学研究院,并对三种运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加州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结构与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中跨学科研究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缺乏专门稳定的组织系统支撑,二是制度存量不足。加州大学在开展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系统——组织化的研究部门(ORU与MRU),并形成了稳定的组织结构;同时,建立了组织系统内部的管理制度与基于整个大学系统的科层化管理制度,并定期对ORU与MRU开展评价。本文就上述问题对加州大学个案进行了考察,以期对我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开展跨学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当今,大学跨学科组织在名称、隶属关系、结构规模、组织功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含混性的特点。本文根据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内部结构等要素,尝试将其划分为三种主要运行模式即跨学科课题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大学研究院,并对三种运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跨学科研究已成为21世纪研究型大学进行科研设置与创新的流行举措。以打破学科壁垒、交叉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跨学科组织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过创建跨学科研究组织,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各种组织模式的形成战略要素启示我们,我国研究型大学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应建设相应的跨学科组织和模式,更好地推动我国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今,大学跨学科组织在名称、隶属关系、结构规模、组织功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含混性的特点。文章根据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内部结构等要素,尝试将其划分为三种主要运行模式,并对三种运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