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高校定点扶贫过程中对贫困地进行帮扶的动力机制、扶贫干部的角色分析,提出一个解决双方信息不畅的"漏斗模型",对挂职干部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26)
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领域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工作新思想、新方向。本文基于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精准扶贫视角阐述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此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要求在扶贫工作中能够最准确的对贫困的特征进行识别,有效针对贫困问题给予帮扶和救助。贫困并非仅仅是资金不足,在经济繁荣之下产生的贫困问题,其根源在于贫困群体可免于贫困的能力不足,进而言之,由于贫困户的社会权利保障不足,从而导致贫困群体在脱离贫困的道路上产生外部依赖,缺乏免于贫困的能力提升。因此精准扶贫战略,需要从提升贫困群体"免于贫困"的能力入手,着重对公民的社会权利进行保障,才能真正实现脱贫战略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供给侧改革所涉及的“供”和“需”,与精准扶贫的“扶”与“贫”在一定条件下是对应的,供给侧改革与精准扶贫有耦合之处。在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帮扶陕西省蒲城县情况的调研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中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在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看高校精准扶贫,扶贫中存在着帮扶对象识别不精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和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的扶贫工作要着力解决。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大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苏北高校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苏北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现状,分析苏北高校贫困生在资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对策,以实现苏北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公正与高效。  相似文献   

6.
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以华北理工大学定点帮扶河北省某地区为例,在精准分析贫困地区致贫因素以及华北理工大学资源优势、能力特色的基础上,探索高校精准扶贫的路径,为打赢扶贫攻坚战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并为其他兄弟高校参与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扶贫事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经济贫困大学生走入了大学校园。他们不仅承担着经济压力,还承受着来自家庭期望、社会舆论、就业前景等多方面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贫困"问题,成为渐受关注的"双困生"群体。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高于一般在校大学生,随之带来的问题也是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关注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学新建,大学普及率稳步提高,农村地区学生步入大学校门,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贫困大学生。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开展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落实精准扶贫,改革大学生资助体系刻不容缓,同时精准扶贫为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模式创新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是目前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本文从我校定点帮扶村实际情况,结合目前"结对帮扶"与"定点扶贫"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设计了针对帮扶村的"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创业模式,旨在为精准扶贫与培养高职学生双创能力之间探索一条全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科协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科技助力、智力帮扶、素质提升、产业先导"的扶贫理念,加大科技供给和支撑,通过开展科普活动和科技培训增强广大贫困农户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早日脱贫。一、开展送温暖活动架起连心桥麒麟区科协6名干部职工参与"挂包帮、转走访"和结对扶贫活动,帮扶贫困户9户29人,自2015年开  相似文献   

11.
杜国明  黎春  何仁伟 《资源科学》2020,42(4):649-660
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伟大实践促进了区域贫困治理思想的不断完善。本文在总结个体扶贫与区域扶贫的辩证关系、贫困区域与区域贫困治理需求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具体做法,系统梳理了贫困区域治理思想,旨在丰富精准扶贫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全球2030年减贫目标的国际行动提供参考。主要结论为:区域贫困治理思想包括贫困空间分异、贫困区域开发策略和贫困区域管理3个方面,与精准扶贫方略服务于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为精准扶贫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工具;依据贫困区域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和空间分异特征,以此划分出贫困县域类别、村域类别,并把脱贫难度大、贫困县集中的地区划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于资源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区域开发与发展理论,形成了以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组成的区域贫困开发策略;依据贫困区域的鲜明层级体系,构建了“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扶贫对象体系和退出考核评估机制,以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组成的贫困区域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2.
西藏作为连片特殊贫困区域,集"少、边、穷"于一体,治理当地贫困是当前当地政府和中央集中力量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西藏贫困治理的学者从主流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福利经济角度,结合西藏贫困的现状、类型、分布、特征和致贫因素,提出了治理西藏贫困的途径。笔者根据近些年来学者的相关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法,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整理,从研究背景的特殊性、贫困治理对象的相对性、贫困治理的局限性方面,提出了西藏贫困治理研究的不足之处。得出西藏贫困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治理方面,后续研究更侧重于对精准扶贫满意度的评价,并结合民生问题对精准扶贫绩效进行客观度量。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挂钩帮扶临沧市凤庆县雪山镇新联贫困村,因地制宜,针对病症开处方,不仅注重产业扶贫,更注重扶志、扶智相结合,打消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心态,推进贫困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激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之举。技工学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基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可以大有所为。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通过立"点"、连"线"、促"面"、建"体"的立体帮扶模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模式和范本。同时,精准扶贫对技工学校的发展增加了"内生式"动力。  相似文献   

15.
《内江科技》2019,(12):62-63
本文采用了文献、田野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调查了黔东南州贫困现状和成因,分析了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禀赋,归纳出黔东南目前较为典型的黎平县"体育+"或"+体育"模式、施秉县景区帮扶模式和台江县政府主导模式三种扶贫模式,并提出了黔东南民族体育旅游扶贫模式动力机制及发展路径,旨在培育更具活力的体育旅游产业,借助黔东南州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助推全州扶贫攻坚。  相似文献   

16.
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责任和政治任务。文章总结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定点帮扶贵州省六枝特区的工作实践,尤其是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全校上下联动、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展党建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的一系列具体做法与经验。5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定点扶贫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以教育扶贫为代表的综合帮扶模式,助力六枝特区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并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钱春霞 《科教文汇》2013,(25):181-182
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就业教育的新课题,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里的弱势群体,对其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其竞争力。贫困大学生因为"物质贫困"带来了"心理贫困",也影响着其创业观念,从创业教育角度来探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不仅是创业教育实效性的要求,也是提升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在对贫困生进行生活上关心和经济上资助的同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并寻求对策.本文首先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次剖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成因,最后提出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对策.  相似文献   

19.
科技扶贫是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推动地区相关产业的优化发展,增强产业在扶贫攻坚中的"造血"功能。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是中国科学院定点帮扶县,近年来,以刘嘉麒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扶贫团队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深入实地调研,发挥院士工作站学科优势,依托六盘水地区丰富的玄武岩资源,积极助力当地政府推动玄武岩纤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矿石原料—生产工艺—下游产品开发"的完整帮扶链,为当地实现"造血式"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西藏牧区作为"新贫困"时代、"少、边、穷"地区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之一,其贫困程度和贫困深度依然很大。文章以西藏色尼区为样本,对贫困特征及类型、贫困精准治理的现状及贫困精准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色尼区贫困呈现出贫困家庭人口规模大,子女文盲率高,孤寡老人家庭数量较多,各乡镇贫困人口分布不均,且贫困家庭劳动力人口较少等特征,属于区域发展障碍型贫困、能力型贫困、群体型贫困、脆弱型贫困、精神型贫困混合类型。西藏牧区贫困精准治理中存在牧区贫困劳动力低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匹配、脱贫致富内在驱动力不足、精准治理机制尚未完善、基层扶贫工作难度大、脱贫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公司+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贫困群众开展"扶志+扶智+扶质","分片区"精准治理,降低脱贫成本,发挥基层政权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力量并举的路径实施西藏农牧区的贫困精准治理,对于少数民族牧区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